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天舟二号为何两度推迟发射 七天绝地反击经历了什么?


新浪科技综合|天舟二号为何两度推迟发射 七天绝地反击经历了什么?
文章图片
图1/5

5月20日 , 凌晨0点30分 ,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挥大楼的观景台挤满了来自全国的媒体 , 相机、摄像机沿围栏一字排开 , 镜头瞄准的方向 , 发射塔架顶层回转平台已经打开 ,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隐约露出身影 。
预定的发射窗口临近 , 但是塔架中层回转平台迟迟没有打开 , 人们的脸上开始露出疑惑和焦虑的神情 。
网络直播间、龙楼镇海滩、民宿顶楼、清澜大桥……关注中国航天的网友和游客议论纷纷:长征七号能否如期升空?
1点15分 , 新华社发布的简讯结束了一切猜测: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将推迟实施 。

新浪科技综合|天舟二号为何两度推迟发射 七天绝地反击经历了什么?
文章图片
【新浪科技综合|天舟二号为何两度推迟发射 七天绝地反击经历了什么?】图2/5

中止发射
5月19日晚 , 燃料加注已经开始 , 忽然 , 指挥大厅发现某项数据显示异常!
“出问题了!”
一院型号办工作人员任京涛说:“当时没有时间想那么多 , 一心想着快速解决问题 , 不能让空间站建造任务受影响 。 ”
文昌发射场与北京远程测试大厅数据实时联动 , 长七试验队动力系统指挥邵业涛介绍 , 北京的技术保障人员了解到前方故障信息后 , 第一时间成立了后方保障工作组 , 同步配合发射场故障快速排查与定位 。
一方面 , 前方试验队与后方紧密配合 , 尽快查故障;另一方面快速组织紧急进舱排故 。
此时 , 火箭舱内温度为13℃ , 氧含量仅有16% , 三名试验队员带上氧气面罩钻入箭体排查故障 , 舱门外的试验队员准备好检测设备、氧气瓶随时支援 。
时间紧迫 , 但故障点迟迟不能定位 , 后续关键动作一旦开展 , 火箭可逆性将变差 。

新浪科技综合|天舟二号为何两度推迟发射 七天绝地反击经历了什么?
文章图片
图3/5

指挥部决策:中止发射 , 绝不让火箭带丝毫隐患上天!
天舟二号货物舱中的生物制剂是特殊物资 , 它对温度环境要求苛刻 , 要在发射前5小时放入货运飞船 , 再扣紧舱门、拧紧螺钉、用胶封住 , 使天舟二号货物舱形成全密封状态发射升空 。
“昨晚舱门刚封上又要把制剂取出来 , 大家干了一宿 。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系统总指挥冯永回忆 。
决策是艰难的 。 战士披甲 , 在万众瞩目、翘首以盼中 , 止步不前 。
决策又是果断的 。 从东风二号导弹首飞失利开始 , “把故障消灭在地面”就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准则 , 深深根植于每一名航天人的心中 。
寻找故障
20日早上8点 , 指挥大楼7层小会议室 , 窗帘遮住阳光 , 屋子里的人已经熬了一宿 , 会议室前白板上画着火箭关键零部件解析及点位排查 , 故障点愈加聚焦和清晰 。
一院宇航部副部长关嵩走出小会议室来到旁边的指控大厅 , 倏忽有点头晕 , 晃着靠在最后一排座椅坐下 , 仰头盯着前方大屏幕 , 上面有两行绿色的字——发射程序:程序暂停 。 忽然 , 他右手拍了下大腿 , 说了声:“来 , 我们继续!”
时间不等人 。 长七火箭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 , 煤油已经泄出 , 低温液氧只能在箭体里停放24小时 。
现场人员兵分几路:火箭副总指挥田玉蓉负责塔架前沿工作 , 紧盯具体点位检测;火箭副副总设计师马忠辉负责整理问题分析过程和处置方案 , 并向上级汇报;一院院长王小军坐镇会议室 , 会同火箭两总 , 根据实时数据一边等待前方结果 , 一边组织深入分析研判故障 。

新浪科技综合|天舟二号为何两度推迟发射 七天绝地反击经历了什么?
文章图片
图4/5

问题原因逐渐浮出水面 , 大家重拾信心 。
下午2点 , 火箭分析评审会比预期多开了半个多小时 , 北京文昌视频连线 , 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沉稳地把控着会议节奏 , 不时提醒:“别急 , 这里再说详细一点 。 ”
“有的同志3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了 , 尽管要发扬连续战斗的精神 , 但是咱们能休息10分钟、20分钟也是好的 , 希望大家用最清醒的头脑、最好的状态进入到最后的发射流程中 。 ”指挥部会议上 , 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给予了队员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
“冰箭”矗立
20日下午17点 , 经过一昼夜的准备 , 指挥部集体决策 ,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重新进入-8小时发射流程 。
“塔架仍然有气体冒出 。 ”守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外的航天爱好者们在网上发言猜测 , 长征七号火箭仍在进行低温液体燃料补加工作 , 这意味着今晚火箭有可能发射 。
塔架内 , 试验队员正在争分夺秒为夜里的发射窗口做准备 。
从五院协调的氦气检测仪已经到位 , 借助惰性气体特性能有效判断故障点位 , 一个共同的目标把火箭各分系统、箭船试验队串联起来 。
海风夹杂着湿气吹过箭体 , 在-183℃的液氧作用下 , 水汽在箭体表面冷凝形成水珠 , 又慢慢结成冰壳 , 箭体某些部位的冰层已经厚达7厘米 , 停放超过20小时 , 长七越来越像一枚真正的“冰箭” , 矗立在气温30℃的海边 。
“好 , 接住了!”试验队员眼疾手快 , 用接兜接住凿下来冰块 , 火箭一级、二级的末段已经贴上薄膜“裙边”导流冷凝水 , 同时试验队员每隔40分钟从一层沿爬梯步行到8层 , 巡视箭体情况 , 一院总装厂车间副主任赵鸿飞说:“走得脚上起水泡 。 ”
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 , 火箭进入-8小时发射流程后 , 数据再次显示指标不满足飞行要求 。
守候在龙楼镇上的航天爱好者们发现:“11点半了 , 塔架顶层回转平台依然没打开” 。 无需官宣 , 大家心里都明白了 。

新浪科技综合|天舟二号为何两度推迟发射 七天绝地反击经历了什么?
文章图片
图5/5

逆流重启
海边塔架 , 长征七号迎风而立的第14天 , 发射迎来转机 , 媒体、游客闻讯纷纷返回文昌航天发射场 。
“推进剂加注是正流程 , 泄出则是逆流程 。 ”邵业涛介绍 , 从火箭逆流程、归零到正常发射 , 历经7天 。
这一个星期里 , 大家心里都提着一口:长七“生病了” , 我们要“治”好它 。
“长五、长七、长八的01指挥员都在这里了 。 ”一院总体设计部主任设计师徐珊姝说 , 他们是历次航天发射任务的“大管家” 。
以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 , 动力系统采用了相同方案 , 关键时刻一些岗位可以相互顶上 , 徐珊姝说:“前方事情多、压力大 , 我们来帮忙 , 长七的活儿一定能干成 。 ”
“走 , 上塔架 。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试验队员每天3遍查看飞船状态 , 空调机送风保持整流罩内小环境温度24℃、湿度40% 。
逆流程和归零工作结束 , 问题终于解决 , 长征七号火箭又回到最初的起点 。
评审会宣布意见:“……对逆流程和推迟发射期间所面临的风险识别全面 , 采取措施有效 , 产品满足任务要求 , 能满足后续发射需求 。 ”
“困难不是绊脚石 , 是磨砺意志的试金石 。 ”27日晚 , 长七火箭动员大会上 , 一院党委书记李明华勉励队伍:经受磨练、汲取教训 , 重镇旗鼓再出发!
发射前-12小时 , 推进剂加注 , 塔架回转平台打开 , 试验队员撤离塔架 , 发射进入倒计时……
29日夜间 , 长征七号火箭终于按照预定计划成功飞向太空 。
本文转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