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 大舞台(产经观察)
人社部日前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颁布以来的第四批新职业 , 二手车经纪人、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食品安全管理师、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易货师、碳排放管理员、管廊运维员等18个新职业位列其中 。 新职业的发布 , 对促进就业创业、引领职业教育培训改革、推动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 本期产经版推出“新职业 大舞台”报道 , 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部分新职业 。
——编 者
碳排放管理员胡永飞——
为碳减排做本“明白账”
本报采访人员 邱超奕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 , 一项项改革举措纷纷落地 。 今年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将上线交易 。 简单来说 , 就是政府有关部门会按照规定的计算方法分配给企业碳排放配额 , 如果企业排放超标 , 需要去碳市场购买超标的排放额度 , 若企业排放未超标 , 则可以卖出富余的配额获取收益 。 这样的市场机制 , 将更好地促使企业主动减排 。
道理好懂 , 可这碳排放看不见、摸不着 , 怎么衡量企业排了多少?谁来核算排放量?一个全新职业——碳排放管理员 , 应运而生 。
【数据|碳排放管理员、管廊运维员……这些新职业有了大舞台】戴好安全帽和口罩 , 早上8点 , 采访人员跟随国家能源集团龙源(北京)碳资产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碳排放管理员胡永飞 , 走进江苏某火电厂 。 “请你们来 , 是想给厂里的碳排放算个‘明白账’ , 看看到底会不会超标 。 ”火电厂设备部主管开门见山 。
“行 , 抓紧碰头吧 。 ”胡永飞走进厂办公室 , 管生产、经营、运行、化验、燃料、财务的20多名部门负责人都到齐了 。
“为了算准碳排放 , 我需要化验班提供煤质化验原始记录、燃料部提供燃煤购销存记录、运行部提供生产月报、财务部提供采购发票……”向大家分配完工作 , 胡永飞转头告诉采访人员 , 碳排放管理可是个精细活 , 必须明白掌握各部门生产运行情况 , 很多数据都关乎排放量 , 直接影响企业效益 。 “每个月、每天的数据都不能漏 , 锱铢必较!”
胡永飞一看表 , 已是上午10点 。 “走 , 去各部门转一圈 。 ”走进设备部 , 办公桌上堆着厚厚一摞报表 , 他拿起一叠 , 逐页翻看 。 “缺去年10月份的?”“对 , 我们正在找 。 ”设备部工作人员回答 。 “报表一份都不能缺 , 先把电子版发给我 。 ”他叮嘱道 。
拿完设备部的数据 , 胡永飞马不停蹄赶往燃料部:“我看你们的购销存记录 , 上月购买60万吨煤 , 为什么运行部提供的盘煤报表是59万吨 , 相差1万吨?”不一会儿 , 他又来到化验班抽查化验数据 , 并用手机拍照存证 。
“为确保每项数据完整准确 , 有时还要交叉比对核验 。 ”胡永飞说 , “生产运行数据五花八门 , 不学习各种专业知识 , 很难看懂、查清 , 碳排放管理可是个技术活 。 ”
成为一名合格的碳排放管理员 , 不但要熟悉碳排放、碳交易等政策情况 , 还要学习工程热力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知识 , 公司系统培训后 , 至少还得锻炼1年 , 才能独立上岗 。
各部门转完 , 又过去2小时 。 顾不上吃午饭 , 胡永飞快步走进厂房 , 查看监测设备情况 。 穿过轰隆隆的发电机组 , 走进电子设备间 , 他一一记录电表编号、精度和发电量;随后他又走进燃料控制中心 , 查看运煤皮带秤数值;走进锅炉油罐区 , 查看流量计 , 计算油料库存……胡永飞来回穿梭、上楼下楼 , 手机里的步数噌噌上涨 , 很快超过1万步 。 “碳排放管理也是个体力活啊!”
当各类数据都汇入电脑 , 胡永飞很快得出了火电厂的供电排放强度 。 作为1000兆瓦的超超临界纯凝机组 , 业内常规的碳排放强度约为0.8吨/兆瓦时 , 这家火电厂排放强度低于该数值 , 意味着电厂的配额将会盈余 , 未来可以在市场上出售获得收益 。
这家火电厂做对了什么?“我认为得益于在燃煤化验环节 , 企业严格开展了燃煤元素实测 , 有些电厂不重视这项工作 , 导致数据超标 , 排放强度可能会高出30% 。 ”胡永飞说 , 相关企业应重视碳排放问题 , 确保实测数据准确 , 否则将付出很高的碳排放成本 。
走出厂门 , 已是下午5点 。 接下来一周 , 胡永飞还要撰写详细的分析报告 , 为企业调整策略、节能减排提供科学参考 。 尽管一天下来一点没歇 , 他仍然干劲十足:“碳达峰、碳中和的大目标要落地 , 找准排放数据是基础 。 有我们在 , 夯实基础就有了执行人 , 绿色发展的脚步才能迈得更坚实 。 ”
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郑悦——
让机器人变得更“聪明”
本报采访人员 韩 鑫
“小豹小豹 , 请带我去礼品馆 。 ”话音刚落 , 一只方脑袋、大眼睛的机器人便迎了上来 , 一边自我介绍 , 一边缓缓带路 。 到达终点后 , 它停下来细心讲解 , 引导游客边听边看 , 引来一阵围观点赞 。
眼前的特殊“讲解员” , 是北京一家博物馆最近投运的服务机器人 。 “这位‘聪明’的机器人并非天生这般‘多才多艺’ , 如何让机器人‘开窍’便是我们的工作 。 ”猎豹移动公司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郑悦说 。
郑悦口中的“让机器人‘开窍’” , 是通过对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功能进行适配、安装和调试 , 引导它们在具体应用场景中顺利工作 , “一句话 , 机器人服务于人 , 而我们服务于机器人 。 ”
郑悦开展工作前 , 先要充分了解客户需求 。 “是否配置在同一层”“接待点设置在什么位置”“想要实现哪些功能”……“事先沟通清楚 , 到现场部署才能事半功倍 。 ”郑悦举例道 , 有些客户希望对机器人外形进行改造 , 但机器人表面分布着雷达和红外感知系统 , 这就需要将客户需求及时反馈给产品研发团队 , 在不影响设备使用的前提下完成个性化定制 。
作为客户与研发之间的沟通桥梁 , 一名合格的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必须对产品性能熟稔于心 。 “猎豹移动公司的服务机器人‘双腿’采用自主研发的室内导航系统 , 可以自主优化路线、主动避障 , 但爬坡倾斜度不能高于8度 , 这就对场景地形有一定约束 。 ”谈及产品特性 , 郑悦如数家珍 。 针对客户关心的续航能力问题 , 他总能及时回应 , “机器人每天至少可以工作8小时 , 通过设置自动回充 , 便能实现全天续航 。 ”
服务机器人 , 关键在应用 。 “机器人入场后 , 才是我们真正显身手的时候 。 ”郑悦在平板电脑上打开猎户智能机器人云平台 , “绑定相应账号后 , 博物馆想要实现的场馆介绍、人机互动和地图导览等主要功能都可以在这里实现 。 ”
通过视觉识别系统 , 只要感应到有人迎面走来 , 服务机器人便会自动唤醒 , 这时就需要激活它的第一项主要功能——人机互动 。 只见郑悦在平台上点开问答语料库 , 迅速输入博物馆事先准备好的问答素材 。 “要将搜集到的可能出现的各种问法‘投喂’给机器人 , 让它根据算法学习问答中的对应关系 , 才能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 ”
“小豹小豹 , 介绍一下博物馆 。 ”郑悦在平台上点击“发布” , 一旁的机器人便操着可爱的童音 , 流利地讲解起来 。 “目前的语料不可能穷尽游客的所有问法 , 但它会在实践中深度学习、不断优化 , 变得更加‘聪明’ 。 ”郑悦笑道 , “这就叫‘师傅领进门 , 修行在个人’!”
对于博物馆而言 , 智能导览必不可少 。 “让机器人引路 , 首先得教它认路 。 ”说着 , 郑悦打开机器人的雷达系统 , 引导它在通行区域兜兜转转 , 透过它的“眼睛” , 一幅完整的博物馆地形图逐渐呈现在云平台中 。 “建图完成后 , 还要二次编辑地图 , 设置禁区 , 才能保证机器人‘规行矩步’ 。 ”
“一名称职的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 , 应该是机器人的教习员 , 既帮它‘开蒙’ , 也助其进步 。 ”从业5年多 , 郑悦见证了服务机器人的进步——从最初人脸识别不够精准 , 到现在能在人群中准确区分性别年龄;从早期避障功能较弱 , 到如今能在人流中穿梭自如……这背后是应用技术员一次次的需求反馈和辅助优化 。
减少手动设置、地图自动切换……在郑悦的工作日志上 , 记录着客户新的需求 。 “只有服务机器人更‘聪明’ , 能应用到更多场景 , 才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 这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 ”郑悦看好自己的职业前景 。 近些年 ,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 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以及人力成本上升 , 他明显感觉到各行业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快速增加 。 猎豹移动公司智慧教育板块正与多家院校进行专业共建 , 致力于向社会输送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 “相信不久便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进来 。 ”郑悦说 。
管廊运维员刘冬起——
把脉城市地下“生命线”
本报采访人员 丁怡婷
初夏时节 , 在北京还要穿着秋裤工作?“你在这待一天 , 可能觉着冬暖夏凉 。 其实这里潮湿阴凉得很 , 一到雨季顶上还会渗出水珠 。 像我们长期巡检的 , 都穿着秋裤保护关节 , 一年到头只有7、8月份才脱下 。 ”听到采访人员的问题 , 管廊运维员刘冬起笑着解释 。
刘冬起巡检的地方在地下18米 , 位于北京通州运河商务区地下综合管廊 。 别看管廊隐于地下 , 却是城市“生命线” 。 在这个“地下城”里 , 供水、供电、通信、热力、垃圾管道各自有一个“大房间” , 分类别依次排开 。 说起地下管廊的功用 , 刘冬起很自豪:“因为有了地下管廊 , 我们才看不到过去在空中交织的线路‘蜘蛛网’ , 以及开开合合的‘马路拉链’ 。 ”
今年52岁的刘冬起 , 穿着反光背心、戴着白色安全帽 , 如数家珍地向采访人员介绍起随身工具:“瞧 , 这是电笔、十字刀、手电筒 , 这是扳手、螺丝刀……都是巡检时必不可少的 。 ”
巡检正式开始 , 首先进入的是水舱 , 高约2.8米、宽约3米 , 两侧分别是自来水管和再生水管 。 往前走了一会儿 , 出现一个扶梯 , 刘冬起爬了上去 , “这里是设备夹层 , 布置了部分通风和电气设备 , 每次都需要爬上来看看是否运行正常 。 ”有一回 , 他发现应急照明柜里的电池过热 , 幸好及时处理 , 避免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
“其实 , 我们的工作有点儿像中医的望闻问切 , 眼睛、耳朵、鼻子都得保持高度敏感 。 ”刘冬起介绍 , 比如闻一闻是否有异味 , 听一听是否有漏水 , “尤其要注意管道是否有漏水声 , 进入汛期 , 一旦发生漏水 , 将严重影响管廊内设备和管线的安全使用 。 ”
来到气力垃圾舱 , 这里“住”着直径约50厘米的蓝色管道 。 本来还很静谧 , 突然 , “倏倏……”的声音传出 , “是不是管道有什么异常?”他告诉采访人员 , 这其实是气力垃圾收集系统输送垃圾的正常声音 , “当投料口垃圾达到一定数量后 , 站房风机产生负压 , 会通过蓝色管道以每小时70至80公里的速度将垃圾送到处理终端 , 满负荷运行后 , 每天可以收集20多吨垃圾 。 ”
一个舱的管道大约1.9公里长 , 巡检大概需要花40多分钟 。 “我们进行巡检 , 通风、排水、电力、消防等专业啥都得懂一些 。 ”刘冬起告诉采访人员 , 他们一周要把5个舱完整巡检两遍 , 大概要走20公里 , 每年算下来要走1000公里 。
“地下空间这么封闭 , 5个舱来来回回 , 除了管道就是设备 , 枯燥吗?”采访人员问道 。 刘师傅一边检查设备 , 一边回答:“每天下来看看 , 都有感情了 , 像朋友一样 。 ”
随着技术的进步 , 现在有不少智能化设备辅助运维工作 。 比如 , 电力舱布置的感温光纤 , 可以实时感受舱室温度 , 超过温度阈值时报警 , 并联动超细干粉自动灭火装置灭火 。 刘冬起坦言 , 随着智能化程度提升 , 管廊运维员还要学习更多的新知识 。
“十三五”时期 , 我国累计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超过5000公里 , 对管廊运维员的需求也在增加 。 今年3月 , 由广州广钢金业集团发起申请 , 管廊运维员正式纳入职业大典成为新职业 。 在这个地下综合管廊 , 和刘师傅一起干管廊运维的还有30多个人 , 最年轻的30多岁 。 当采访人员问起对于管廊运维员这个新职业有什么感想时 , 刘冬起抿了抿嘴 , 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其实就是踏踏实实干活 , 但发布正式的职业名称 , 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认可 , 也相信这个职业未来还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 ”
版式设计:沈亦伶
推荐阅读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选型|数据架构选型必读:2021上半年数据库产品技术解析
- 殊荣|蝉联殊荣!数梦工场荣获DAMA2021数据治理三项大奖
- 数据|数智安防时代 东芝硬盘助力智慧安防新赛道
- the|美监督机构:从煤电厂捕获二氧化碳的计划浪费了联邦资金
- 低碳发展|四川做强清洁能源产业
- 平台|数梦工场助力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用数据驱动业务创新
- 数据|中标 | 数梦工场以数字新动能助力科技优鄂
- 建设|数据赋能业务,数梦工场助力湖北省智慧应急“十四五”开局
- 市民|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城市新变化 科技赋能深化文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