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 , 首批高精度高时效可见光观测图像成功获取 , 天山的积雪、青藏高原的湖泊、河套区域的地表纹理、东北华北区域的对流云团、南北半球高纬度区域的涡旋云系等清晰可见——在36000千米轨道高度上 , 风云四号B星刷新了纵览风云的技能 。
【观测|风云四号B星研发背后的故事:在星辰大海追寻风云万千】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气象专家许健民对采访人员表示 , 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从无到有、从试验型到业务型、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 , 承载几代气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梦想与荣耀 , 见证无数人的殚精竭虑、百折不挠 。
“天亦有可测风云”的背后 , 离不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四号B星地面应用系统团队的日夜鏖战 。 他们从成千上万的信息和代码中“抽丝剥茧” , 成就风云四号B星的高度、广度和精度“传奇” 。
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光学星地面系统总设计师陆风表示 , 面对技术难度大、新问题多、研发周期短等难题 , 风云四号B星地面应用系统团队创建了“雁阵”工作模式 , 以“总指挥为领头雁、技术平台负责人为中坚雁、组员为前行雁” , 细化每个成员职责 。
“提前设计几十个预案 , 不仅要想到位 , 还要验证、测试到位 。 ”陆风谈到 , “雁阵”梯队模式 , 让安全生产、后勤保障等各环节全面发力 。
陆风回忆道 , 早在2017年 , 数据接收与处理团队就发现了风云四号A星行间错位现象 , 此后 , 一方面积极与研制方进行多次沟通 , 另一方面在地面业务系统中自主建立一套精细的行间和通道间配准参数 , 保证用户获得更真实、完美的数据 。 2020年 , 风云四号B星研制中相关参数设计得到了优化 。
如何最快监测天气?这是研发团队需要面临的课题 。 陆风介绍道 , 风云四号B星 , 是风云四号A星的升级版 , 搭载的快速成像仪是世界首台昼夜高频次成像仪器 , 对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更加灵活和精密 , 让人们第一次可以用肉眼清晰地看到分钟级的“风起云涌”变化过程 , 也实现了“哪里有灾害迅速看哪里”的目标 。
此外 , 风云四号B星产品种类显著增加 , 可为气象预报预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 , 特别是台风、洪涝、干旱等重大灾害监测预警提供观测支撑 。
如何更好地保证卫星观测和数据的长期稳定性?陆风谈到 , 在规划设计之初 , 就将风云四号B星使用寿命设定为7年 。 风云四号B星作为业务星 , 未来要在太空中服役7年 , 因此各项性能、指标要求更高 。 它与风云四号A星设计寿命7年、工作考核寿命5年的试验星不同 , 风云四号B星承担着业务使命 。
从风云四号A星到B星 , 饱含了研制团队解决重重难题的毅力和坚持挑战未知的决心 。 如今 , 风云四号B星已与风云四号A星实现双星组网 , 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卫星观测系统正式进入业务化发展阶段 。
曾经风云四号B星研制过程中所经历的道道难关 , 终究成为了它的“盔甲” , 为其增添了“风云实力” 。 陆风表示 , “十四五”期间 , 风云四号还将有2颗卫星发射 , “风云卫星家族”将不断提高监测精度和监测时效 , 筑牢中国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
是什么让一代又一代的“风云人”在星辰大海追寻风云万千?许健民谈到 , 是中国风云气象卫星事业 , 是为人民谋幸福、为祖国谋复兴的使命任务 , 把人心和力量凝聚到了一起 。
推荐阅读
- 样儿|从太空看地球新年灯光秀啥样儿?快看!绝美风云卫星图来了
- 观测|期待!新年第一天火星合月,1月4日一起去看流星雨
- 首场|观测条件极佳!新年首场流星雨1月4日登场
- 观测|观测条件极佳!新年首场流星雨1月4日登场
- 时间|连微软都参与寻找的马约拉纳费米子,被他率先观测到了
- 运载火箭|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圆满成功
- 天文|史上最强望远镜有望观测135亿年前宇宙
- 天文|青海冷湖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建设迎来春天
- 冷湖|2022年,青海有望建成亚洲最大天文观测基地
- 天文|青海冷湖将建设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