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海防长城”铸造者刘永坦:打造“国之重器” 守护万里海疆( 二 )


作为主帅 , 刘永坦承担着繁重的工作 。 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 常常赶不上吃饭就用面包充饥 , 困了就倒在实验室的板凳上凑合睡一觉……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劳动 , 让刘永坦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 , 严重时曾几个月不能行走 。
1989年 , 他和团队终于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
但刘永坦不满足于此 , 又带着团队成员提高雷达性能 , 转战到更恶劣、更艰苦的环境中 , 一干就是22年 。 历经上千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 , 刘永坦团队在国际上提出一系列首创方法 , 全面破解了海空多类型目标兼容探测难题 , 成功研制出我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 , 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
刘永坦说 , 与国际同类雷达相比 , 我国的新体制雷达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 , 让我国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大幅提升 。
从提出设想 , 到研制出新式海防重器 , 刘永坦带领团队扎根边疆近40年 。 在很多人眼中 , 刘永坦不仅是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 更是心系年轻一代的优秀教师 。
从教60年来 , 刘永坦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 先后讲授过10多门课程 。 有两年 , 他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连续讲授4门课 , 近300学时 。 作为学科的领军人物 , 刘永坦把新理论、新技术带进课堂 , 同时把学生带到国防科研一线 , “真刀实枪”地锤炼团队 。
刘永坦常对学生说:“希望还能补充更新鲜的血液 , 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你们 。 ”
40年来 , 刘永坦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 , 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 , 建立起一支雷达科研“铁军” , 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一名成员说:“刘永坦院士常常对团队成员说 , 科研不是简单地写论文、发文章 , 而是实实在在做出一个真正能用的东西 。 刘永坦先生这种家国情怀、创新魄力和奋斗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团队的每个人 。 ”
2020年8月3日 , 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尔滨工业大学 , 设立永瑞基金 , 旨在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 , 助力学校培养更多杰出人才 , 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和科技工作者 ,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这份殊荣不单属于我个人 , 更属于我们团队 , 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 ”刘永坦说 , “我们这个岁数 , 所求不多 。 未来还得靠年轻人 。 ”
【雷达|“海防长城”铸造者刘永坦:打造“国之重器” 守护万里海疆】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韩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