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次上天观察 , 顾诵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 通过后期的技术研发和改进 , 成功解决了飞机的抖振问题 。 1979年底 , 歼8定型成功 。 此后的30多年 , 歼8系列飞机成为了我国国土防空作战的主力战斗机种 , 有力捍卫了我国的领空安全 。
如今 , 已经91岁高龄的顾诵芬依然忙碌 , 他每天坚持到办公室上班 , 他希望年轻一代航空人能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作出贡献 。
文章图片
另一位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 国际著名的核能科学家 , 王大中 。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 , 核技术跟设计飞机一样 , 是神秘又高深莫测的科学技术 。 这些小球是核燃料球 , 因为穿上了几层特制的“外衣” , 它们都不再有放射性泄漏的可能 , 而这些貌似普通的小球 , 科技含量在全球核能领域都处于领先水平 , 这些成果与王大中院士及其团队数十年的耕耘密不可分 。
六十多年前 , 中国的核能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 王大中就是那个年代清华大学第一批反应堆专业的学生 。
1960年 , 中国的核能发展基本为零 , 那时刚刚毕业留校的王大中接到一个重要任务 , 参与设计和建设中国的第一座屏蔽试验反应堆 。
当时 , 由清华大学师生组成的整个研究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 , 叫这样一群从未见过反应堆的年轻人来设计建设一个核反应堆 , 摆在他们面前的无疑是一座大山 。
文章图片
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 没有先进设备 , 一切都要靠这群年轻人自己摸索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一角 , 展台上几台手摇计算机 , 见证了那段艰苦岁月 。 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 王大中与团队一起经过了6年的奋斗 , 设计建造起了新中国第一座屏蔽试验反应堆 , 开创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 。
正当王大中全身心投入到核反应堆技术研究的时候 , 国际上却出现了重大的核事故 。 这些事故让王大中意识到 , “安全性”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 。
要掌握最高标准、最安全的技术 , 这是王大中及其团队始终坚持的目标 。 瞄准反应堆安全这一个方向 , 王大中在先进核能技术的研发领域耕耘数十年 , 主持研究、设计、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壳实一体化低温核供热堆和世界上第一座具有固有安全特征的10兆瓦模块式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 。
文章图片
作为一个科学家 , 王大中一直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 他紧紧瞄准国际先进核能技术前沿 , 他做出了研究方向的战略性选择 , 明确了未来三十年的技术发展路线 。
推荐阅读
- 科学技术信息|去年我国产出卓越科技论文46万余篇
- 科学技术|国际论文被引次数,中国在这四个领域排名世界第一
- 未来|汾酒荣获2020年度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两项殊荣
- 绝缘|哈理工迟庆国教授科研团队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空间|解决世界性难题!深大陈湘生院士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
- 交易|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奖揭晓,蚂蚁集团 2 项技术成果登榜
- 诞辰|纪念霍金诞辰80周年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时光之盒”
- 需求|中瑞科技获评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 数据|支持浙江构建国土空间数字化平台 阿里云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 科学技术|南山区“太空少年X计划体验营”开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