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连续30年发现过亿吨级储量,胜利油田靠什么焕发了“第二春”?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王延斌 通讯员 朱向前 史忠华
对拥有60年历史的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来说 , 4月16日是个大日子 。
“百年胜利展望”科技创新论坛的召开 , 吸引了一批来自天南地北的院士“大咖” , 中国科学院贾承造院士、金之钧院士 , 中国工程院曹耀峰院士、李阳院士、李根生院士、郭旭升院士、顾心怿院士……现身会场的众多院士身上有个共同的标签:石油人 。 他们与胜利油田颇有渊源 , 或者是从这里走出去 , 或者在这里奋斗过 。
站在胜利油田发现60年的节点上回望 , 其产油、育人、创新三重角色尤其鲜明——60年来 , 这里累计产油近12.5亿吨 , 占全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的五分之一;60年来 , 这里培养了12名两院院士、3.4万名科研人员、28位全国劳动模范;60年来 , 这里斩获了近8000项科技成果、120余项国家级奖励 , 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 。
“何以引领未来?还得靠科技 。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 胜利油田分公司代表孔凡群向科技日报采访人员强调 , 我们必须坚持价值引领、创新驱动 , 持续打造核心关键技术体系 , 推动老油田焕发“第二春” 。

技术|连续30年发现过亿吨级储量,胜利油田靠什么焕发了“第二春”?
文章图片

胜利油田加大科研攻关力度 , 油田采收率不断实现新突破(资料图) 。 图片来源:央广网
“碎盘子”里还能不能再找到油?
胜利油田拥有东西部两大探区 。
东部是以济阳坳陷及胜利滩浅海为主 , 涵盖了世界上2/3的油藏类型 , 被称为“一个摔碎了的盘子 , 又被踢了一脚”;西部以准噶尔盆地中石化探区为主 , 是历经了多轮次勘探未果被弃置的边角洼地区 。
从“摔碎的盘子”到“边角洼地区” , 找油谈何容易?
潜山 , 是指被新地层覆盖埋藏在地下的潜伏山 , 是胜利油田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 。 地质专家们常用“夜长梦多”来形容它 , 一方面表示潜山“埋藏深”“年代久远” , 另一方面说明潜山走过了“多梦的季节” , 经过多期强烈构造运动 , 复杂多变 , 难以捉摸 。
1978年 , 胜利油田发现了渤海湾盆地第一个褶皱型潜山油藏 , 并发现桩西油田 。 但由于地质构造复杂 , 理论和技术上无法突破 , 潜山油气藏勘探10年未有大进展 。
2017年 , “埕北313井”在下古生界获得日产300多吨的高产工业油流 。 自此 , 原来只盛开在潜山山顶的“油花”开始在潜山山谷中绽放 , 千万吨级储量相继发现 。
突破背后是“推倒重来”后的“重新认识” , 即重新认识资源潜力、复杂构造、沉积储层和成藏规律 , 从而拨开了成熟老区精细勘探的迷雾 。
理论认识突破之后 , 配套技术跟上 。 60年间 ,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相继诞生 , 每一次理论技术的进步都带来了油气的大发现 , 科技成为胜利油田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 。

技术|连续30年发现过亿吨级储量,胜利油田靠什么焕发了“第二春”?
文章图片

资料图 。 图片来源:央广网
这些年来 , 胜利油田从陆地到海洋、从东部到西部 , 共发现81个油气田 ,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亿吨 , 其中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30年均过亿吨 ,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
创新技术改写了世界石油行业的“金科玉律”
“挑战极限 , 创新无限”这8个大字挂在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试验室的墙上 。 这是全体胜利人的科研理念 。
化学驱油技术被誉为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杀手锏”技术 , 但是胜利油藏高温、高盐 , 带来了国际公认的化学驱油难题 。 “难题就是创新的方向 。 ”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党委常委、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张宗檩向采访人员总结 ,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 , 攻关勘探开发技术难题 , 全力打造理论技术创新强大动能 。 ”
很多拜访者发问:老油田如何大幅度提高采收率?胜利人的答案是:科技创新 。
聚合物驱油技术、二元复合驱油技术、非均相复合驱油技术 , 一路走来 , 胜利油田成为世界化学驱油技术的领跑者 。 目前 , 胜利油田化学驱累计动用地质储量5.6亿吨 , 累积产油7000万吨 , 化学驱年产油量占油田年总产量的12% 。
“注水压力不能超过地层破裂压力” , 这是世界石油行业的“金科玉律” , 但2020年 , 这一“规律”被胜利油田的压驱技术改写了 。 胜利油田首席专家、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杨勇说:“我们突破传统认识 , 超破裂压力大排量注水 , 快速提压恢复地层能量 , 增加产量 , 大幅度提高了采收率 。 ”
胜利油田“牛25-42A”区块 , 按照“规律” , 注水压力一般控制在30兆帕 , 结果却是水注不进 , 油采不出 , 油井奄奄一息 。 当注水压力提高到46兆帕 , 地层一口气“喝”了20000立方米水后 , 区块一口井自喷了 , 日产油量达到15.5吨 。
面对多样的油藏类型 , 胜利人敢于打破常规 , 依靠科技创新 , 掌握核心技术 , 把它们变成效益稳产的阵地 。
“胜利油田60年 , 书写了一部厚厚的科技创新史 。 ”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 胜利油田分公司总经理牛栓文如此总结 , 胜利油田作为老油田 , 当前科技创新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更为紧迫 , 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创新 , 依靠科技进步增资源、保稳产、促发展 。
探寻历史 , 科技创新是支撑油田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放眼未来 , 一批新兴储备技术 , 让“打造百年胜利”的底气更足 。 可以说 , 依靠科技创新 , 让胜利人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
短评
创新是老油田的“不老术”
王延斌
采访人员采访胜利油田前后跨越10多年 , 对其60年发展史了解得越多 , 就对一句话体会越深:掌握创新的核心技术是胜利油田的“不老秘诀” 。
“一个摔碎了的盘子 , 又被踢了一脚 。 ”胜利油田油藏复杂 , 开采难度极大为业内公认 。 正因为难 , 挑战禁区便成为常态 。
不会忘记 , 1961年4月16日 , “华八井”射开8个油层 , 用9毫米油嘴试油获日产原油8.1吨 。 这犹如一声春雷 , 一举粉碎了“中国华北无油论” 。 而在此之前 , 地质家们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找油均告失败 。
近60年后 , “丰深斜11井”在地下4300多米深处的砂砾岩体中获得日产油101.2立方米、日产气42854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油气流 。 人们说 , 这将成为第二个“胜利油田” 。
从“华八井”到“丰深斜11井” , 深度从地下1000多米到4000多米 , 从发现胜利油田到发现第二个“胜利油田” , 科技创新才是老油田的“不老术” 。 正因为此 , 一股股国家急需的工业石油从地下涌出 , 数千项科技成果相继诞生 , 一个个专家成长为院士 。
一线现场出题 , 科研人员答题 , 工程人员落地;产石油 , 育人才 , 出技术 , 三者相辅相成 , 它们支撑着胜利油田青春了60年 。
在此过程中 , 在“勘探无禁区 , 开发无止境”理念下 , 他们用一项项自主核心技术成为化学驱油技术领跑者 , 用压驱技术改写了世界石油的“金科玉律” , 并在气驱技术上不断探索出新高度 。
【技术|连续30年发现过亿吨级储量,胜利油田靠什么焕发了“第二春”?】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 , 让胜利油田辉煌了60年 , 并将带领他们走进下一个60年 。
百年胜利 , 永续胜利 。
来源:科技日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