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一米长的纤维锂离子电池 。 课题组供图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 , 这听起来像科幻片的场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
近日 ,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团队通过系统揭示纤维锂离子电池内阻随长度变化的规律 , 有效解决了聚合物复合活性材料和纤维电极界面稳定性难题 , 连续构建出兼具良好安全性和综合电化学性能的新型纤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 相关研究9月1日发表于《自然》 。
国际审稿人评价这项工作是“储能领域和可穿戴技术领域的里程碑研究”“柔性电子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
厘清内阻和长度的关系规律
作为现代电子设备的“心脏” , 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储能器件是现代电子工业和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彭慧胜团队从2008年开始研究新型柔性电池系统 , 在2013年提出并实现了新型纤维锂离子电池 , 为有效满足智能电子织物等可穿戴设备能源供给需求提供了新路径 。
经过最近几年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 纤维锂离子电池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 , 但仍然面临一些重大难题 , 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 比如 , 面向块状锂离子电池的成熟生产体系很难适用于纤维锂离子电池 , 而国际上纤维锂电池的连续化制备研究几乎是空白 。 迄今为止报道的纤维锂离子电池长度往往在厘米尺度 , 并且基于整体质量的能量密度也比较低 。
“纤维锂离子电池如同毛线 , 要织成一件可以充电的毛衣 , 必须保证有足够长的毛线 。 ”研究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博士生何纪卿形容道 。
而要实现纤维锂离子电池的连续化构建 , 首先需要从源头上厘清纤维电池内阻和长度的关系规律 。 (陆琦)
团队成员突破以往的研究思路 , 通过大量的预实验筛选 , 广泛尝试了不同电学特性的纤维集流体材料 , 最终发现并揭示出纤维锂离子电池内阻随长度增加先减小后逐步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使用纤维集流体的导电率越高 , 越能有效降低纤维锂离子电池的内阻 , 从而有利于提升连续长纤维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上述关系规律得到了系统的实验验证 , 为纤维锂离子电池的连续构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依据 。
实现电池连续化制备
要实现高效负载纤维锂离子电池活性材料的高效连续制备 , 必须有效解决活性材料与导电纤维集流体的界面稳定性难题 。
“在纤维表面进行涂覆时很容易产生串珠等涂覆不均匀的现象 , 就像糖葫芦一样 , 严重影响纤维电极制备的连续性和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何纪卿解释道 , 经典的平面涂覆方法很难适用于高曲率纤维 。
推荐阅读
- Tesla|特斯拉新款Model S电池体积小能量密度高 外媒揭秘三大关键技术
- 手表|采用美信光学传感器,豪鹏科技电池,GARMIN佳明VENU2手表拆解报告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VIA|x86研发团队卖给Intel后 VIA出售厂房和设备:北美分部就此终结
- 团队|深信院41项科研项目亮相高交会 11个项目获优秀产品奖
- 团队|玉米和水稻基因组引导编辑效率提高3倍
- IT|Canoo总部的一辆车曾在电池测试后发生火灾并被烧毁
- 硬件|特斯拉电池业务竞争加剧 瑞典 Northvolt首块锂离子电池下线
- 敏捷|上海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发布:集聚超20个国际顶尖团队
- 电池|全球首座百兆瓦级储能电站!华能巨型“充电宝”一次可充电21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