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 , 刘伯明出舱后感叹“太漂亮了” 。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文 | 社论
7月4日14时57分 , 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 , 顺利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 , 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 , 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
中国航天员首次离开空间站在“太空漫步” , 并安全返回 , 这在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史上 , 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此前 , 我国的“太空漫步”是处于技术摸索阶段 。 2008年 ,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将中国人的足迹首次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 , 为我国的航天探索迈出重要一步 。 从神舟七号的“蹒跚学步” , 到此次航天员在空间站首次出舱成功 , 标志着我国的“太空漫步”之旅开始逐渐进入实用阶段 。
这次出舱任务中 , 配合航天员完成出舱任务的机械臂备受关注 。 因为有了神奇强大的机械臂协助 , 航天员不需要复杂而风险大的喷气机动装置 , 就能任意抵达任务所需位置 。 因此 , 此次任务中机械臂可谓居功至伟 。
但空间站的组装任务 , 除了借助机械臂 , 航天员的“太空漫步” , 也必不可少 。 现实中 , 组装、维护大型航天器 , 例如大型空间站、太空望远镜 , 甚至是未来前往其他行星的深空载人飞船等 , 都离不开“太空漫步” 。 毕竟 , 很多航天设备的设计 , 都是基于人体工程学 , 而不是粗笨的机械 。 而目前的机械 , 也无法完全替代人类进行工作 。
比如 , 国际空间站不同舱段外部有额外的连接管线 , 因为安全、体积等问题 , 这些管线不便从对接通道内走 , 只能在外部连接 。 这就需要航天员通过出舱工作来完成 。 此外 , 空间站在非气密区域有电池组、储气瓶以及各种暴露实验装置等 , 这些装置的安装、更换、维护也需要出舱活动来完成 。
事实上 , 在此前人类完成的航天任务中 , 从阿波罗登月到搭乘航天飞机去维修哈勃太空望远镜 , 再到建造国际空间站和各种科学实验 , 主要都是通过出舱“太空漫步” 。 而人类在太空出舱 , 其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 是航天探索的精神象征 。
此次出舱任务中 ,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 , 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 。 太空环境的恶劣 , 不只有无法呼吸的真空 , 还有巨大的温差 。 在空间站的向阳面 , 阳光直射下的温度可能高达150摄氏度 , 而在背阴面又能冷至零下100摄氏度以下 。 而且 , 太空也没有臭氧层等保护 , 各种有害辐射“长驱直入” 。 因此 , 舱外航天服需要抵御恶劣环境 , 为航天员提供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 。
不仅如此 , 由于真空本身无法对流和传导热量 , 密封的航天服也无法透气 , 因此 , 航天服的温度控制也是关键 。 而在真空环境中 , 厚实的舱外航天服就像一个高压的人形气球那样胀气撑着 , 如何保持足够灵巧的活动能力也很考验科技水平 。
此外 , 由于航天员的每次“太空漫步” , 往往都是连续工作好几小时 , 因此舱外航天服必须有饮水和进食功能 , 同时还得处理航天员的内急等问题 。 未来 , 在某些任务中 , 航天员更有可能需要连续在舱外停留24小时以上 , 这就对舱外航天服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
我国航天员此次圆满完成出舱任务 , 意味着我国已经在舱外航天服、核心舱机械臂、舱外维修与辅助工具、天地通信系统等领域 , 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 , 这“太空漫步”的一小步 , 其实是中国航天事业更进一步的象征 。 今后 , 我们必将见证更多航天探索壮举 , 也让我们满怀信心 , 期待着中国航天事业的美好未来!
【成功|航天员成功“太空漫步”,中国航天更进一步 | 新京报社论】编辑:马小龙 校对:贾宁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地面|全程回顾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