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文章插图
吾城 | 有故事的韩城有味道的旅程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冯双民
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文章插图
三省五地迷芮踪,唯有刘梁出簋鼎。钟磬玉璜惊绝世,西河三地是同宗。诗中的“三省五地”是指陕西省的韩城、澄城、朝邑,甘肃省的华亭、山西省的芮城,后两者是关于殷商芮国的地望之争,这里暂且不表,在此,只说“西河三地”,即周朝芮国的故事。
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文章插图
朝邑即今大荔县之朝邑镇,本独立为县,20世纪50年代因修三门峡水库的需要并入大荔县。据《大荔县志》载,1929年赵渡镇出土了西周时期的铜器芮公鼎(现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考古图》一书中,有“芮公缶”,并说明“(宋)咸平年同州民汤善德获于河滨。”河滨,是指河滨县,唐武德三年(620),分朝邑县置河滨县,就在今天的朝邑南部。清同治年间,在大荔还出土了两周初年的“芮伯壶”。虽没有发现大规模墓葬,但根据各家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南芮乡故城也叫南芮国,在今朝邑镇南30里,即渭汭。那么北芮城到底在哪里?《括地志》既然把南芮乡与北芮城放在一起说,而且有南北之分,即以小小的朝邑古县怎么可能有两个芮国城邑?因此二者同属朝邑县的可能性很小很小,几乎为零。相反唐朝同州恰恰包含了韩城一带,那么正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同州内,有南、北两个芮城的存在。这样就为北芮城在韩城提供了历史存在的可能性。
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文章插图
另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大约在周平王五十一年即公元前720年左右,也就是芮国发生政治动乱的同时期,大荔一带被戎族侵入,灭掉同国,筑“王城”,建立大荔戎国。春秋初期,随着西周灭亡,周天子东迁,戎族顺势而下,强势地活跃于陇东高原、陕北高原、渭河平原一带,以至于秦人不得不一直东迁,走下高原。直到战国时期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才使局面有所缓解。《水经注》卷四《河水注》引古本《竹书纪年》曰:“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即公元前716年,芮人侵犯“京”,荀、董都背叛了。此时“京”地有人认为是在今大荔一带,那么此时芮国就不会在大荔,而且也说明芮应与荀、董两地距离相近,而这两地在现今临猗县附近,那么,此时芮国在韩城的可能性又大大增强了。
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文章插图
又《左传·桓公九年》记载(前703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五国联军”既然一起讨伐曲沃,说明这几国相邻或者相距不远。梁国在今韩城东南,贾国在今襄汾县,那么芮国既要接近于梁、贾等地,又要接近于曲沃,要满足以上条件,此时的芮国就很有可能是在韩城。梁芮结伴朝贡秦君这一年,开创了曲沃晋的晋武公去世了。恰巧在此前一年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灭大宗晋,成为晋国的君主,而前703年虢、梁、芮、荀、贾等“五国联军”曾经讨伐曲沃武公,其中,同梁、芮一起讨伐曲沃的荀、贾两国已经在前678年随大宗晋被灭,他们理所当然的甚至急不可耐的只能去朝拜秦国以求保护,而虢国也在不久的将来前650年被晋国消灭。梁、芮两国也幸运的在河西一直存国至前640年,成为这几个国家中最后灭亡的。由“芮母逐君”事件而引发的“秦师侵芮”,是秦国第一次在《左传》中出场,结果以失败收场,虽然不是很露脸,但却没有阻挡他们东进的决心。所以这次失败并没有打消秦国想深入渗透芮国,并使芮国依附于自己的念头,毕竟,秦国在东进这条路上可谓是“蓄谋已久”。同年冬天,秦国找了两位帮手:周王室、虢国,这三家共同出兵,将目标转向了芮伯万出逃所在的姬姓魏国,并且掠走了芮伯万。
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文章插图
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对于芮伯万来说才刚刚开始,被秦国控制的他可能已经打消了此生再回到芮国的念想。然而仿佛是命运眷顾,那一年,在芮国上演的内部政治动乱在秦宪公去世以后同样在秦国上演了一番。从而导致了,大约在公元前702年,“秦人纳芮伯万于芮”。在这场政治事件中,秦国第一个干涉,并一直参与正位运动,秦的势力显然想通过这一事件进一步掌控芮国,以达到在晋国的势力范围之内的河西沿线,插入一颗钉子,为东进中原取得霸主地位而提前布局。周天子出手干预这一事件则是来维护周礼这一统治基础的核心,而虢国只是作为周天子的重臣来参加,双方虽然各怀心思,目的不同,但却都采取了一致的行动,将芮伯万从魏国捞出来,想掌控在自己手中,作为要挟芮国的一块筹码。只是一开始将芮伯万捞出后,由周天子“取芮伯万而东之”,最终是由具有远大战略目光的秦“纳芮伯万于芮”。
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文章插图
只要,秦国新的君主即位,梁、芮都会前来朝拜:“德公元年(前677年),梁伯、芮伯来朝”,“成公元年(前663年),梁伯、芮伯来朝”。随着韩原大战的胜利,秦国已经取得了在西河之地的全面控制力。由于秦国在关中渭河平原的力量越来越强劲,早就不指望周天子照应的本地小诸侯--梁伯和芮伯前来朝见秦德公,也算是把自己国家的安危置于秦国的保护之下的无奈之举,其实无异于与虎谋皮。此时的芮伯应该已是芮伯万的子孙了。《正义》也说:“卜居雍之后,国益广大,后代子孙得饮马于龙门之河。”这应该就说的是,秦人在德公之后,灭掉梁芮,从而扩张到了龙门即韩城。古人对于南芮乡、北芮城的语焉不详,使得无法确定北芮城在当时的具体所在。而梁带村以及后来的刘家洼出土的文物,为我们解开这一谜题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实物支撑。梁带村墓葬群埋葬有五代芮国君主。
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文章插图
芮国最著名的“芮母逐君”事件,应该就发生在北芮城。最为突出的纠葛是梁带村M28号大墓的悬疑。M28出土的随葬品丰富,青铜礼器组合为五鼎、四簋、四鬲、两壶、盘等;兵器有戈、矛等;还有成套的乐器编钟、石磬等。虽未发现文字资料,但随葬品却是除了M27桓公墓以外配置最高的高等级大墓。最后被考古专家确定为芮伯万的墓葬。
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文章插图
但令人不解的疑惑有三:而在澄城刘家洼出土的芮国古墓群中,其中的M2号古墓也被认定为芮伯万墓,即芮定公墓,它不仅出土了完整的石磬编钟和七鼎六簋,还出土了更为精美的玉器、兵器和金器,有的金器是首次见到。比如长约1.4米的金首铜樽权杖,饰有蟠螭纹的金权杖头,是迄今发现的两周时期唯一一件最为精美的纯金权杖头。韩城、澄城两个芮伯万墓,究竟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其实,梁带村M28号墓出土的令人费解的代表两种身份的青铜器皿,已隐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芮姜更立的新君,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及各诸侯国的认可,于礼不合,于情不符,有违规制,应为僭越!而这一新君去世后,如何埋葬肯定也难为了芮国上下。若按国君下葬,但天子未封;若按卿大夫下葬,他又是仲姜“更立”的国君。怎么办?也许只能按“半君半臣”的标准下葬较为妥帖,结果就有了按国君标准陪葬以钟磬,按卿大夫标准陪葬以五鼎四簋,于是其墓葬“标准”就呈现出了类似韩城目前体制上的“半县半市”的尴尬局面。
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文章插图
诸侯君主废立之事需要得到周天子认可这一礼制事实,在同时期的晋国“曲沃代翼”的历史进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周桓王二年,公元前718年,曲沃庄伯攻打晋国首都翼城。晋鄂侯兵败逃往随邑,不久病死。曲沃庄伯便请求周天子立他为晋君,被周桓王拒绝。庄伯随之在曲沃自立为君。周桓王随即便命虢公领兵联合诸侯军队共同讨伐曲沃,并在翼城立晋鄂侯的儿子为晋国国君,号晋哀侯(前709年被晋武公俘虏并于次年被杀)。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诱杀晋国国君小子侯,欲自立为晋君,周桓王再次命大夫虢仲率军队讨伐曲沃。公元前704年春,曲沃武公又出兵攻占了晋都翼城。周桓王再次命虢仲领兵进驻翼城,晋武公只好率军逃回曲沃。周桓王任命晋哀侯的弟弟姬缗为晋君,号晋缗侯。前703年,周桓王又派虢、芮、梁、贾、荀等国讨伐曲沃。直到前678年,曲沃武公又伐晋侯缗,并灭之。为了防止周王室再次出兵干涉,功败垂成,曲沃武公贿赂新立的周厘王,才被任命为晋君,列为诸侯,正式成为晋国国君。
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文章插图
如此频繁的军事行动,周王室就是为了维护周朝鼎足天下的统治基础——宗法制度,维护自己天下共主的地位、权势与威望。面对芮国的这一政治变故,周天子也并没有袖手旁观,在芮伯万“出居于魏”的次年,即公元前708年,便出手干涉,与虢、秦两国讨伐魏国,并带走了芮伯万。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芮姜夫人何以有如此大的胆略和底气,不仅敢取代君权驱逐国君,而且还敢不惧周礼另立新君,这就得从其姜姓娘家的赫赫地位说起。芮姜夫人,属周王朝立国最大功臣姜子牙封国的族人。而姜子牙长期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掌握周朝军政大权。周朝建立后被分封齐地为诸侯,其余威在两周早、中期,对朝野上下还是有非常大的“震慑”作用的。故而,对芮姜夫人借娘家之势而率意“越权”,一手驱逐旧君,一手更立新君的出格行为,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文章插图
其实,周朝立国之后,在朝堂之上君臣有约:姬姓男子必娶姜姓女子为妻,姜姓女子必嫁姬姓男子为妇,门当户对,采取法定婚约以确保周朝天下永葆平安,代代相传。也就是说,姬、姜两大族政治联姻,构成了周朝的权力核心。这就是考古出土的周朝(主要是西周时期)文物中,只要涉及女性铭文,即为“姜”姓的原因。其实,两周时期的姬姜联姻,除了姬姓芮国与姜姓联姻之外,在周王室及其它诸侯国也能找到佐证。从金文发现,由文王开始,西周十二王、十一代、每隔一代即有一位姜姓王后(妃),周王室姬氏对姜姓诸侯,存在隔代娶妻(后、妃)的婚姻规律。如周武王娶姜子牙之女巴姜,周康王娶姜姓之女庚姜,周厉王娶姜姓之女申姜,周宣王娶姜姓之女齐姜等。晋国为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晋穆侯娶齐国宗室姜女,其子晋文侯也娶的是姜女,并制作了韩城出土的晋姜鼎(即韩城鼎),晋献公、晋文公夫人也均是姜姓齐国宗室之女,等等。同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姜姓的齐襄公、齐桓公娶的都是姬姓之女。这更显示了姬姜两姓政治联姻的牢不可破及长盛不衰。
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文章插图
据《左传·桓四》:“前708,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水经·河水注》引《竹书》:“晋武公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路史·国名纪》引《竹书》:“桓王十二年冬,王师、秦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
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文章插图
《左传·桓十》载:“秋,秦人纳芮伯万于芮。”公元前704年秦宪公去世,秦国为争夺君主之位发生内乱,(大臣废太子,即后来的秦武公立秦出子,至前698年大臣又复杀秦出子立秦武公)因自顾不暇,公元前702年,只得将芮伯万送还了芮国。但此时芮国尚有芮姜夫人更立的新君在位,芮姜夫人也还在“强力摄政”,按照天不可有二日,国不可有二君的常理,无论无何,秦国将芮伯万不能也不敢直接送回芮国,否则,完全有可能引发一场你死我活的夺君血战。对任何一方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文章插图
故而,考古专家孙秉君等认为,这时秦国并没有将芮伯万送回到他的家乡韩城梁带村,而是在刘家洼一带为其重新筑城,这样便于他们控制,也与韩城芮国相对立,不论秦人出于分裂、弱化芮国也好,还是出于羞辱、恶心芮姜也罢,即使芮伯万最终没办法回到国都,取得君主之位,但也算是在黄河前沿有了自己的地盘。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掌控芮国又可以进一步实现秦国“饮马于河”的战略构想。
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文章插图
现实更可能会是,秦国一边另起炉灶临时搭建一个芮国“政权”,一边静悄悄的等待芮姜夫人和“更立新君”的衰亡,芮国的臣民便迁徙至他们所承认的大宗,真正的君主芮伯万所居之地。然后,周王室及秦人支持下的芮伯万就可以“合法”并顺理成章地真正履职芮国国君的“职务”。这样,既可以使秦人更好地掌控芮国又可以进一步实现其“饮马于河”的战略构想。如此,刘家洼M2号大墓的主人,正像考古专家种建荣等认定的,应该就是芮国的国君芮伯万了。那么,据各种古籍记载,以及梁带村、刘家洼芮国遗址的发掘考证。周朝芮国的发展脉络应为,在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天下时,被分封在今大荔朝邑一带,亦即史书所称的南芮乡。到了大约公元前850年因为戎族威胁等种种原因,他们的封地迁移到了今天韩城梁带村一带的北芮城,此即北芮国。
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文章插图

大荔|河出龙门之古芮迷踪
文章插图
史记韩城 · 黄河特区一座古城,几朝盛景旧时梦。黄河之滨的韩城,自古就风流。河出龙门,拜谒史圣。司马迁为中华文明立传、为中华文化铸魂,谱写着中华民族文脉昌盛的宏伟乐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