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很遗憾 , 并没有成为Facebook乃至其他互联网科技巨头们所计划遵循的业界趋势 。
文章图片
究其实质 , 一个人脸识别标注可以带来用户黏性;而匹配了身份信息、购物信息以及各种个人习惯印记的人脸识别数据库 , 正是互联网科技业界一直在致力打造的大数据具体呈现 , 其背后可以带来的商业转换能力 , 无比巨大 。
于是 , 无论是在全球范围 , 还是在中国 , 人脸识别对商业上的利好和可能对个人隐私造成的风险 , 往往成为互联网科技行业的一个禁忌 , 偶尔取消一两个功能 , 如物业门禁刷脸 , 也会尽可能低调或学着Facebook这样以偏概全用上文字游戏 。
但风险已经实实在在的显现了 。
仅仅在国内 , 今年2月26日 , 公安部新闻发布会上就透露 , 2020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3100余起 , 其中 , 破获窃取、贩卖人脸数据案件22起 , 抓获犯罪嫌疑人60名 。
表面上看 , 比例不大 , 但技术危害和“复制粘贴”的可能性极大 。
如何遏制 , 靠互联网科技巨头们的自觉性 , 不足持 。
佩森蒂不就在博文中描述“(美国)监管机构尚未提供明确的规则” , 用来为Facebook关停这一人脸识别功能的行动迟缓 , 进行辩解 。
如何防范 , 关键破局点还是在于有关部门的实质性态度 。 这一点 , 在中国已经行动并落地有声 。
作为我国首部专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 , 于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 明确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 , 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 , 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 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 。 所收集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 , 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取得个人单独同意的除外 。
从法律法规的层面进行“强力纠错” , 其结果则可以让心存侥幸的国内互联网科技企业不敢越雷池一步 , 更不会出现高调关停、却不过只是趋利避害的见招拆招 。
【技术|Facebook终于“放下”人脸识别了吗?】这才是扼住人脸识别泄露个人隐私这个可能的最优解 , 哪怕能带来99%的便利与红利 , 只要1%的泄露风险 , 也要让其无法“识别” 。
推荐阅读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选型|数据架构选型必读:2021上半年数据库产品技术解析
- 技术|使用云原生应用和开源技术的创新攻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Apple|苹果高管解读AirPods 3代技术细节 暗示蓝牙带宽可能成为瓶颈
- MateBook|深度解析: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的七大独家创新技术
- 社交|Facebook被指试图在美政客中抹黑前雇员Frances Haugen声誉
- AirPods|苹果谈论AirPods 3:最大榨取蓝牙技术,希望获得“更多带宽”
- 人物|印度人接管硅谷的背后:技术军团整体作战
- Intel|Intel谈DDR5内存价格贵、缺货问题:新技术升级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