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讯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及北京天坛医院的研究团队近日发现一个新的突变基因 , 可导致一种名为「脑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 CCM)的脑血管病变 。 目前全球约有一千至三千万的人士患有此症 。
王吉光教授(前坐著者)及其研究团队
文章图片
虽然科学家已知CCM1、CCM2及CCM3是引致CCM的三个突变基因 , 但三个基因主要影响有家族遗传性的CCM病患 , 而他们只占所有CCM个案的百分之二十 。 余下的百分之八十非家族遗传个案 , 至今成因仍然不明 。
如今 , 由生命科学部兼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王吉光以及北京天坛医院曹勇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 , 分析了113名CCM患者的基因组数据后 , 发现于四种CCM患者当中 , 几乎所有于脑血管中长有爆谷形状肿瘤 , 亦即四种CCM患者中属最为普遍的二型1的患者 , 均出现一个名为「MAP3K3 c.1323C>G」基因突变 。
CCM二型患者于脑血管中长有爆谷形状肿瘤 (箭嘴示)
文章图片
现时 , 磁力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医生常用于诊断CCM的「非入侵性」方法 。 然而 , MRI只能让医生知道血管瘤的大小及类别;至于是哪一个基因突变导致CCM , 医生一般则只能透过手术以及化验得知 。 不过 , 科大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计算机程序 , 可以评估MRI 影像所显示的血管瘤与MAP3K3 c.1323C>G基因突变关系的概然率 。 因此 , 病人毋须「开刀」便得知是否存在MAP3K3 c.1323C>G基因突变 , 不但能减低施手术可能带来的脑出血或脑神经功能缺损等风险 , 亦可令病者及早展开更针对性的治疗 。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计算机程序 , 可以评估MRI 影像所显示的血管瘤与MAP3K3 c.1323C>G基因突变关系的概然率
文章图片
科大王教授表示﹕「研究除了为CCM的基因图谱开辟新方向 , 也为MAP3K3 c.1323C>G基因突变与CCM二型患者的关联性带来线索 。 团队设计的计算机程序 , 又称决策树模型(decision tree model) , 为实现CCM基因的非入侵性诊断迈进一步 。 我们希望有关发现可以有助找出治疗CCM的新靶标 , 促进药物发展 , 在不久的将来惠及病人 。 」
研究成果已在科学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发表 。
【脑血管|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北京天坛医院发现导致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新元凶】(《中国基建报》采访人员 郭政新 香港报道)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