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科特派,从田间走向车间

“科特派+企业、产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在福建 , 今天它可以是国内首套、国际领先的休闲鞋制鞋成型智能产线 , 可以是全国首个纺织领域融合5G独立组网的AGV自动搬运系统 , 也可以是3D打印技术与运动鞋的完美融合 , 还可以是先进的氟新材料制造体系……
越来越多的科技特派员扎根福建企业 , 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被攻破 , 一个个科研成果被产业化 。 省科技厅副厅长游建胜介绍 , 近年来 , 我省延伸科特派制度内涵 , 将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从一产拓展到二产、三产 , 从大院大所和高校等选认一批工业领域科特派团队 , 高位嫁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优势特色产业 , 开展全产业链创业和技术服务 。 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 , 2017年以来 , 全省选认工业领域的个人科技特派员6408人 , 团队科技特派员219个1001人 , 法人科技特派员30个 , 其中数字经济领域科技特派员2741人;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312个 , 总投资54.66亿元 。
【技术|科特派,从田间走向车间】揭榜挂帅 , 高端资源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在位于晋江市的国内运动鞋龙头企业安踏集团 , 一双运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运动鞋不久将面世 , 有望打破国外行业巨头技术封锁 。 此款运动鞋是安踏与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吴立新研究员牵头组建的新材料领域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合作研发的 。
今年初 , 通过福建省科技重大项目“揭榜挂帅”制 , 安踏发布了“高强高弹光固化3D打印运动鞋底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技术需求 , 吴立新团队成功揭榜 。
吴立新告诉采访人员 , 这种鞋底为蜂窝状的镂空鞋完全突破传统制鞋工艺 , 采用连续光固化3D打印技术 , 将鞋底从液体材料中制作出来 , 不但拥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 , 还具备高弹、缓震、稳定、舒适等特点 。
“一手挖掘科技特派员技术优势 , 一手对接产业转型发展需求 , 泉州努力寻找科特派专业能力与当地产业技术需求融合点 , 为‘有金刚钻的人找瓷器活干’ 。 ”泉州市科技局副局长潘华培说 , 泉州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征求科技成果 , 推行“订单式”需求对接机制和“菜单式”服务供给模式 , 瞄准“高新产业建链强链” , 确定高性能陶瓷材料、石墨烯材料、集成电路与半导体、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等作为“揭榜挂帅”重大技术需求行业领域 。
平台搭桥 , 实验室与生产一线同频共振
“创新平台是聚集创新资源、引进高端人才、赋能产业创新的强磁场 。 ”晋江市科技局局长蒋家兴说 , 晋江坚持“一产业一平台” , 以产业引平台 , 建平台促产业 , 累计投入30亿元 , 布局建设三大本硕高校、9家高水平科研平台 , 为产业发展提供多领域、精细化的综合科技服务 。
近年来 , 利郎(中国)有限公司正是借创新平台 , 把服装做成高科技、艺术品 。 2019年 , 公司依托科特派载体平台与三明学院信玉峰教授、黎明职业大学侯霞教授签订了科特派合作协议 , 同时与东华大学、福州大学、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中国纺织科学院等20多家高校、院所合作 , 从纤维原料、色彩、功能、花型设计、生产装备等 , 开展全链条自主研发设计 , 带动了转型升级 。
目前 , 利郎公司已形成包括染整实验室、面料开发中心、成衣面料研究所、检测中心、成衣设计、工艺技术中心等成套完整研发中心 , 拥有科研人员400多人 。 公司年平均开发新面料、新工艺15项以上 , 一大批科技成果被有效转化为产品推广到市场上 , 今年上半年营收13.5亿元 , 同比增长24.5% 。
在位于泉州的华昂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 采访人员看到 , 一双鞋放在自动制鞋生产线3D视觉检测设备里 , 几秒后鞋的姿态数据显现 , 接着自动喷胶机器人在半密封环境中向鞋底均匀喷涂胶水……这是国内首套、国际领先的休闲鞋制鞋成型智能生产线 , 由福建省华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科特派团队研发 。
“这条生产线平均12秒就可生产一只硫化鞋 , 与传统生产线相比 , 用工人数减少60% , 产品的品质、耗损率、环保程度都得到大幅改善 。 ”华宝董事长黄劲煌说 。
如今 , 科特派已不只是单独的个人 , 其背后是一个团队、单位、平台 。 该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长、省科技特派员冯少平说:“研究院是泉州引进的大院大所之一 , 产学研同频共振 , 打通了实验室与工厂车间‘最后一公里’ 。 团队长期驻扎在企业的研发现场 , 围绕产业技术创新核心关键问题 , 跨学科、跨行业进行协同创新 , 这一生产线已经过6次迭代更新 。 ”目前 , 有8条休闲鞋制鞋成型智能生产线在华昂公司示范应用 , 带来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
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负责人陈国华说 , 近年来 , 全省引进的22个重大研发机构、认定的142家工业领域新型研发机构积极选派科技特派员和团队 , 搭建产学研常态化对接通道 , 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 。
技术服务 , 向全产业链延伸覆盖
在三明金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操控电解车间内 , 氢氟酸正被源源不断地电解成氟气 。 这些纯度只有13%的氢氟酸 , 通过管道从“邻居”福建三农新材料有限公司输送过来 。
“对福建三农来说 , 它们属于工业酸 , 在我眼里是宝贝!”金氟化工董事长左立勇说 , 以福建三农的工业副产物酸为原料 , 金氟化工生产了氟钛酸钾、氟硼酸钾等高端无机氟产品 。 以福建三农为起点 , 金氟化工引进了安美奇(中国)铝业项目 , 因为这些高端无机氟产品 , 正是安美奇铝业生产高端铝钛硼的原材料 。
如今 , 三元区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已形成三农新材料—金氟化工—安美奇(中国)铝业氟化工循环产业链 。 “这一氟化工产业链的形成 , 离不开科特派的科技创新 。 ”左立勇对采访人员说 , 公司正是依托三明学院氟化工研究院、厦门大学等高校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攻关 , 才制备出可作为合金添加剂的氟硼酸钾 ,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 项目填补了国内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生产高品质合金添加剂的空白 , 并解决了由于氟化工产业扩大生产带来的工业副产物无法处理、易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 。
而三明学院科特派团队联合三农新材料、金氟化工开展“R22副产物氢氟酸制备无机氟金属添加剂”技术开发 , 在全国首创氢氟酸的气降膜吸收装置 , 突破了传统工业废气氢氟酸治理成本高、环境不友好等技术瓶颈 。 项目开发的氟钛酸钾系列产品近2年累计实现产销2.4万吨 , 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 。
三明市科技局局长李荣安说 , 受益于科技特派员服务及示范带动 , 全市氟新材料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 2019年全市氟新材料总产值达52亿元 , 由原来单纯生产氢氟酸等初级产品转型升级为生产、研发氟化工产业链中下游精深产品为主的先进氟新材料制造体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