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5,4,3,2,1……点火!”伴随着一道耀眼的尾焰 , 由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扶摇直上 。 它将护送3名航天员平安抵达我国第一个太空站的天和核心舱 。
从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到3名航天员入住核心舱建设空间站 , 已经过去18个年头 。 而从长2F火箭立项研制到如今第7次载人飞行 , 已历经近30个春秋 , 火箭院三代“神箭”锻造师为之呕心沥血、功勋卓著 。
荆木春:历时3年 , 攻关火箭故障仿真系统
本文图片
荆木春 , 长2F火箭的现任总指挥 。
从1992年长2F火箭立项研制至今 , 荆木春就一直跟着火箭走 , 方案论证、研制生产、综合测试、发射试验……近三十年来 , 他参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
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 , 荆木春被选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的研制人员 , 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人生的一次挑战和对自我的超越 。 彼时 , 在中国搞载人航天是第一次 , 搞载人航天运载火箭故障检测处理技术、故障检测处理系统更是第一次 , 其中涉及到故障检测参数如何选取、系统如何组成、技术指标如何确定等多项难题 。 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 , 可参考的技术资料非常有限 , 具体方案的实现完全要靠自己 。 在方案论证阶段 , 荆木春几乎天天加班 , 天天熬夜 , 从不过节假日 。 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可行性报告分析 。
【神舟八号|神箭托神舟:三代神箭锻造师】在付出一年的努力后 , 团队最终确定选用20余个火箭的姿态、过载、分离三类综合参数 。 但问题随之接踵而来:系统如何组成 , 点火装置、控制装置用什么 , 设计原则如何制定 , 技术指标如何分析 , 形成系统后用什么来判据?为了确保载人飞行中出现故障后航天员的安全 , 荆木春和他的同事们前后用了3年时间 , 专门研制火箭故障仿真系统 。
“什么事情只要上了心 , 就一定能做好!”这是荆木春的人生格言 。 最让他牵挂也最让他难忘的事 , 都是研制工作中的大事小情 。 在外人看来 ,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同一种工作 , 成天面对一堆堆的图纸、表格、符号、数据 , 该是何等的枯燥与乏味 。 但荆木春却用另一种情感在审视 。 在他的眼里 , 这些东西就像一个个生灵 , 活灵活现地和自己同呼吸共命运 。 只要拿起长征二号F火箭的技术与管理文集 , 与火箭一起走过的历程就会历历在目 , 就会令他心潮澎湃……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 , 他已将人生中最为宝贵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 , 并把这个宏伟的事业变成了自己的至爱 。
容易:“保证航天员安全 , 是我们使命所在”
本文图片
容易 , 长二F火箭总设计师 。 在她从业第15个年头 , 其参研的长2F火箭执行这第7次载人航天任务 。
容易从小理科成绩优异 , 儿时的理想是做一名数学教师 。 在一次国防科技大学招生宣讲上 , 她第一次知道了“航天” , 心里突然萌生出一个念头:干航天真好 。 航天报国的志向从此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
博士后出站后 , 容易如愿成为火箭院总体设计部一名火箭设计师 , 正式踏进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大门 。 专业能力强又踏实勤恳的她 , 2009年就挑起了长二F火箭故检逃逸总体设计重任 , 负责火箭故障检测判据制定 。
载人航天 , 人命关天 。 为了不断提高火箭安全性和可靠性 , 她啃书本、做笔记、跟前辈请教 , 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养分 , 用最短时间掌握了故检判据理论等核心知识 。 她还创新了整流罩分离时效故障模式判别方法 , 改进了姿态角信息出现异常情况下的判据处理方法 , 大幅提高了载人火箭的可靠性 。
2012年6月16日 , 长征二号F火箭又一次发射成功 , 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受到全世界瞩目 。 成功的消息传来 , 容易热泪盈眶 , 她又一次用100%的成功完成了任务 。
十多年来 , 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和空间实验室任务中 , 容易参与执行了全部7次任务:两次任火箭逃逸安控负责人、一次参加逃逸安控技术把关、三次任发射现场火箭指挥、一次任火箭总设计师 , 每次都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满意答卷 。
今年 , 容易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褒奖 。 她说:“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 是我们每一位载人运载火箭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 ”正是这种使命感 , 激励她心无旁骛、全力以赴 。
刘烽:从“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起步的副总师
本文图片
刘烽 , 长2F火箭副总设计师 。
长2F火箭是我国首个采用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的运载火箭 。 这个全新的系统在设计之初没有可借鉴的成熟技术 , 只能依靠研制人员不断摸索 , 尝试 。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刘烽 , 很快就承担起该系统总体设计工作 。
1998年 , 茫茫的戈壁上 , 正在开展一项重要的试验——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 试验的成败 , 不仅是对故障系统的一次全面考核 , 也决定了我国能否攻破载人火箭技术的最后一道屏障 。 10月19日上午9点 , 随着震天动地的一声轰鸣 , 火箭逃逸飞行器腾空而起 , 尾部的低空逃逸发动机4个喷管、分离发动机的8个喷管喷射出耀眼而奇丽的火焰 。 飞行到高空时 , 飞船返回舱与逃逸飞行器分离 , 降落伞开伞……刘烽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那渐渐升高的火光 , 每个动作都牵动着他的心弦 , 最终试验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 属于中国的“故检系统”诞生了 。 而成功的背后 , 刘烽与团队无数日夜的付出 , 攻克了一道道难关 , 到达胜利的彼岸 。
从神舟八号到神舟九号 , 刘烽与团队共为软件累计设计了3000多个测试用例 , 完成共计10余个版本 , 分析报告累计超过500页 。 但对照载人“最高”“最严”的标准进行 , 刘烽还是不放心 。 为此他还专门邀请专家 , 借鉴国外软件安全性分析方法 , 通过600多张检查单对软件的安全性进行了再次确认 , 确保了故障检测处理软件的万无一失 。
2012年 , 长2F遥九火箭托举着“神舟九号”飞船飞向太空 , 当测发指挥大厅响起为成功祝贺的欢呼声时 , 刘烽心潮澎湃 , 与火箭一起走过的历程仿佛历历在目 , 让他热泪盈眶 。
他参加并圆满完成长2F火箭托举“神舟一号”至“神舟九号”的飞行试验任务 , 时任型号副总师的他肩负了更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 2016年长2F火箭面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任务火箭双发射任务 。 那次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核心之战 , 意义重大 。
为满足两发任务发射窗口要求 , 型号首次采用了两发同时进场、并行工作的模式 。 作为型号副总师 , 刘烽带领型号队伍发扬连续作战精神 , 历时75天 , 圆满完成了两次任务 。
时隔5年 , 他再次见证了第三步空间站工程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 他也从一名普通设计员成长为型号副总设计师 , 在一次次的攻关与突破下 , 与2F火箭共同成长 。
作者:本报采访人员郑蔚通讯员董佳莹
摄影:张旖旎高楠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范兵
推荐阅读
- 地面|全程回顾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 地面|太空中再次响起“感觉良好”,神舟十三号乘组圆满完成二次出舱
- 操作|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即将在太空迎接新年到来
- 航天员|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今日将第二次出舱
- 航天员|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全部既定任务
- 核心|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全部既定任务
- 监测|西安科技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 二次出舱保驾护航
- CHINA|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第二次出舱有哪些亮点?
- 航天员|神舟十三号乘组两名航天员成功出舱
- 协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