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解读“十四五”】刘韧磊:人工智能 关键在“人”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 , 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 , 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 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 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 日前 , 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也设置了多场有关“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分论坛 。 为此 , 采访人员采访了网易有道高级副总裁刘韧磊 , 就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途径、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图景等议题展开讨论 。
以下为访谈实录 。
采访人员:请您谈谈 , 进AI时代后 , 企业要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为自身赋能?
刘韧磊:网易有道是做搜索起家的 , 多年以来储备了很多技术方面的能力和人才 。 进入AI时代后 , 团队不断为各个产品进行人工智能赋能 , 目前网易有道的AI布局主要在三个方面: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 OCR技术(光学字符识别)以及我们最擅长的翻译技术 。
AI时代 , 我们要和机器交互 , 而交互实质就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 目前大家比较习惯的输入方式是语音和拍照 , 所以对语音和对图像的识别就是进入AI时代的一个门槛 。 再往后 , 这些技术都变成了底层技术 , 支持一系列AI产品向用户提供服务 。
而翻译方面 , 有道词典、有道翻译官等产品都在应用翻译技术 。 目前 , 我们的翻译技术与上一代技术相比 , 已经有了非常大跨度的升级 , 可以比喻为堪比专业八级 。
采访人员:很多企业其实既提供软件 , 也提供硬件 。 请您介绍一下国内的智能软件和智能硬件市场情况 。
刘韧磊:先从智能硬件来讲 。 大家最早接触的智能硬件就是手机 , 作为一种非常通用的设备 , 它其实在不断地针对一定的场景 , 进行着优化 。 现在手机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 那么其他智能硬件就一定要解决手机解决不了的问题 , 才能有更广阔的市场 。 比如翻译这一功能 , 手机需调出APP , 再进行几项操作才能实现这一功能 , 但翻译机拿起来就能使用——如此 , 在一定的场景当中 , 翻译机就体现出了它的优势 。 再比如 , 手机查词需要一个较长的输入和查找过程 , 但词典笔通过轻点、扫描就获得结果 。 几秒钟的差异 , 对用户来说其实是质的飞跃 。 体验感好 , 才会有用户买单 , 才能打造行业爆款 。
当然现在智能硬件市场也多了很多细分领域 , 有道在在线教育领域做得较早 , 未来我们也会有一些新的产品布局 。
软件方面 , 其实AI软件比AI硬件发展更早 。 例如云计算技术 , 手机等智能硬件算力不断提升后 , 才开始应用云计算技术 。AI软件不断提升、升级 , 会逐渐和硬件结合 , 为用户所感知、习惯 。
采访人员:作为资深的市场专家 , 请您从市场推广角度, 详细谈谈人工智能产品如何精益求精、适应市场 。
刘韧磊:举两个例子 。 一个是有道词典的明星语音功能 , 我们邀请明星合作 , 通过合成语音技术实现单词朗读 , 这其实不是用户的刚需 , 但让用户对产品的好感度提升 , 非常吸引年轻用户 。 去年推出该功能后 , 产品的新用户里 , K12用户比例获得了明显的提升 。
另一个案例是有道词典笔 。 词典笔面向的用户是在校学生 , 虽然手机也能完成词典笔所实现的功能 , 但考虑到家长会担心孩子玩手机、手机无法带到学校、使用时需要联网等问题 , 于是针对手机使用场景的这些盲区 , 我们细化了词典笔的产品设计 , 最终在教育市场上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
采访人员:您认为人工智能产品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竞争力?能否给出几个关键词?
【市场|【解读“十四五”】刘韧磊:人工智能 关键在“人”】刘韧磊:我认为最关键的是“用户需求” , 我们不是为了技术而做技术 , 本质还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 , 所以一定要深刻理解用户需求 。
其次是“数据” , 这其实也是中国企业的一大优势 , 我们的用户体量大 , 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 , 将日常运营积累的用户大数据作为机器学习的语料、资料 , 从而不断优化人工智能系统 。 有道翻译在在线教育业内的地位 , 也得益于过去10年我们在教育领域的深厚积淀 。
最后落回技术本身 , 要靠技术去满足用户 。
网易有道对自己的定位其实是智能学习公司 , 我们的愿景也是让大家更高效地学习 。 现在的业务主要分为四大块:一是在线课程产品 , 如有道精品课、有道云课堂 , 以及一系列针对少儿的素质教育课程;二是 APP , 比如有道词典、有道翻译官;三是智能硬件 , 网易有道是国内做智能硬件较早、规模较大的在线教育公司;最后是人工智能业务 , 把自己的AI产品或技术输出给合作伙伴 , 这块业务叫做有道智云 。
采访人员:刚刚提到了合作伙伴 , 其中应该不乏中小企业 。 您对人工智能领域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怎样的看法?
刘韧磊: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讲 , 我们最主要的成本就是人 , 我们最大的财富也是人 , 人才是第一位的 , 但并不是任何中小企业去找一两个人就能去把事情能做起来 。
另一方面 , 我认为人工智能其实是一种基础设施 , 训练一套系统要承担机器算力、电费等各种支出 , 它是有一定门槛的 , 确实需要一些有能力的公司来做研究 , 但也有很多应用层的产品提供给中小企业 。
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开放的 AI平台上去做自己的特定的训练 。 比如企业可以提供垂直领域内的专有名词语料 , 我们就可以为企业提供一套有针对性的翻译系统 , 这种定制化服务也是未来人工智能产品服务的大趋势 。
企业可以训练自己的人工技能 , 个人也可以 。 父母把设备训练成自己的声音 , 再通过这套设备来陪伴孩子 , 实现一种人性化的服务 。 未来 , 这样的场景会更多 。
采访人员:现在正值春招季 , 作为企业的负责人之一 , 您期待人工智能方向的求职者具备怎样的特质?
刘韧磊:首先 , 技术当然是第一位的 。 招一个算法工程师 , 算法能力就是基础 。 但互联网公司推动人工智能事业时 , 需要我们的同事对于用户有更深的理解 , 或者说 , 如果这个技术人员本身具备一定的产品思维、用户思维 , 那他的潜力将非常大 , 会对整个业务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
其实很多公司内部会把AI团队叫做研究院 , 但我们的团队负责人 , 即首席科学家 , 就表示不希望这样叫 , 因为我们很清楚这些人工智能产品最终是要落地、要真正解决用户需求的 , 而不是只是强调探索技术前沿或做基础研究——这也是企业跟大学最大的区别 。
采访人员:人工智能领域 , 企业一般是如何和高校、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的?
刘韧磊:我们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方向很多 , 也举两个例子 。 一个是我们和中科院软件所合作推出了一个少儿编程产品——有道小图灵 , 这是在产品层面的合作;另一个是我们为清华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提供一笔捐款 , 支持国家在数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 。 总之 , 我们一直在人才、产品、技术上全方位推动与高校、研究院合作 。
采访人员: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 您认为5年后的人工智能市场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工智能会怎样融合到生活中?
刘韧磊:其实和大家看到的一样 , 人工智能和生活的融合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 比如在教育领域 , 学生可以拿智能笔在特制的练习册上答题 , 并很快地记录、识别、批改;再比如智能家居 , 一个中枢就可以控制家里的所有电器;还有智能驾驶、人脸识别等等 , 这些已经出现在生活中的智能应用 , 未来会越来越普及 。 所以我认为 , 就像互联网改造所有传统行业一样 , 人工智能也会改造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我们的下一代 , 其实他们现在比我们更习惯于和机器交互 , 人工智能可能会变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 反过来也助推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产品服务大众 。 (采访人员 李汶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