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从大装置到新发明 大湾区汇聚合力打造科技新高地


材料|从大装置到新发明 大湾区汇聚合力打造科技新高地
文章图片

航拍

材料|从大装置到新发明 大湾区汇聚合力打造科技新高地
文章图片

中国散裂中子源靶站

材料|从大装置到新发明 大湾区汇聚合力打造科技新高地
文章图片

陈东敏
国际在线报道(采访人员 魏郁):放眼全球 , 湾区是世界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在中国 ,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 , 打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大湾区的战略定位 。 广州、香港、澳门三地优质科技与产业的深入融合 , 让这里焕发出蓬勃的“湾区活力” 。
在距离香港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广东东莞一片郁郁葱葱的荔枝林里 , 坐落着我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 。 散裂中子源装置就像“超级显微镜” , 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和动力学的理想探针 , 应用于材料科学和技术、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化工、资源环境、新能源等诸多学科和领域研究中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梁天骄介绍说 ,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 , 这项“国之重器”落户东莞将为大湾区诸多产业提供重要支撑 。 “一方面我们直接和产业界对接 , 去了解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 是否能够用中子解决 。 另一方面 , 我们国内的高校院所 , 可以作为散裂中子源和产业界的中间桥梁 , 三者协同为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 ”
除了东莞的散裂中子源 , 广州高超声速风洞、深圳光明科学城材料基因组、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装置……越来越多的大科学装置在大湾区布局 , 依托“国之重器”的力量 , 一批批高素质人才、研发平台、产业化基地形成聚合效应 , 让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化跑出了加速度 。
毗邻散裂中子源的松山湖科学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 就是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为牵头单位 , 目标定位为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未来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成立近三年来 , 已布局十大前沿科学研究方向 , 引入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 , 包括 8位两院院士及3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说:“所有的源头创新从基础研究开始 , 基础研究做完以后 , 我们会把一部分转成应用性研究 。 应用研究之后接下来我们做技术研究 , 技术研究完以后我们做产业转化 。 那么(松山湖)实验室针对国家对技术、对成果转化的巨大需求 , 把4个环节都落到实验室来了 , 因此我们把它定为是创新全链条的一种创新模式 。 ”
创新模式带来了创新成果 。 在这里 , 由中国科学院赵忠贤院士倡导建立并担任顾问的研究团队日前成功研制出了首台基于国产部件的“三光束脉冲激光共沉积镀膜系统” , 为我国制备高品质、应用型超导薄膜产品技术带来新突破 。 团队成员冯中沛博士介绍说:“超导滤波芯片的关键核心材料 , 就是YBCO双面大尺寸的高温超导薄膜 , 目前是受国外的技术的限制的 , 对我们进行了严密的技术封锁 , 控制销售的数量 。 我们就选择了一种全新的技术突破口 。 ”
【材料|从大装置到新发明 大湾区汇聚合力打造科技新高地】松山湖的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 。 在大湾区 ,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 等数字经济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表示 , 近年来 , 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加快集聚 , 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建成 , 创新资源跨境流动更加畅通 , 湾区活力尽显 。 “近200位院士和40余位港澳科学家来粤开展研发创新 , 向港澳开放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 。 我们大力推进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 , 三地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创新链条融通的创新网络初步形成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