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自然界的动物尸体都去哪了?腐生生物群让生态系统回收利用
文章图片
图1/4
真菌等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质 , 有助于营养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回收利用 。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3日消息 , 据国外媒体报道 , 在世界各地的国家公园 , 到处可见连绵起伏的山丘和壮观的美景 , 时不时还有一头鹿可能从灌木中一跃而出 , 但人们很少能见到大型动物的尸体 。 各地的大型捕食动物已经基本销声匿迹 , 草食动物在野外环境中也难见踪影、基本变成了人们的食物 , 再加上人类对疾病的恐惧、以及各种神经兮兮的想法 , 我们在野外已经几乎见不到动物死亡的场景了 。
不仅如此 , 生态系统中也缺少了一个关键角色 。 动物尸体以及寄居其上的物种统称为“腐生生物群” 。 科学家仍在逐渐了解这套复杂的系统 , 包括它对生物体腐烂分解过程中涉及的动物、鸟类、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的影响等等 。 最关键的是 , 科学家想弄清楚 , 如果任由动物尸体留在野外环境中 , 是否有助于“滋养”如今问题重重的生态系统 。
许多腐生生物群物种在自然界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 比如将有机质和营养物质返回食物链、清理传染病源等等 。 一部分物种在生态系统中还承担了其它职责 , 比如传授花粉 。
腐生生物群(necrobiome)一词最早由法医昆虫学家、微生物生态学家埃里克·本博提出 。 对他而言 , 研究尸体的分解是一项多重挑战 。 在近距离观察死亡和腐烂时 , 人们难免会想到 , 自己有朝一日也会迎来这样的结局 。 另外气味也是一大挑战 。 脊椎生物腐尸的气味会令大多数人本能地感到恶心反胃 , 即使对专门研究腐尸的人来说 , 也绝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 。
文章图片
图2/4
秃鹫等生物以动物腐尸为食 。
另外还有一些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 尸体分解的速度就是一大问题 。 大自然分解死尸的效率很高 , 因此很难及时对死尸展开研究、将其清出大众视野 。 自然界中的“清道夫”生物也颇为“足智多谋” , 在科学家研究动物死尸的过程中 , 它们往往会对尸体造成破坏、或是将尸体带走 。 并且这类实验还很难精确复制 。 出于上述原因 , 腐尸“向来不是生态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 也很难拿到研究资金 。
尽管存在这些障碍 , 这一领域近年来依然实现了快速发展 。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早期研究中 , 科学家总结出了尸体从死亡到化为白骨的一般性分解过程 。 如今 , 研究人员更是将注意力投向了更多环境和生物群 , 从深不可测的海底到高不可及的山巅 , 在各种环境中研究腐尸分解的过程、以及该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生物学、化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对他们起到了很大帮助 。 使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和精确地解答特定的问题 。 欧洲部分地区正在计划补充本地的“腐生生物群” , 也许能给金雕、狼獾、植物、真菌和昆虫带来一定益处 。
从我们已经了解到的信息来看 , 情况还是很值得忧虑的 。 发表在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上的一篇论文对全球针对食腐动物的研究展开分析后发现 , 捕猎行为、以及栖息地的减少和改造已经对以腐尸为食的生物造成了严重影响 。
研究人员警告道 , 食腐动物如今已无法在生态系统中顺利发挥自己的作用 , 人们需要采取管理和保护措施、对全球各地的食腐动物加以保护 。
如果故意将动物死尸留在野外 , 便可以吸引到多种食腐动物和濒危物种 , 特别是在冬天 。 这些食腐动物对死尸的类型并不挑剔 , 也不在乎死尸是否新鲜、或是否冻得硬邦邦 , 但死尸的大小很重要 。 并且 , 如果将一直动物尸体放在固定地点 , 还能吸引到种类更加丰富的食腐昆虫 。
生物学家将动物死尸描述为“生物多样性热点” , 希望可以回答一些与腐生生物群及人类活动影响相关的关键问题 。 例如 , 我们还不清楚这些腐生物种对动物尸体数量或品种的变化有多敏感 , 也不曾研究过气候变化对食腐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影响、或对尸体分解速度的影响等等 。
文章图片
图3/4
此前一次意外开展的死亡生态学实验或许能为此次项目提供一些借鉴:在几年前的一次寒潮中 , 荷兰一处自然保护区有数千头大型食草动物猝然死亡 。 结果研究人员发现 , 大型动物尸体可以显著提升当地的无脊椎生物数量 。 不仅如此 , 动物死尸对植被也有好处 。 研究发现 , 在这些动物死亡数月后 , 死尸周围的植物数量大大增加 。 但这些动物的死亡也引发了民众对该地动物权益的关注 , 自此之后 , 该保护区内的动物数量便一直处于严格限制之下 。
2016年 , 科学家针对挪威一群被闪电击中而死的驯鹿开展了一项研究 , 发现动物尸体可以暂时性地为许多物种提供关键营养来源 , 包括金雕、乌鸦和狼獾等等 。 不过该研究指出 , 人为地给自然界提供动物尸体“并非毫无争议 。 ”
首先 , 我们对食物网的运作机制还不够了解 , 比如营养物质是如何循环的、动物死尸对于联结各个环节有多重要等等 , 研究团队在苏格兰高地故意投放了一些马鹿的尸体 , 想研究它们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虽然该计划由于缺乏资金中途流产 , 但他们还是发现了 , 在比较关注生态保护的地区 , 投放的马鹿尸体很快便被狐狸等食腐动物叼走了;而在对捕食动物管控较严的地区 , 马鹿尸体的分解过程则比较缓慢 , 主要是由昆虫啃噬消耗的 。
文章图片
图4/4
【新浪科技|自然界的动物尸体都去哪了?腐生生物群让生态系统回收利用】
由于文化因素 , 将动物死尸留在野外是一个很复杂的决定 。 例如苏格兰人们有猎鹿的传统 。 打到鹿之后 , 当地人都想确保鹿的尸体得到妥当使用 , 因此会把鹿尸带回 。 如果将鹿尸留在山上、任其腐烂 , 人们会觉得非常不敬 。
这类项目还需要小心行事 , 避免节外生枝 。 例如 , 非洲南部的的一些“秃鹫餐厅”活动就收到了游客的投诉 , 称有一些不受欢迎的食腐动物“不请自来” , 对畜牧动物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 甚至导致了一些游客生病 。
由于此前的一些项目将动物死尸故意留在野外 , 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 , 认为这些项目忽视了当下的社会经济大背景 , 投放动物死尸的地点也必须谨慎考虑 , 最好是在无人岛上 , 而不是挤满晒日光浴的游客的热闹海滩 。
向野外投放动物死尸是想通过人力解决问题 , 但一旦益处体现出来之后 , 这份工作就应当由猞猁和狼等天然捕食者来完成了 。 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 这些动物每年都会制造很多动物尸体 , 对细菌、真菌、昆虫和食腐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关注动物死尸对腐生生物群的益处 , 也许改变人们对自然界中死亡现象的认知 , 希望能让人们习惯“自然界中常有动物死亡”这一事实 。 (叶子)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