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持续激励基础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奖 成果涌现

我国科技界分量最重的奖励名单揭晓 。
11月3日上午 ,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 。 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 。
这200多个项目中 , 不仅有基础研究原创性突破 , 也有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成果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下称“奖励办”)相关负责人对央视介绍 , 2020年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授奖率(下降至)14.9% , 其中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数量较2019年减少20% , 坚持标准 , 宁缺毋滥 , 提高国家科技奖励的含金量 。
原创成果涌现
上述奖励办负责人表示 ,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持续激励基础研究、强调成果应用积淀 , 评选出一批原创性成果 , 既有在现代数论这样的前沿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 , 也有致力于解决应用基础研究或环保、卫生、农业等民生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 提名成果要求应用需满三年以上 , 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十年磨一剑” 。
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好比科技创新的“深蹲助跑” , 决定了科技创新能跳多远 。 根据“十四五”规划 , 我国将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 , 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 。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也是基础研究领域的最高荣誉 。 2000年至2019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仅授予13项成果 , 且有九年出现空缺 。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全部由化学领域研究成果摘得 。
平均年龄47.3岁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团队 , 原创性地提出“纳米限域催化”新概念并成功实践 , 为催化过程和催化剂设计走向“精准”建立了理论基础 , 引领和推动了催化学科的发展 。
更为年轻的是复旦大学赵东元团队(平均年龄44.3岁) , 该团队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 , 原创性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思想 , 创制了有序功能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 , 揭示了介孔独特的物质输运和界面反应规律 。 这也是时隔18年上海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我们在世界上首创了这样的材料 , 烧成了碳做成了碳材料 , 打开了有机-有机自组装的大门 。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接受第一财经采访人员采访时说 。
赵东元自称“造孔之人” , “相当于拿个凿子 , 在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造孔” 。
“介孔材料是一种多孔材料 , 孔径在2~50纳米 。 而功能化介孔材料 , 是将介孔材料改性而使其具有不同的功能 。 ”赵东元介绍 , 介孔材料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崭新的材料体系 , 具有规则排列、大小可调的孔道结构及高的比表面积和大的吸附容量 , 在大分子催化、吸附与分离、纳米组装及生物化学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