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如何解决歌唱中的不良习惯?

【如何解决歌唱中的不良习惯?】声乐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两种学生:第一种是表面看似能力不足,且伴有一些小毛病,但音质优美,基本功扎实,有灵气,有较大的可塑空间;第二种学生是表面看起来能演唱很多不同风格、不同语种的歌曲,无论发声还是舞台表演都已形成自己的一套模式,有自己熟悉的歌唱习惯。这两种学生在研究声乐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眼里,第一种学生虽然目前还不能胜任高难度的曲目,但还没有形成不良习惯,有发展潜能,可教,好教,有极大的可塑性;第二种学生,虽已接触大的作品,并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但他们存在一些根本的发声问题,长期在不科学、不规范、不系统的教法、学法基础上形成了不良的歌唱习惯,严重阻碍了其自身潜能的发挥,难以取得进步。下面,笔者就良好的歌唱习惯和不良歌唱习惯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

解决|如何解决歌唱中的不良习惯?
文章插图
一、歌唱的好习惯与坏习惯
有良好歌唱习惯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套规范、科学、系统的练声方法,他们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声部和声乐学派符合其自身嗓音条件和生理特征的歌曲,经过长期的实践练习,潜力能得到挖掘,并转化为某种艺术表现的能量,在演唱中具备了很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不良习惯是指,歌唱者在不正确的声音观念和唱法影响下,在长期演唱实践中,因各种原因而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声部,不能建立正确的声音形象,使追求的声音概念模糊不清而造成定势并形成习惯,且本人也意识不到其危害,长期以来形成的自身特有的一种发声平衡和较为稳定的歌唱状态。这种状态成为歌唱者进步和歌唱潜能发展的障碍,难以改进。比如习惯性地低头看谱唱歌,习惯性地歌唱时缺乏感情投入,习惯性地模仿他人歌唱等。
不良习惯的形成对于声乐资源是一种浪费,对青年学生是一种听觉上的误导,对声乐教学和声乐发展来讲更是进步途中的岔道和陷阱。初学者或刚形成不良歌唱习惯的学生是单纯、缺乏经验和辨别能力的,要靠教师去正确地引导。因此,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对不良习惯的警觉和认识至关重要。
二、不良歌唱习惯的形成原因
1.对声音的错误判断
从人声的分类看,声种有高的、中的、低的、花腔的、戏剧的、抒情的等。不同声种在其音色、音域、性能、适合其演唱的作品、演唱特定作品时最适合的调等问题上都会有所不同。而且根据各声部内各人情况的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高的声部被误认为低的,抒情的误认为戏剧的,时间久了,声调就会自然地由“小伙子变成老大爷”……这样久而久之,方法就形成了习惯,形成了特有的模式难以改正,且还会造成声带病变等。
2.唱歌认识上的片面性
对唱法认识上的片面性容易造成观念上的错误,而错误的观念也就必定导致错误的唱法。如有的女声在原来的纯真声演唱过渡到混合声时,就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使自己的高声区和中低声区用了完全一样的声门状态,于是出现了中声区空虚,低音唱不出来的状况;又如男声如果为了统一声区,为了形成“u”音管而单纯训练“u”元音,唱歌时把所有音都向“u”音靠拢,就容易造成元音之间的调节失衡,声音闷而空,口型固定,表情呆滞。另外,当男声有喉头上提的习惯时,就经常用拉下巴压迫喉头,结果喉头没下来,眼睛、下巴、舌根全压下来了,这样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不良的歌唱习惯。
3.教学上的不够严格和不全面
有些老师在教学初级阶段,只教发声而忽视对音乐感觉的培养和情感的表现,忘了练声的最终目的;也有的老师在学生演唱中,对其表演的眼神、形体等缺少严格要求,任其挤眉弄眼,扭腰摆胯,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地形成了不良的演唱习惯。
4.演唱不符合切身要求的作品
学生在演唱中,演唱不切身符合自身表演条件的作品,也是造成不良的发声习惯形成的普遍原因。然而这个问题的出现,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教师对学生现阶段的能力估量不准,仓促地想提高曲目难度,但缺乏对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指导。(2)学生以唱“大歌”为荣,暗暗和同班同学或歌手争高低,有些教师“放纵”学生的这种表现心理。(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解决有些学生的基本发声状态,造成他们在毕业时不得不骤然提高歌曲难度表演。(4)有些节日演出、比赛任务的需要,安排学生演唱他们不能胜任的作品等。
5.不良歌唱习惯具有相对稳定性
有些不良的歌唱习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以假象麻痹有些学生和教师,使他们不愿去改变现状。比如有些男高音在练习高声区时唱失败或唱破,但是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这部分人在演唱时经常唱不破,能挺住,也就是他们明明知道这样硬挺不对,却没有去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
6.声乐语言的理解错误和混淆
这种混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气息支持的说法不等于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很多人在歌唱时憋了一肚子气,的确有了气息支持,但没有获得气息支持的声音。气息支持是建立在喉咙保持打开且高位置明确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要明白“气”为音服务,音为腔服务的道理,这样才可能产生正确的气息支持的声音。(2)“扩胸”不收小腹且不扩两肋的结果使胸部紧张,气滞声竭。(3)“放松”是指听者的感觉,不是唱者的感觉,要坚持内松外紧,心紧体松。(4)在有声音“聚焦点”基础上的打开和声音还没实现“集中”之前打开效果完全相反。(5)声音“竖”起来是喉头往下的结果,不能靠提软腭或嘴巴上下拉长去追求声音“竖”起来。(6)音量与音强的理解:声音在于传得远,而不是一定要唱得响,如果声音在歌者自己听觉上是感觉最响的声音,往往是最没穿透力的。声音始终要在腔体,特别是在头腔里做一切运动。(7)对于“积极”的理解:“积极”不是卖力或拼命,更不是无休止的坚持一种表情。笔者认为,歌唱中的积极是一种强烈的歌唱欲望和情绪的不断变化。
7.造成不良歌唱习惯的原因还有因知识、阅历、生活体验、综合能力等的不足,以及虚荣心所造成的急迫心理等。
三、如何摆脱形成的不良唱歌习惯
当不良习惯养成时,就需要师生双方有明确的认识,有极大的毅力和勇气,并用行之有效的手段跳出怪圈。
首先,所有摆脱不良习惯的前提是学生本人必须认识到自己已形成了不良歌唱习惯,又有强烈的改变想法,而且对选择的教师有足够的信任。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所有走出不良习惯的方法都有共同之处,就是要把程度退够,从初级阶段或中级阶段重新开始。甚至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练声上,解决基本的母音、呼吸和声带调节等问题。暂时停止演出、比赛和演唱较大作品,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去改变。
其次,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不良习惯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最初步、最基本的问题上,往往是由于吸气到出声的刹那间没有做对,引起整个结构的基础不稳和扭曲,或者也是由歌唱的姿势不正确引起的,如习惯性歪头、歪嘴、塌胸、挺肚、重心不稳等。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摆放好腔体,即牙关开、鼻腔空、后背松、小腹拎、喉咙开,形成管状结构,找到声音的支点,用呼吸的支点来发声练习;保持良好的歌唱姿势,即挺胸、抬头、目光平视、后腰立住、肩膀放松、两脚自然分开等。摆脱不良习惯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要正确理解声乐语言术语。正如潘乃宪先生在他《声乐探索之路》一书中所说:“1.人们都讲‘掩盖’,我认为掩盖就是打哈欠状态,就是把鼻腔作为发声的通道;2.人们都追求‘打开’,其实打开就是喝水时喉咙的状态;3.‘共鸣’就是声音聚焦加腔体打开;4.‘集中’实际就是把声音压缩在声带最前端,或称声音的‘聚焦’;5.所谓‘白声’其实就是未经共鸣化的声音;6.声乐学习中,听的最多的是‘放松’,很简单,放松就是下巴无重量的悬挂;7.‘支持’就是在腰脊向前‘顶’的基础上的上下腹的对抗等。”所有这些术语都要尽可能地简单化、通俗化,不能弄得很神秘,很抽象,这样就不至于让学生苦陷入声乐术语的沼泽里。
另外,教师要清楚声乐训练的过程,要有耐心。歌唱是身体的整体运动,但不可能让学生同时做到所有的要求。作为初学者不可能一心多用,特别是改正不良习惯,需分步、分阶段训练。下面,笔者把声乐训练分为五个阶段:
1.“基音”的训练阶段:声音要顺气,顺嗓子,要求学生发出自己最自然的声音。以气声统一,嗓子能持久发声且不觉疲劳为宜。这个阶段也叫净化“基音”阶段。音域窄就是自然声区的训练阶段。
2.规范发声习惯阶段:任何人在训练之前,或多或少地都有这样那样的发声方面的毛病。如经常模仿各种歌唱家的声音,喜欢唱高音过把瘾,用喊叫来模仿“摇滚”的声音,或因地方语言不同而形成的其他各种不良的发声习惯等。
3.腔体的摆放与肌能的调节阶段:即把声带、声道及共鸣腔调节为具有乐器功能的状态,也就是对乐器的基本构造与肌能的训练,同时也是加强意识调节功能,建立基本声像概念的阶段。
4.歌唱技巧的训练阶段:学习力度的控制,即:跳音——连音,软——硬起音,渐强——减弱的训练和元音、复合音及咬字、吐字的训练,共鸣获得、声区统一、高音区强弱控制等歌唱技巧的训练阶段。
5.综合训练阶段:包括乐曲处理、风格变化、二度创作、音乐文学修养、舞台表演等训练阶段。
【 解决|如何解决歌唱中的不良习惯?】最后,学生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渐培养正确与错误发声的辨别能力,教师要明确导致不良歌唱习惯形成的原因,要警惕和防止不良歌唱习惯的形成。诚然,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愿望,但毕竟每个教师因其年龄、经验、阅历和自身唱法的局限,不可能具有同样的水平。同时,时代、经济、文化、艺术等都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修养,更新知识,还要诚恳接受新事物,多听一些国内外专家及权威人士的讲座、唱片、音乐会等,参与更多交流机会。
四、如何防止和避免不良歌唱习惯的形成
防止和避免不良的歌唱习惯,第一要有健康的心态。歌唱的最高境界是为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然后才是其他。
第二,教师引导学生和自己形成某些共识:1.在声乐艺术表现上不违背真实和自然;2.从自身水平出发,从内心真实感情的体验出发,让情绪的起伏、转折合乎自然规律;3.防止呆滞无表情的矫揉造作,使声音生存在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中,保持声音的可塑性。
最后,理性选择符合自己个人能力演唱的作品。对于初学者来说,忌讳开始学习不久就演唱一些还没有能力把握演唱的作品,这等于扼杀天性。
总之,笔者从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中总结:声乐教学成功的起点,不在于分值的高低与收获多少,而在老师如何给学生一个好的入门、好的起点和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何更好地、有效地使用正确的教授方法让学生继续进步,并更好地拓展他(她)们的可塑性。
(作者:黄耀文,浙江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