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只是一种担忧 , 并非现实 , 难以实证 。
文章图片
资料图 。 图片来源:Unsplash
新京报讯(采访人员 王春蕊)以算法为核心的智能技术在推动科技与社会、人类的生存互动方面 , 发挥了很大作用 , 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技术与人类、科技与人文之间的深层的矛盾 。
为此 , 6月18日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智媒研究中心、新京智库联合举办了“算法善用 智能人文:智能信息的多学科融汇”的线上高端论坛 , 与会专家就算法等技术对价值创造、裨益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展开讨论 。
会上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 , 智媒研究中心主任陈昌凤表示 , 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是在政治语境下提出的“信息茧房”概念 , 并且在前算法时代 , “信息茧房”即已存在 。 当前 , “信息茧房”存在被概念化、被误读和滥用的情况 。
“信息茧房”提出于西方政治语境
陈昌凤表示 , 桑斯坦的“信息茧房”其实是个比喻 , 并且是在西方特殊的政治语境下提出的 。 但是该问题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广泛的研究热潮 , 政治学、传播学、法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等各个学科都在广泛关注 。 在我国 ,“信息茧房”则直接被当成一个已然的负面存在并接受它 , 它在这里正受到各方面的批判 。
陈昌凤认为 , 现在“信息茧房”问题已经被泛化至太多领域 , 并且其中讨论的问题在“前算法时代”就已经存在 。 比如 , 人类获取信息的常态是选择自己审美、观念上最认同的内容 。 即使没有算法技术 , 这也是常态 。 人们主动选择要接触哪些内容并非新现象 , 至迟在拉扎斯菲尔德和他的同事关于选民选择的研究中就显示出了 。
在上世纪70年代 , 就有西方学者提出“证实偏见” , 也就是人们吸收新信息以确认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 这种“证实偏见”跟用没用算法技术并没有直接关联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前执行院长喻国明就曾指出 , “信息茧房”存在被误解和滥用的情况 。 在海量信息时代 , 用一种技术帮助我们对信息进行选择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 也是用技术帮助人类更有效获取信息很好的途径 。 同时 , 人类还要进行更多复杂的、系统性的革新优化 。 这是需要不断推进的事情 。
陈昌凤表示 , 随着人类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 信息越来越泛化 , 越来越海量 , 要提高效率 , 人类就需要技术的帮助 。 因此 , 算法技术是海量信息时代的一种有效策略 , 助益用户解决信息过载的难题 。 利用技术来帮助人类 , 正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做法 。 人类有史以来总是在运用新技术推动发展 。
不存在形成“信息茧房”的信息环境
那么 , “信息茧房”的语境可以泛化吗?陈昌凤认为 , “信息茧房”本身是否存在就是个问题 , 全球有许多学者以实证的方式质疑过它的实然性 。 但当前 , 社会上却已经把它当成一个概念 , 望文生义、简单化地进行批判 。 从实证角度看 , “信息茧房”在正反两方面都有研究 , 但现有的西方文献中 , 只有少量通过采用实验模型的方式讨论“信息茧房”可能存在;相反 , 从美国到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 , 都有研究成果证明“信息茧房”目前并不存在 。 阿姆斯特丹大学6位法学和信息科学的学者实证研究的结论是:目前几乎没有经验证据可以证明对信息茧房的担忧 。
文章图片
资料图 。 图片来源:Unsplash
陈昌凤表示 , 当前的信息环境是“信息茧房”形成的一个悖论 。 “信息茧房”的形成应该是在纯粹的环境里 , 个体只能获得一类信息 , 比如仅仅获得算法推送的同质化信息、从而带来了偏向性认知 。 但实际上 , 我们所处时代的信息环境是多元、丰富的 , web 2.0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 , 具有可链接性、互动性和可分享性 , 是一个多节点、多元信息源并存的网络化的时代 。 在这样的时代里 , 人不可能生存于只有算法推送的同质信息的纯粹环境中 。 至少现在人们还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真正的信息茧房中 , 因为人们很难完全避免观点不一致的内容 。
“信息茧房”只是一种担忧
陈昌凤进一步表示 , 就目前重要刊物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 , “信息茧房”只是一种担忧 , 并非现实 , 难以实证 。 而即使是一种担忧 , 其核心也是集中在政治层面 。 但即便如此 , “信息茧房”在政治层面上也是受到批判 , 认为桑斯坦提出的“信息茧房”是不准确的语言 , 是美国式、极端化的论断 。
那么 , “信息茧房”是否有害?陈昌凤介绍说 , 有研究对过去25年的相关成果进行了探讨 , 发现“信息茧房”并不是必然有害;而且互联网也并非是它形成的必然同谋 。 我们汲取的“信息茧房”只是概念化的、某些表层的东西 , 对于更多深层的 , 包括实证的东西 , 却缺少核心的了解 。 相关调查发现 , 算法其实让公众接触更多 , 参与更多 , 比如增加与异见者讨论的可能性 。
陈昌凤表示 , web 2.0的技术是多面向的 。 这些具有多面性的技术是在同时被使用 , 而在使用的过程中 , 它们是在互相优化、互相消解 。 所以 , 我们还是要充分地、积极地使用技术 , 以发展的观点去看待新技术 。
陈昌凤强调 , “信息茧房”是基于美国两党政治的语境下提出的 。 当它剥离了美国语境 , 以及两党政争的语境 , 被泛化之后 , “信息茧房”实际上就是缺少实证的 。 并且 , 目前“信息茧房”已经被概念化、刻板化 , 存在被误读和滥用的情形 。 需要辨析“信息茧房”的内在含义及其语境 , 对其长期效应要有所预警 , 而不是简单化地打倒在地 。
陈昌凤认为 , 我们不用那么忧心忡忡 , 而是要用积极的心态来使用新技术 , 让它服务于人类 , 为人类带来福祉 , 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它打到谷底 , 把原罪都归责于算法 。 技术赋予人们有了更多的信息权利、从而可以更便捷地选择自己喜好的内容 , 达到“消费者主权” , 这样的权利并不只是满足了人们的喜好 , 更让人们有机会置身于充分的信息、广泛的不同面向的选择之中 , 去追求自己的喜好、获得更多的交流 。
陈昌凤指出 , 目前应对可能的消极“信息茧房”的做法有3个方面 。 一是算法技术在不断优化 , 比如新闻应用程序可以加强人们“跨越分歧的阅读”、优化算法的技术模型可以加强信息多样性 。 二是信息聚合类平台则为个体获取更丰富的信息提供了条件 , 相当于信息和观点的一类市场 , 同时经过众人协同过滤之后的信息 , 也创造了更积极的价值 。 信息聚合具有开源的意义 , 只要有足够多的使用者及共同参与者 , 各种问题都会在很短时间内被发现 , 而且能够很容易被解决 。 三是Web2.0技术诞生以来 , 用户更可能具有主观能动性 , 成了真实意义的制造者 , 所以更可能成为“积极的受众” , 这也预防消极“信息茧房”的可能性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媒介素养教育仍是很重要的手段 。
【技术|陈昌凤:“信息茧房”只是一种担忧,算法与其没有必然关系】采访人员:王春蕊 编辑:张笑缘 校对:赵琳
推荐阅读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选型|数据架构选型必读:2021上半年数据库产品技术解析
- 技术|使用云原生应用和开源技术的创新攻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Apple|苹果高管解读AirPods 3代技术细节 暗示蓝牙带宽可能成为瓶颈
- MateBook|深度解析: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的七大独家创新技术
- AirPods|苹果谈论AirPods 3:最大榨取蓝牙技术,希望获得“更多带宽”
- 人物|印度人接管硅谷的背后:技术军团整体作战
- Intel|Intel谈DDR5内存价格贵、缺货问题:新技术升级在所难免
- Tesla|特斯拉新款Model S电池体积小能量密度高 外媒揭秘三大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