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既要拥抱变化 , 也不能陷入“唯技术论” , 忽视技术应用中的公众体验 , 更不能人为抬高技术门槛 , 将部分公众拒之门外
可移动3D打印数字化技术1∶1复原云冈石窟第十二窟;黄河沿线九省份博物馆开展“云探国宝”在线直播;苏州博物馆推出“再造云课堂”在线教育体系……近年来 , 我国各地博物馆纷纷加快数字化建设 , 不仅在展陈形式、文物保护等方面迭代更新 , 更推动了博物馆管理、保护及运营理念的革新 , 助力博物馆转型升级 。
博物馆的数字化生存 , 是博物馆与数字技术的全方位、多层次有机融合 , 体现在博物馆运营管理 , 藏品保护传承与挖掘阐释 , 以及展览陈列、公众教育等诸多方面 。
博物馆的数字化生存 , 构建在智慧管理体系之上 。 通过数字化联通 , 博物馆得以形成以信息流为纽带的新运作模式 。 近年来 , 国家文物局推行智慧博物馆建设 , 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 , 构建集保护、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智慧体系 。 比如 , 通过藏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 不仅对文物本体和环境实现远程实时监测 , 还可以对每件藏品的登录调用、保护修复等信息进行全流程溯源 。
博物馆的数字化生存 , 体现在对藏品的保护传承与挖掘阐释上 。 数字化技术让文物信息采集和长期保存成为可能 。 由藏品数字信息编织成的“知识图谱”不仅具有可持续性 , 还可以通过知识再挖掘 , 为深度研究提供可能 。
博物馆的数字化生存 , 也为观众走近文物架起了一座桥梁 。 观众可通过交互式展陈、个性化导览等获得互动式与沉浸式体验 , 更直观、深入地感知文物背后的历史与内涵 。 “云展览”则可以让观众足不出户感受博物馆的魅力 , 拓展博物馆的观众群体 。 据统计 ,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 , 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个线上展览 , 吸引超50亿人次浏览 。
与此同时 , 也应看到 , 博物馆既要拥抱变化 , 也不能陷入“唯技术论” , 忽视技术应用中的公众体验 , 更不能人为抬高技术门槛 , 将部分公众拒之门外 。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 是连接过去、当下与未来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 。 当前 ,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方兴未艾 。 用好用足技术优势 , 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 更好满足公众文化需求 , 博物馆才能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空间 , 优秀传统文化也将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 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
【技术论|数字化,要重视公众体验(新语)】(作者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张颖兰)
推荐阅读
- 数字化|零售数字化转型显效 兴业银行手机银行接连获奖
- 手机|【直播纪要】VR/MR会吹响消费电子反攻的号角吗?| 见智研究
- 研究院|传统行业搭上数字化快车,施工现场变“智造工厂”
- 山西|移动5G+智慧成果亮相山西数字化转型大会
- 蛋白|二代新冠疫苗来了!打了一代,还需要它吗?
- 国药|二代新冠疫苗来了!打了一代,还需要它吗?
- 硬件|日本要在十年内量产2nm?
- 猎豹|数字化助力实体消费 机器人让商场“热”起来
- 车型|买车一定要有OTA?别克来告诉你答案
- 数字化|商场数字化有本“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