老年人|智慧养老中的“数字鸿沟”怎么填?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题:智慧养老中的“数字鸿沟”怎么填?
新华社采访人员田晓航
防走失智能手环、智能护理床、情感陪护机器人……市场上的智慧养老产品日益丰富 , 然而 , 这些真的都是老年人所需要的吗?他们会使用吗?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 , “数字鸿沟”一时间成为热词 。 近日 , 在第三届燕山养老论坛上 , 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就如何填平智慧养老中的“数字鸿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认为 , 智慧养老的根本不仅在于技术的“智慧” , 更在于它能够针对某种需求场景 , 解决老年人居家或者在养老机构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
“在日常各项养老服务当中 , 技术不是独立的存在 , 而应实现集成 , 并与管理有效融合 , 以解决老年人真正的困难和问题 。 ”李红兵举例说 , 对于重度失能长期卧床的老年人 , 智慧养老应通过整合各种新技术 , 聚焦于“两便管理”等需求 , 让他们及其家人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
“智慧养老要智慧 , 更要‘致惠’ 。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会长曾琦认为 , 要抓住“养老服务”这个核心 , 在智慧产品和服务中 , 体现适老化、实惠性、人文性 。
有的智能App用起来程序繁琐;有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功能单一 , 或存在安全隐患 , 或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现实中 , 一些智慧养老产品的使用体验不佳 , 老年人认可度不高 。
曾琦认为 , 为老年人设计研发产品要植入人文关怀要素;智慧养老服务供给方要建立消费反馈机制 , 收集老年人对智能产品体验后的评价 , 据此判断产品或服务的效果 。
“智能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也要亲民 。 ”他说 , 老年人的消费特点是重实惠而不求奢华 , 价格也是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接受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
填平智慧养老中的“数字鸿沟” , 在摸清老年人真实需求基础上 , 还需要进行资源整合 。
据曾琦介绍 , 全国老龄办曾在全国多地试点搭建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 , 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信息和服务提供方的供给信息进行匹配 , 让老年人在家里就能方便地获得养老服务 。 但由于覆盖面小 , 服务对象少 , 供需双方信息收集不全 , 一些平台归于失败 。
如今 , 不少养老机构和企业也在积极打造类似平台 。 然而 , 碎片化的数据分散在不同机构 , 形成一座座数据“孤岛” , 没能让这些数据释放出最大价值 。
曾琦认为 , 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要想办法吸引真实流量和社会化资源 , 扩大服务覆盖面;同时 , 在尊重老年人隐私、依法开发使用数据的前提下 , 对碎片化数据进行有效整合 。
【老年人|智慧养老中的“数字鸿沟”怎么填?】“数据集成对科学决策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老龄产业方向博士后郑志刚说 , 发展智慧养老 , 可以通过数据和信息打破机构之间的边界 , 把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及养老机构整合形成新的组织 , 通过网络实现社会组织、社会机能的协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