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委|当教育陷入“内卷”,AI有办法解决吗

“教育是未来10年人工智能最重要、最具前景的应用场景之一 ,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 将引起教育的根本性变革 。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在近日举行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主题论坛上表示 。
随着智能技术的加速广泛应用 , 人工智能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 , 而是推动教育整体变革的内生变量和重要动力 。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杜玉波在论坛上介绍 , 当前我国基本建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 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016年底的79.37%上升到100% , 98.3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 。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 , 教育要数字化转型
“进入信息社会 , 学校教育体系依然还停留在工业社会 , 这是造成教育‘内卷’和教育焦虑的根本原因 。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在论坛上指出 , 教育体系应顺应数字革命的需求 , 进行一场新的变革 。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教育 , 在理念上 , 从培养大规模、标准化、同质化的劳动者 , 变革成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体系和模式上 , 原来工厂式的学校体系正走向未来个性化的终身学习体系 。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手段的革新 , 而是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 。 ”李永智说道 。
他介绍 , 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以5G新基建为基础 , 以校级的数字基座为节点或者关键点 , 以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 , 通过数字素养提升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资源建设 。
李永智指出 , 校级数字基座是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节点 。 校级数字基座为所有的教学、教育应用提供数据服务、认证服务、基础功能服务、开发环境服务以及开发工具 , 推动更多的教师和教育专家参与到教育教学应用的开发中 , 相当于为每一个学校建立一个操作系统 , 通过操作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打通、应用的打通 。
告别“不分轻重” , 发展有温度的智能教育
与工业、金融、通信、医疗等领域相比 , 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仍相对滞后 , 更重要的是 , 它与其他各行各业人工智能的应用有着本质不同 。 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在论坛上直言 , “其他行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基本都是面向市场或者产品的 , 教育的核心和对象都是人 。 ”
此次论坛发布了上海市教委与华东师范大学签约共建的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最新科研成果《全球智能教育发展报告(2021)》 。 该报告认为 , 当前智能教育存在几种“不分轻重”的现象 。 比如重技术应用 , 轻人的发展;重技术功能 , 轻教育规律;重已有条件 , 轻未来想象 。
基于此 , 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率先提出“发展有温度的智能教育”这一理念 , 即要以人为中心 , 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的发展为目的 , 不断创设和开辟新的教育形态、教育场景 , 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智能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 让技术为育人服务 , 以解决问题和实际需要为导向 , 以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为引导 , 实现从“人工智能+教育”向“教育+人工智能”的转变 , 完成对教育的革命性重塑 。
【上海市教委|当教育陷入“内卷”,AI有办法解决吗】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还提出利用智能教育解决现有教育实际需求的努力方向:通过完善智能化的基础设施 , 抑制数字鸿沟所引发的马太效应 , 普遍提高信息化能力 , 提升算法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 , 保障最广大学生的利益;借助于人工智能的力量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育 , 特别是要大力研发智适应学习技术 。
此外 , 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还提出了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 , 研发基于体感、手势和语音等技术的智能交互工具 , 工具应当遵循直观、便捷、灵活、舒适的原则;运用人工智能的跨模态感知技术 , 充分掌握教育环境中个体的情况 , 观察个体在环境中的教育需求、情绪变化、交流期望等 , 并自动评估个体的能力变化 , 结合快乐情绪引导模型、创造性和批判性引导模型向其推荐更有效的学习内容或者更佳的学习模式 。 (侯树文 王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