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 , 是中国第一本农业和手工业的百科全书 , 是17世纪中国生产力水平的一个缩影 , 也是中华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 。 原著共18卷 , 从技术的角度 , 把农业、手工业18个生产领域中 , 中国人几千年积累的经验梳理了出来 , 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成就 。 面向孩子 , 用绘画的方式辅助他们阅读这部经典 , 不仅可以传播知识 , 让孩子们知道粮食、盐糖、衣服、刀枪、纸墨、车船是怎么来的 , 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心中传承文化 , 让他们了解我们先人的智慧和勤劳 。
很多孩子都会背诵“谁知盘中餐 , 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 但是我相信孩子们只是记住了“珍惜粮食”的教诲 , 而“粒粒”怎么辛苦 , 很多孩子并不知道 。 特别是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当下 , 孩子们更难看到粮食从播种到摆上餐桌过程中人力付出的艰辛 。 绘画本的《天工开物》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 成为“粒粒皆辛苦”很好的注解 。 它用直观的画面语言“翻译”了古人记录的粮食生产流程 , 当然还有制糖、制盐、榨油等等需要通过辛勤劳作才能完成的制作流程 , 告诉孩子们身边每一件东西的制作都是不容易的 , 要学会珍惜 。 同时我想 , 在另一个层面上也会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印记 , 那就是“美好生活需要劳动的付出” 。
近几年兴起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孩子们中间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 , 但教育的内容整体看来重国学礼教 , 轻科技手工的倾向较为明显 。 背《三字经》、讲孔子成为课堂上的经典内容 , 这与我们传统文化中重视修为教化 , 轻视手工劳作是相对应的 。 其实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是相当发达的 , 很多工艺当时都走在世界前列 。 这些成果自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也是中国智慧的生动体现 , 让孩子们了解我们老祖宗积累下来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 , 比如读读《天工开物》 , 也是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 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有效方式 。 从这个层面上说 , 这本绘画本的《天工开物》还是传统文化的生动教材 。
本书的绘画风格符合孩子的阅读习惯 , 在涉及的18个生产领域中 , 作品除了按原著的条理讲解了工艺流程外 , 还用绘画语言介绍了这个领域当今的发展状况 , 使古老的制作工艺与孩子们熟知的现代科技联动起来 , 孩子们也就更好理解了 。
【文化|文津书评|《天工开物: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用绘本讲述传统科技智慧】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 而当代中国的某些基础科学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 科技发展水平还不高 , 这是否与我们的观念、文化、教育引导等因素有关呢?期待这些改变从孩子抓起 。 (作者:赖雪梅)
推荐阅读
- 文化|【“用数赋智”系列宣讲】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传统工艺的跨界创新
- 文化|“视频会员”的意义,藏在腾讯视频VIP九周年里
- 历史|河南五举措数字赋能 “活化”历史文化资源
- 文化|除了帆布袋、书签、杯子,博物馆文创还能做什么?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赋能文博创新
- 传统|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将在成都发起成立
- 艺术|疯狂兔子宇宙博物馆·奇趣展亚洲首展在渝开幕,鲲集文化带你探寻宇宙博物馆
- 技术|首个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将在成都发起成立 亮点多多
- 意义|游戏论·中国故事︱触屏游戏与传统文化的再媒介化
- 网络|四川首家!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元宇宙专委会23日宣布成立
- 设计|科技时尚文化周,透过华为IdeaHub窥见时尚产业数字化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