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叮咚买菜梁昌霖:上市不为圈钱 将加速规模扩张

_原题是:叮咚买菜IPO:“不赚钱”是最大的问题
6月29日 , 叮咚买菜最新招股书显示 , 叮咚买菜从将原定发行的1440万股美国存托股份(ADS)收缩至370万份 , 如此一来 , 叮咚买菜本次赴美IPO筹资目标较此前缩减74% 。
“对我们来说 , 从二级市场拿钱还不是那么的迫切 。 ”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叮咚买菜已在D和D+轮融了共10.3亿美元 , 现金流是充足的 , 上市目的并不是圈钱 。
叮咚买菜上市之际 , 梁昌霖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的采访 , 分享了有关盈利、上游改造以及上市之后的计划 。
【21世纪经济报道|叮咚买菜梁昌霖:上市不为圈钱 将加速规模扩张】盈利之路
《21世纪》:行业里有友商已经在收缩了 , 叮咚买菜依然在扩张 。 扩张到怎样的规模 , 进入怎样的城市才是合理的 , 可以跑通盈利模式吗?
梁昌霖:如果盈利是目的 , 我不需要推广 , 可以去做一个小而美的企业 。 我们希望服务更多的人 , 盈利是会发生的结果 , 而不是我们的终级目的 。 在目前的时间点 , 我们还是愿意投入更多的努力 , 做更大的市场 。 如果你只关注盈利点 , 今天家门口小店的店主就可以“傲视群雄” , 因为他是赚钱的 。 大家的追求不一样 。
《21世纪》:通过前置仓运到消费者的家中 , 需要人员配送、分拣员分拣等 , 这块的固定成本是多少?
梁昌霖:仓的建设成本 , 水电费、仓内的分拣员、安全员、品控人员以及配送到家的成本 , 包括退换货 , 这些成本大概是14%到15% 。 今天在一个社区店 , 好一些的店也是15%到20% , 因为房租比较贵 , 店内的效率不那么高 , 要找店员 , 要考虑人进来的环境舒服 , 成本大概15%以上 。
从这一单的客单价来看 , 大家大概都是15%上下 。 今天在履约成本上大家差不多 , 因为我们其他的费用在降下来 。
《21世纪》:目前 , 在华东地区盈利了吗?
梁昌霖:我们在上海想盈利的话 , 其实已经可以盈利了 , 我们在盈亏平衡点上 。 但我们在控制 , 一是毛利率还不能太高 , 二是营销费用 , 我们也保持着一定的比例 , 其实也可以降一降 , 这也不影响我们的大盘 。 该赚钱还是该扩大规模?我觉得还是要先服务更多的人 。 离开规模谈各种盈利 , 我觉得这都不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商业逻辑 。
《21世纪》:此次IPO路演中 , 您接触到机构投资人 , 关于公司或者关于行业的主要顾虑点集中在哪里?
梁昌霖:首先 , 叮咚买菜在IPO之前有20多家投资机构 , 像大家知道的高榕、红杉、DST、泰格、GA等等 , 基本都是国际最顶级的机构 , 这也代表了投资人的态度 , 证明大家看重中国的消费市场 , 也看重这样的模式 。 大家相信只要你做得好、消费者喜欢 , 你的规模大了 , 效率越来越高 , 迟早是盈利的 。 至少从我的角度来看 , 没有多少投资人担心一个用户喜欢的公司有一天会赚不到钱 。 这一点 , 我不那么担心 。
二级市场恐慌 , 并不是说公司是否能赚到钱 , 因为很多人就是比较短线的 , 会在意市场的晴雨表 , 这和一个行业倒没有太大的关系 。 有人质疑这种模式不赚钱 , 我觉得不一定 , 但是否互联网公司来做这件事不一定做得更好?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 我自己是农村出来的 , 我对农民生活的理解和大家不太一样 , 我觉得农业一定要走向大规模、机械化 。
并不是疫情就可以激活这个行业 , 而是反应快、担当能力强的公司最后成长起来了 。 这不是纯互联网的事情 , 而是和履约能力和供应链的能力、供给能力都密切相关 。
赋能上游
《21世纪》:生鲜电商从2013年左右在上海发展 , 从诞生第一天大家就开始关心成本控制 。 您觉得规模化是控制成本最有效的手段吗?或者您觉得 , 对生鲜电商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
梁昌霖:控制成本最有效的手段是提高效率 。 规模化和成本 , 在生鲜这件事上是很有趣的事情 。 原来工业化的时候觉得规模一定带来成本的下降 。 但是在农业、生鲜上不一定 。
要砍掉一个环节就可以效率提高很多 。 每个环节之间有耦合 , 会产生很多中间的、无价值的东西 , 当四个环节砍成了一个环节 , 效率可能就提升了75% 。 环节多了 , 就会带来特别大的浪费和无价值的事情 , 我觉得这个事情是要提高效率 。
《21世纪》:生鲜电商是中国大农业的一部分 。 中国农产品方面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 。 叮咚买菜会否往上游走?
梁昌霖:我们在上游做的非常多 。 比如 , 我们有一个“叮咚良好农业标准” , 我们是第一家做的 , 参考了Global Gap(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认证) , 结合中国的特点做良好农业标准 , 符合标准的我们就深入合作 , 这也就是订单农业 。 从你种植的时候我们就下订单 , 做好了我都要 。 原来是种好了也不一定可以卖得掉、卖得好 , 现在我们可以反过来控制品质 。 但这要靠大规模农业 , 一两个农户做不了 。
我们的工厂在做分级 , 在产地上分级 , 将上游商品的价值最大化 , 我们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情 。 我们是这个行业在上游花功夫最多的企业 。
《21世纪》:在路演的过程中 , 我们和更多投资人 , 或者和认购方介绍叮咚买菜的时候 , 是用什么样的概念?叮咚是如何给自己定位?IPO之后 , 很多人会觉得外围更关注我们的第二增长曲线 , 您之前也介绍有很多重大的投入 。 叮咚的第二增长曲线是什么?
梁昌霖:我们在国际上的定位是即时电商 , 即叫即达 , 最快29分钟到达 。 我们自己更多讲的还是生鲜电商 , 我们是两个词融在一起 , 迅速到家的生鲜电商 , 因为“吃”仍然是我们主打的产品 。 很多公司虽然都打“生鲜” , 但其实生鲜的占比很低 , 甚至只占10%多 。 但是我们生鲜占了75%的消费额 。 未来加工的、我们自己制造的商品占比也会越来越多 , 这是我们的定位 。
关于第二增长曲线 , 我们是这样想这个事情 , 中国人叫“守正出奇” , “奇”就是多出来一点点;“正” , 就是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 。 如果自己没有做好怎么找第二、第三曲线?“出奇” , 就是以开放心态面对各种各样的机会 , 我都愿意尝试 。 一定是第一曲线做得很好才会有第二曲线 , 而不是因为第一曲线没有干好就去寻找第二曲线 。 叮咚买菜是比较专注的公司 。
上市之后
《21世纪》:关于现在比较火热的互联网生鲜行业 , 一些社区团购等也进入这个赛道 , 您觉得对我们这样一个公司 , 在竞争方面有什么样的影响?
梁昌霖:说到竞争 , 我们也进入了三线城市 , 马鞍山、常州、佛山、东莞等九个城市 , 我们去了之后增长也很好 , 所以关键要看一个城市的消费力 。 中国是特别大的市场 , 家庭消费里生鲜可能是十几万亿到二十万亿的市场规模 , 且还在增长 , 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 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场景 , 大家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 我觉得 , 这都是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
《21世纪》:很多人认为诸如厦门市场不能接受更高的商品价格 , 前置仓模式 , 在商品价格上无法进行很大程度的压低 。
梁昌霖:之前我在母婴方面的创业经历中有一些发现 , 比如大家买奶粉 , 你会发现 , 很多高端奶粉、价格卖很贵的奶粉 , 在三、四线城市卖得很好 。 很难说在三线城市的90后会像老年人那样的节约 , 而是一定会想给孩子花更多钱、愿意为自己花更多的钱 , 一定的消费力是有的 。
大家觉得上海和马鞍山的蔬菜 , 哪里更贵?是马鞍山更贵 。 今天中国的蔬菜是全国供应链 , 比如上海大部分都是来自云南、宁夏 , 这些菜到上海的成本更低 , 到马鞍山更贵一些 。 原来大家会觉得 , 马鞍山的菜都是农民在周边种的 , 其实已经很少了 , 今天生鲜是全国供应链 , 反而大城市的优势很强 。 所以 , 消费其实在变化 。
《21世纪》:叮咚买菜IPO之后您最想做的是什么?
梁昌霖:中国大概有19个城市群、经济圈 , 我们进了5个 , 且里面很多还没有全覆盖 , 还有更大的经济圈没有进 , 未来要覆盖更多的城市、更多的区域 。 而且 , 城市的渗透率、平均购买次数需要努力做强 。
此外 , 我们在上游做了很多工作 , 对供应链的改造投入很大 , 但不是今年建了就有结果 。 我们之前融资的钱就会花在这些事情上 。 基础投入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 , 算法上、推荐上做很多的努力 。
总结来说 , 主要就是以上三个方向:一是规模的扩张 , 不仅是扩区域 , 还包括深度 。 二是商品供应链的改造 , 三是技术上的投入 。
(实习生韩利明对此文亦有贡献)
(作者:陶力 , 易佳颖 编辑:李清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