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什么是“鲍莫尔病”?人工智能能够根治“鲍莫尔病”吗?

下文系《光明日报》2017年12月19日刊发的文章 , 作者为谭洪波 , 原文标题为《人工智能能够根治鲍莫尔病吗》
人工智能目前已是科技领域和经济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 之所以热门 , 主要是由于它正在或者即将给经济社会带来颠覆性的革命 。 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 , 主要是从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入手的 , 这就必然会涉及著名的“鲍莫尔病”问题 。
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Baumol)于1967年构建了一个两部门非平衡增长模型 , 该模型成功解释了主要经济体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的产业结构变迁以及经济增长趋势 。 鲍莫尔把宏观经济分为具有正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进步部门和不存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停滞部门 , 并在几个关键假设条件下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进步部门的单位产品成本将维持不变(这里指劳动力成本) , 而停滞部门的单位产品成本将不断上升 , 因此 , 消费者对停滞部门产品的需求如果不是完全无价格弹性的 , 那么停滞部门不断上升的单位产品成本将会促使消费者减少对该部门产品的需求 , 结果会导致停滞部门不断萎缩并最终消失 。
而假设停滞部门的产品需求完全无价格弹性 , 那么虽然停滞部门的单位产品成本不断上升 , 但仍然会有劳动力不断向该部门流入 , 从而该部门不但不会萎缩还会逐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进来 , 正由于劳动力不断从进步部门向停滞部门转移 , 因此整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渐变为零 , 这就是著名的鲍莫尔成本病与增长病 , 简称鲍莫尔病 。
鲍莫尔同时指出 , 进步部门主要是指制造业 , 而停滞部门是指服务业 , 包括教育、市政服务、表演艺术、餐饮、娱乐休闲等 , 鲍莫尔举例指出 , 在表演艺术市场上 , 300年前演奏莫扎特的四重奏需要四个人 , 而300年后演奏同样一首曲子仍然需要四个人 , 劳动生产率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
鲍莫尔病理论推理简洁明了 , 也能解释市场经济国家服务业成本高企的现象 。 但是鲍莫尔1967年的理论模型假设过于简单 , 比如只有两个部门、服务业仅作为最终产品、不考虑开放经济 , 因此随后的一些学者对鲍莫尔病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进行了扩展和检验 。 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鲍莫尔病模型的扩展 , 鲍莫尔(1985)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 , 为了克服把整个服务业看作停滞部门的局限性将模型扩展为三部门模型 , 除了进步部门、停滞部门之外还引入了渐进停滞部门 。
另外 , Ngai和Pissarides(2007)从理论上对鲍莫尔病进行了更加一般化的扩展 , 她们在鲍莫尔的基础上假设有n个部门 , 每个部门都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 鲍莫尔(1985)、Ngai和Pissarides(2007)在模型扩展之后得到了基本与鲍莫尔(1967)相同的结论 。 Oulton(2001)假设服务业不再是最终产品部门 , 而是为第二产业提供中间投入的部门 , 由此得出在产业结构变迁方面与鲍莫尔相同的结论——劳动力仍然持续不断地从第二产业流向服务业 , 但同时在经济增长方面得出了与鲍莫尔不同的结论——最终经济不会停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