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设备|成都欧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精耕血液透析领域——漫漫产“丝”路( 二 )


离心灌封、切头、端盖固定……成功“纺丝”后 , 赵长生和自己的团队又开始自制透析器壳体 。 “切头就是要确保壳体塑胶断面切得平整光滑 , 以保证血液进入透析器后均匀流入每根中空纤维 。 现在普遍使用数控旋转切割机操作 , 当年我们用的是菜刀和铡刀切割 。 斜一点都不行 , 既考验眼力脑力 , 还考验体力 。 ”赵长生说 。
2005年 , 一起熬过夜、一起流过汗 , 一群有着同样梦想的人加入到了初创期的成都欧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这一年 , 赵长生团队研发的“一种三元共聚物共混改性聚醚砜中空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和用途”获得国家专利 。 从1993年踏出“纺丝”第一步到2005年获得国家专利 , 赵长生“十年”磨出了第一把“剑” 。
随着国产品牌血液透析器进入市场 , 国外血液透析器连续几次大幅度降价 。 “20多年前 , 病人每次透析需要花费近2000元 , 如今经医保报销后 , 采用进口透析器 , 每人每次花费约为180元 , 采用国产透析器则只需花费100元左右 , 而两者在性能和效果上并无明显差异 。 ”成都欧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管理者代表涂玉平告诉采访人员 。
一台水土不服的设备
让自研成为现实
“透析器量产是一道难关 , 量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产品逐渐成熟、稳定、被市场接受的过程 。 ”成都欧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洪建说 。 2009年 ,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 , 取得首个国产膜高通量透析器注册证 。 常规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对中分子毒素清除不足 , 而高通量透析能有效清除中分子物质 , 减少透析并发症 。
“为了实现量产 , 2014年10月 , 我们花费近1亿元引进了一条德国的‘纺丝’生产线 。 谁知比‘买’生产线更头疼的是后期的安装、调试过程 。 整整7个多月 , 我们和德国专家团队一起安装设备 , 调试生产线 , 但下线的产品和生产线的稳定性始终离我们的期望有距离 , 最后通过欧赛研发团队自身的努力 , 对设备进行了优化和改进 , 才实现了稳定量产 。 ”王洪建说 , 正是这一台水土不服的设备 , 让欧赛决定 , 再难也要研制出自己的“纺丝”生产线 。
如今 , 在成都欧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陈列馆里 , 依然存放着研发初期最“原始”的设备 , 其中赵长生曾经用过的那把铡刀已是锈迹斑斑 。 铡刀旁依次摆放着收丝机、离心灌封机 。 这些被尘封的设备仿佛把时间拉回到那些为了实现生产线自主研发昼夜兼程的日子里 。
“纺丝”、注塑、组装、废水处理……在成都欧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 , 一个完整的透析器制作需要经过9个工艺 , 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 “9个工艺对应着9套设备 , 要让他们连轴转起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一年多的时间里光图纸就画了上千张 , 还要自己安装、调试 。 这期间 , 工匠精神在整个技术和研发团队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 2018年9月我们自主研发的新设备顺利投产并陆续实现稳产 。 ”王洪建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