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吴蔚:污名化“中国火箭坠落” 一些西方媒体根本不讲科学


火箭|吴蔚:污名化“中国火箭坠落” 一些西方媒体根本不讲科学
直新闻:承担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遥2运载火箭芯一级火箭残骸于周日落入印度洋马尔代夫附近海域 , 没有造成附带损伤 。 但是国际舆论却针对所谓“中国火箭的不可控坠落”掀起了一轮污名化报道 。 你对此事有何观察?
【火箭|吴蔚:污名化“中国火箭坠落” 一些西方媒体根本不讲科学】特约评论员 吴蔚:美国的火箭不可控再入是“流星划破天际” , 中国的火箭遵循同样的技术逻辑就被说成是“火箭失控坠落” , 这分明就是西方的那一套“国际驰名双标” 。 但要驳斥西方的污名化报道 , 仅仅用双标二字进行回击是不够的 , 我们有必要将论述进一步精细化、科学化 , 逐一驳斥这种双标的虚伪与谬误 。
首先 , 在西方媒体的报道语境中 , 长5B火箭采用的“一级半”构型被他们描述为一种“落后、危险”的技术 。 然而真的如此吗?运载火箭的设计首先是为“载荷”服务的 , 讲究“用最小的成本将载荷运送到预定轨道” 。 运载火箭是一个系统工程 , 这个系统越复杂、火箭级数越多 , 它的可靠性也就越低 。 因此 , 人类追求的最理想环境是“用一级火箭就能把载荷打上去” , 这意味着成本低、可靠性高 。 长5B火箭的技术路线就有些趋近于这个理想环境 , 只不过因为它还有4个助推器 , 所以在芯一级的基础上多了“半级”成了“一级半” 。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 , “一级半”不是落后的代名词 , 美国的“猎鹰9”、欧洲的“阿丽亚娜5”也都有类似的构型 。
其次 , 什么是“不可控再入”?这里的“再入”是指航天器再入大气层 , 说得直白些就是从太空中掉回地球上 。 “不可控”对应的是“可控” , 可控是指航天器在人为的干预下 , 以可以预测的轨道落入大气层中 , 经过大气层的高温摩擦烧毁 , 残骸最终落入一片可以人为预测的区域 。 2001年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的发动机最后一次点火进入坠落轨道 , 在大气层中自我毁灭 , 这就是一次典型的“可控再入” 。 但并不是所有的航天器都具备姿态调整发动机 , 确切地说 , 大部分运载火箭的芯一级、二级火箭在结束发射之后就完成了使命 , 根本不需要额外去装备一个姿态调整发动机 , 因此 , 它们的最终命运都是以“不可控”的方式再入大气层 。 因此 , “不可控再入”实际上是人类航天界公认的技术路径之一 , 各国的运载火箭二级都采用这种方式 。 比如美国SpaceX的“猎鹰9” , 在低轨道上还漂着40多个二级火箭 , 它们会在未来两年陆续“不可控再入” 。 将中国的长5B芯一级的“不可控再入”粗暴地描述成“失控火箭”显然是一种污名化的操作 , 只能忽悠广大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
再者 , “不可控再入”就必然造成人类的生命财产损失吗?若用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说明 , 这只是一个概率问题 。 这个概率里的几个变量是:火箭残骸落区的陆地与海洋面积比、陆地上人类聚居区与无人区面积比、落区上空的气流环境、残骸在大气层中烧蚀的情况等等 。 就以美国的“猎鹰9”火箭为例 , 在60多次“不可控再入”的情况下落入人类密集区造成一定附带伤害的情况也是少之又少 。 而我们的长5B选择在海南岛这样的低纬度地区发射 , 它的落区在海洋上空的概率又进一步提升了 。 我还翻阅到一篇论文 , 关于长5B火箭采用了“后效段多维增益自适应调整技术” , 简单说 , 就是在芯一级与载荷分离时 , 将火箭的姿态调整进一步控制在了“可预测”的范围内 。 可见 , 在进行发射规划时 , 中国显然已经对火箭不可控再入时的姿态进行了人为控制 。
此外 , 中国发射的长5B火箭是否违反了《国际外层空间法》?我可以明确地表示:当然没有 。 长5B严格遵守国际钝化条例 , 火箭发射后严格执行了“三排”也就是:残余燃料排空、剩余气体排空、剩余蓄电池能量排空 。 也遵守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运载火箭设计、运行的建议:对于发射完成后不可控的火箭 , 要么落入一个能在25年内再入大气层的低轨道 。 长5B遥二火箭从4月30日发射 , 到5月9日再入大气层 , 一共在轨时间9天 。 这种“发射不久后马上落回来”的短促 , 给了国际舆论一种“危险迫在眉睫”的舆论空间 。 然而 , 科学地讲 , 九天后落回来 , 与若干年后落回来 , 区别并没有很大 。 长5B比较大的芯一级尽快落入大气层自行销毁 , 本身也有利于地球低轨道的空间安全 。
我详细阐述了一些技术细节 , 还是希望人类关于长5B的发射后效 , 应该秉持科学的态度 , 而不是一些西方媒体采取“选择性无视科学 , 意识形态挂帅”的报道模式 。

火箭|吴蔚:污名化“中国火箭坠落” 一些西方媒体根本不讲科学
直新闻:既然火箭发射后的不可控再入原本就是一个科学问题 , 为什么一些西方媒体的污名化报道在国际舆论上仍然能够引发一些反响呢?中国今后在这方面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特约评论员 吴蔚:我能够理解西方民众对中国长5B火箭芯一级不可控再入的焦虑情绪 , 它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类对“高空坠物”的恐惧 。 美国与苏联是最早进入“航天俱乐部”的老牌玩家 , 因此西方社会对“航天器再入大气层”的不可控因素有着一定的历史记忆 , 这种记忆甚至与冷战的核恐惧是一脉相承的 。
正如我反复提及的 , 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人类探索太空时可能会带来的“次生灾害” 。 但在中国火箭发射后不久 , 美国军方就在舆论场上设置“是否应该击落这枚不可控火箭”的议题 , 这就是“良心大大的坏”了 。 美国用这种激烈的方式给中国对人类探索太空作出的巨大贡献 , 人为贴上了“人类公敌”的标签 , 这就是政治操弄 。 北美防空司令部曾几何时讨论过要把马斯克的火箭打下来呢?
我留意到国内有自媒体文章 , 以美国当年天空实验室空间站的不可控再入为例 , 说明西方民众对此事的关注是有历史记忆的 。 但我要指出的是 , 82吨的Skylab当年不可控再入完全是计划之外的事故 , 而中国航天的长5B火箭芯一级不可控再入则完全是计划之内的事情 。 人类对预期之内与预料之外的事情产生的恐惧 , 显然不是一个量级的 , 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 此外 , 西方社会当年对Skylab的坠毁兴起了一轮近乎于民间狂欢式的关注 , 它更像是一个带有娱乐性质的“文化事件” , 而非全民恐慌 。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做得尽善尽美了 。 我留意到 , 在长5B遥二火箭发射后 , 美国、欧洲、俄罗斯方面都陆续发布了一些跟踪监测信息 , 尽管这些信息只聚焦跟踪监视 , 对火箭残骸的再入时间与落区预测都是“为时过早”的 。 美国太空军也在推特上补充说明:以上预测并不准确 , 需要在最后时刻才能作出准确预测 。 中国航天部门只是在“最后时刻”发布了火箭残骸的再入时间与落区经纬度预测 。
某种程度上我认为 , 咱们的科学家与相关部门有些太实诚了 , 只在能够作出精确预测的时刻公布相关情况 , 虽然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 却容易在舆论的斗争中将先机拱手让给“别有用心的国家” 。 我们明明是积极正义的一方 , 却遭受了污名化与妖魔化 , 这已经不是科学的范畴 , 是政治博弈与意识形态斗争的一部分 。
事实上 , 我们的航天部门是设有新闻发言人的 。 随着中国越发茁壮成长的太空力量正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巨大力量 ,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还将担负愈加繁重的发射任务 。 我也在此呼吁 , 中国有关部门需要借此机会探索相关的新闻发布 , 以及信息公开机制 , 从而掌握舆论斗争的主导权 , 来更好地为我国和平利用太空的航天事业服务 。
作者:吴蔚 , 直新闻高级主笔 , 深圳卫视评论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