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 。 今年 , 国际博物馆协会将主题定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 , 在2020年严峻的疫情考验下 , 全球博物馆平均闭馆时间150天 , 收入缩减40%—60% , 而中国博物馆的平均闭馆时间不到30天 , 是闭馆时间最短的国家之一 。
事实上 ,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 , 博物馆如何应对多重挑战 , 及时调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 积极探索新发展、新模式、新方案 , 是业界关注的焦点 。
疫情期间 博物馆与科技联结更紧密
疫情对博物馆的冲击显而易见 。 疫情严重的时候 , 人们不能出门、不能聚集 , 实体博物馆也不得不闭门谢客 。
“一些博物馆 , 可能关门之后就再也没有开门的机会 。 但我们也注意到一个现象 ,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 疫情期间很多博物馆也在积极尝试提供线上的各种服务 , 比如在线展览、直播等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研究员曹兵武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指出 。
疫情期间 , 在闭馆的日子里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依旧忙碌 。 据介绍 , 该馆通过微信、微博、官网平台同步推出“云观展”“云欣赏”“云导览”等九大栏目 , 先后推出“云系列”展览、藏品欣赏及公教活动29期 , “数字展厅”在线展览57个 , 为观众提供线上观展便利 。
拥抱科技的博物馆吸引了更多的关注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举例说:“云直播上做一场学术讲座 , 听众动辄成千上万人 , 而现实中的学术报告厅一般只能容纳300人 。 再比如 , 我们做一场在线直播导览 , 观众数量往往多达数十万 , 和博物馆半年的接待量相当 。 ”
曹兵武认为 , 疫情期间云展直播的大量涌现 , 一方面体现出了科技力量对博物馆的有力支撑 , 博物馆与科技的结合更加紧密 , 另一方面也迫使博物馆在技术层面不断地转型升级 , 开发更多的新业务形态 , 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
面向未来 智慧博物馆是重要方向
博物馆是什么?在曹兵武看来 , 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机构 , 它不仅收藏历史 , 实际上也是在塑造历史记忆和一种面向未来的价值信仰 , 让历史、科学与艺术的精神成为大众的自觉接受和追求 。
“博物馆是博物馆人和观众等共同营建的具有某种神圣性的公共文化空间 , 一项广泛的社会实践和文化的建构活动 , 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和传播 , 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实践链条 , 以及物人关系的新范式 。 ”曹兵武指出 。
未来 , 如何让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和传播发挥更大的合力 , 借助现代科技力量 , 打造智慧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驻华代表欧敏行曾在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上指出 , 智慧博物馆是博物馆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 。 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 博物馆需要更多地采用创新的方式来保存藏品和进行文化传播 。
“智慧博物馆这个概念挺大 , 但确实是很值得关注和探讨的方向 。 从藏品的数字化、展览的数字化 , 再到与观众建立连接的智慧导览、虚拟漫游 , 如何让博物馆展厅真正成为一个智慧空间 , 不仅需要很多的科技手段来提供支撑 , 也需要对物与人、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更深刻的认知与合理建构 , 这也是一个慢慢来的过程 。 ”曹兵武认为 。
事实上 , 许多博物馆都在积极探索智慧化转型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曾撰文指出 ,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网络技术催生了许多新型博物馆陈列展示媒体手段 , 使博物馆陈列展示传播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未来的智慧博物馆长啥样 , 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
采访人员 唐 婷
【方向|科技之光 点亮博物馆的未来——写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责任编辑: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