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加工食品的变化史
文章图片
图1/3
在冰箱和速冻技术发明之前 , 蔬菜等农产品必须保存在罐头中 , 才能长时间储存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2日消息 , 加工食品并不是一项现代发明、必须在工厂中用人造材料才能制造出来 , 而是几乎和人类一样古老 , 人类能有如今的样子 , 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拜加工食品所赐 。 针对这一话题 , 作家妮古拉?坦普尔撰写了一篇文章 , 详情如下:
我从孩提时期就开始接触食品加工了 。 那时我住在加拿大乡下 , 家中90%的食物都是在自家那片7英亩大的土地上种出来的 。 每当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夏天后 , 到了八月底 , 我们就要开始为冬天做准备了 。
在安大略省沉闷潮湿的夏季 , 我们经常挤在厨房里 , 给蔬菜掐头去尾、剥壳扒皮、过水煮熟 。 我们要把自家种的所有食物都处理一遍 , 才能保证我们在漫长、寒冷的冬季有东西可吃 。
【新浪科技|加工食品的变化史】然而 , 如今的“加工食品”却带上了一层负面含义 , 往往令人联想到各种垃圾食品、以及味道古怪的速食 。
但如果对所有加工食品都报以鄙视的目光 , 或许有缺公允 。 别忘了 , 食品加工技术的种种创新还有效提高了食物营养、减少了食物浪费、并赋予了我们更多的闲暇时间 。 并非所有加工食品都是洪水猛兽 , 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 。 无论好坏 , 加工食品都改变了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 甚至在很久之前 , 人类这个物种的塑造过程都与加工食品有关 。
文章图片
图2/3
就连把食物压碎也算是一种加工食品的形式 。 早期人类就用到了这种方法 , 使食物变得易于咀嚼
人类最早加工食品的证据是在我们的近亲“能人”身上发现的 。 能人生活在距今240万至140万年前 。 与其祖先不同 , 能人的牙齿相对较小 。 科学家认为 , 除非食物入口前经过了处理 , 才会出现这种进化趋势 。 如用石块将植物根茎捣烂、或是将肉切成薄片 , 吞咽动作便可减少5% 。 由于下颚、肌肉和牙齿等“咀嚼工具”的工作压力减小 , 人体便可将能量分配给其它重要组织 。 因此与前人相比 , 能人的面部相对于整体头骨显得较小 。
直立人(189万至10.8万年前)和尼安德特人(40万至4万年前)的牙齿相比头骨也比前人小得多 。 同样地 , 只有当食物变得易于咀嚼时 , 人类才会朝着这个方向进化 。 而古人也许是通过“热处理”实现这一点的——也就是所谓的烹饪 。
咀嚼熟食用到的肌肉比生食少22% , 释放出的能量却比生食要多 。 除了让我们的祖先朝着面部缩小、躯干增大的趋势发展外(这一点尚存争议) , 加工食品还显著延长了人类的闲暇时间 。 口腔用在咀嚼上的时间减少了 , 因此说话的时间得以增加 , 推动了口头语言的发展 。 随着咀嚼这一“重任”减轻 , 更多的能量分配给了大脑发育 , 正好熟食可以更好地满足大脑对能量的需求 。 由此可见 , 加工食品对我们这个种族的“塑造”的确是实打实的 。
然而 , 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 , 情况就开始变得不妙了 。 过度加工的食品与肥胖密切相关 , 过于易嚼的食物还会导致牙齿不齐 。
我们的祖先学会加工食品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保存食物 。 而时至今日 , 这依然是食品加工背后的主要驱动力 。 随着科技进步 , 如今我们可以将刚从地里拔出的当季作物瞬间冷冻 , 锁住其中的关键营养成分 , 然后将其运送到千里之外 , 储存数月再端上餐桌 。
除此之外 , 推动食品创新技术发展的还有其它诸多因素 。 例如几百年前 , 随着死于营养不良的海员越来越多 , 人们急需寻找保存食品的新方法 , 因此罐头储存技术得到了大规模发展和推广 。 此外 , 英国在1912年颁布的一条新法规定 , 中产阶级每周必须给佣人放半天假 。 这些家庭主妇们突然意识到 , 自己每周必须做一次饭了 , 于是第一代“速食”应运而生 。
二战期间 , 由于生产罐头需要的锡主要来自中国、战时供应量有限 , 因此罐头的生产有所停滞 , 冷冻食品的大门却由此打开 。 到了上世纪50年代 , 由于火鸡肉供应过度 , 促使人们发明了微波食品 。 上世纪80年代 , 食物浪费甚至使加州的一名农场主发起了一场“健康零食革命” 。 当时 , 每年由于“其貌不扬”而被白白丢弃的胡萝卜多达360吨 。 这位农场主对此感到十分心痛 , 于是他找来一把刀 , 将这些难看的胡萝卜削成了易于食用的、长约五六厘米的胡萝卜段 。 由此引发的“迷你胡萝卜革命”使美国的胡萝卜消费量增加了足足33% 。
文章图片
图3/3
速食的兴起使人们的烹饪时间大大缩短
在现代社会中 , “便捷”成为了食品技术创新的另一大推动力 。 在仅仅60年间 , 英国人准备晚饭的时间便从1.5小时缩短到了30分钟 。 不仅如此 , 家庭结构在这60年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 外出工作的女性数量比从前显著增加 , 单亲家庭数量更是增长了三倍 。 在工作了整整一天之后 , 也难怪人们不愿意花上一个半小时做饭了 。
然而 , 每户家庭平均每天还是能挤出将近4小时看电视(在新冠封城期间 , 看电视的时间一度激增到了每天6小时) 。 可见“没有时间做饭”和“没时间做其他事”其实是两回事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不仅是我们加工食品的原因发生了变化 , 加工食品的方式也经历了巨变 。 奶酪的制作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 人类制作奶酪的历史已至少有一万年之久 。 第一块奶酪的问世也许纯属意外:可能有人将牛奶装在了用动物胃袋制成的皮袋里 , 结果牛奶稍微受热之后、在皮袋中残留的酶的作用下发生了凝结 。 也有可能是有人刚刚宰杀了一头尚在哺乳期的牲畜 , 在它的胃中发现了一些凝乳 , 于是决定大胆一试 , 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这些勇敢的吃货会注意到 , 吃下这些凝乳后 , 并不会产生喝牛奶后的不适感(当时大多数成人都有乳糖不耐症) 。 于是乳制品逐渐成为了一种必备的蛋白质来源 。 8700年后 , 世界各地的奶酪种类一度发展到了近700种 。 从需要熟成的切达奶酪、到质地光滑的布里奶酪 , 从需要新鲜制作的羊奶酪、到可以保存20年的喜马拉雅牦牛奶酪“chhurpupu” , 奶酪种类真可谓五花八门 。
但在接下来的200年间 , 我们从这些花样繁多的奶酪中遴选出了一小部分 , 开始了同质化的大规模生产 。 在工业化生产中 , 多个农场出产的牛奶会被混合使用 , 从而失去了各自的独特风味 , 传统的奶酪作坊也因此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
这些大型奶酪生产商倾向于制作脂肪含量少、制作时间短、且成本较低的产品 。 他们会将牛奶最上层的奶油刮去 , 制作成价值更高的食品 。 但这样一来 , 奶酪的黄色就会变浅 , 因此生产商会向其中加入胡萝卜汁来提色 。 此外 , 他们还会向奶中加入酶 , 借此缩短熟成时间 。
用这种方法做出的奶酪成本十分低廉 , 还可以作为配料用在其它食品的制作中 。 只需极少的牛奶 , 便可为任何食品提供足以以假乱真的奶酪风味 。 但这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加工食品的底线究竟在哪里?“技术进步”与“欺骗消费者”又该如何界定?
作为消费者 , 我们应该有知情权 , 也有权让食品生产商知道我们接受的底线是什么 。 食品加工技术的创新本应帮助我们解决食品短缺、减少食物浪费、以及减轻食品生产造成的环境影响 , 而不是让食品生产商们赚得盆满钵满 。 (叶子)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