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解读“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③丨提升知识技术储备迎接人工智能时代


智能化|解读“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③丨提升知识技术储备迎接人工智能时代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采访人员 胡畔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对未来一个时期劳动力供需产生较大影响的长期性、趋势性问题 。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人员采访的专家表示 , 随着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步伐的加快 , 对就业会产生更多结构性影响 , 简单重复性越强、标准化流程化程度越高的行业 , 越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 他们认为 , 要提升劳动者智能化技术通用技能 , 持续更新个人知识技术储备 , 不断提升人力资本平均水平 , 同时发展人工智能的衍生产业、高端服务业 , 以减小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对就业的冲击 。
就业替代效应持续显现
“人工智能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 , 就会产生就业替代效应 , 总体来说 , 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替代效应 。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原倩认为 , 人工智能带来的新产业新业态新需求的“增量”将明显超过其所替代的“存量” , 并且发展时间越长 , 个中差距越大 。 其中 , 在低技术含量、低创新水平和低灵活性的行业和环节就业的劳动者 , 受人工智能的冲击更大 , 在高技术含量、高创新程度和高灵活性的行业和环节就业的劳动者 , 受到的冲击将相对较小 。
在北京海淀区经营着一家餐厅的姚先生告诉本报采访人员 , 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 真真切切地影响着他的经营方式 。 “最明显的就是服务人员的配置 。 很多餐厅还流行使用机器人传菜 , 既方便准确又节省人工成本 。 只需要稍微调整一下店内的桌椅分布 , 留出适合机器人行走的空间即可 。 ”姚先生说 。
不过 , 姚先生认为 , 诸如厨师等需要创新、个人特色明显的工种 , 短时间里还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 。 总而言之 , 随着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步伐的加快 , 对就业会产生更多的结构性影响 , 简单重复性越强、标准化流程化程度越高的行业 , 越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 即承担程序性工作的劳动者 , 如数据分析员、机器操作员等 , 更容易面临失业风险 , 而如文艺工作者、厨师等承担非程序性工作的劳动者面临的失业风险相对较小 。
持续更新知识技术储备
是防“替代”良方
下一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对就业带来的影响?《规划》提出 , 要建立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对就业影响的跟踪研判和协同应对机制 , 避免其就业替代效应短期内集中释放 。
对此 ,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建议 , 一要将各类就业新形态纳入国家“就业优先政策” , 鼓励和支持灵活就业 , 并将其纳入就业监测体系 , 把握新就业动态和趋势 , 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 二要健全失业预警机制 ,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 提高人才供应和市场需求匹配度 , 减少劳动者转岗和搜寻成本 。 三要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教育培训制度 。 一方面 , 要让数字技术成为教育的“必修课” , 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化机构等开设针对性课程 , 开展数字知识和技能教育 , 满足数字化转型对高技能数字化人才的需要 。 另一方面 , 支持市场发展各种技能培训 , 创新培训方式 , 建设开放学习平台 , 满足终身学习需求 , 持续增强劳动力对技术变革的适应能力 。 此外 , 还要发展人工智能的衍生产业、高端服务业 , 进一步减小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对就业带来的冲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