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华为徐文伟:迈向智能世界面临九大技术挑战 需开放包容协同创新
文章图片
图1/1
新浪科技讯 4月12日晚间消息 , 在今日举行的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 , 华为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发布了迈向智能世界2030的九大技术挑战与研究方向 , 呼吁产学研精诚合作 , 以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机制 , 汇集全人类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 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以及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
面向下一个十年 , 针对人口老龄化与能源高消耗的发展问题 , 华为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首次提出了智能世界2030的九大技术挑战与研究方向:
一是定义5.5G , 支撑未来千亿规模的多样性联接;
二是在纳米尺度上驾驭光、实现光纤容量指数级增长;
三是走向产业互联 , 网络协议必须优化;
四是通用算力远远跟不上智能世界的需求 , 必须打造超级算力;
五是从海量多模态的数据中高效地进行知识提取 , 实现行业AI的关键突破;
六是突破冯诺依曼限制 , 构建百倍密度增长的新型存储;
七是将计算与感知结合 , 实现多模交互的超现实体验;
八是通过连续性的健康监测实现主动健康管理;
九是构建智慧能源互联网 , 实现绿色发电、绿色储电和绿色用电 。
徐文伟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高度 , 我们希望产、学、研、用联合起来 , 在世界难题中迎接挑战 , 在愿景驱动下探索方向 , 让联接更强 , 让计算更快 , 让能源更绿 , 让我们一起迈向智能世界2030 。 ”(张俊)
以下为徐文伟演讲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 , 大家好 , 欢迎参加第18届分析师大会 。
刚刚过去的一年 , 疫情、全球化 , 整个世界都经历了巨大的挑战 。 今天 , 我们站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 , 有未知 , 有憧憬 , ICT产业也面临新的挑战 , 亟需新一轮的突破 。
人口与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
联合国报告显示 , 到2030年 , 全球将有86亿人口 , 65岁以上的人超过12% , 25岁以下的人口比例持续下降 。 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 , 成为社会发展的挑战 。 人们对健康的追求 , 希望活得好 , 活得长 , 走的安 。
另外 , 全球能源消耗正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 。 报告显示 , 自18世纪以来 , 人类能源消耗增长了22倍 , 其中化石能源占比高达85% , 可持续发展的能源 ,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
低碳化、电气化、智能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预测 , 2030年 , 可再生能源占比超过50%;电气出行将成为主力 , 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超过50%;AI将改变一切 , 家用智能机器人使用率超过18% 。 ICT 技术在未来十年内 , 有潜力通过赋能其他行业 , 帮助减排全球碳排放的20% 。
同时 , 我们对未来又充满着期待 , 不断的突破极限 。
我们希望 , 摆脱身体的限制 , 提升感知能力 。 虽然手机现在已经达到100倍变焦 , 但是 , 离生物界的差距巨大 。 如蜘蛛 , 在物体轮廓和运动计算上远远超越人眼 。 那么 , 能否学习蜘蛛的眼睛?我们就可以制造出满足自动驾驶需求的更好的摄像头 。
我们希望 , 超越生物的智慧 , 发展新型计算 。 现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 , 但是深度神经网络训练困难 , 功耗大 , 有时却比不过蚂蚁 。 蚂蚁用0.2毫瓦的功耗 , 就可以做很多事 , 包括筑巢 , 交朋友 , 甚至打架和养蚜虫等 , 我们是否可以深入学习和借鉴生物的运作方式 , 从实现简单的智能开始发展 。
我们希望 , 跨越空间的障碍 , 实现身临其境 。 当前5G通信 , 远远满足不了身临其境的交流诉求 , 我们要发展更快更低时延的网络 , 支撑真人级全息通信 。
我们希望 , 拓展认知的极限 , 开发介观器件 。 科学家使用计算的方法 , 实现分子、原子层面的设计与组装 , 通过这种方式 , 实现大幅提升芯片、器件的性能 。
从世界构成的三要素 , 理解未来的挑战与方向
物质、能量、信息是世界构成的三要素 , 是我们把握未来挑战和方向的出发点 。 物质是本源的存在 , 能源是运动的存在 , 信息是联系的存在 。
下一个十年 , 联接数量将达到千亿级 , 宽带速度每人将达到10Gbps , 算力实现100倍提升、存储能力实现100倍提升 ,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将超过50% 。 围绕信息和能量的产生、传送、处理和使用 , 技术需要不断演进 。
基于这些预测与假设 , 接下来我将谈谈未来十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
挑战1:定义5.5G , 支撑未来千亿规模的多样性联接
第一个挑战 , 就是万物互联的挑战 。 我们不仅要联接所有的人 , 还要联接海量的物 , 而连接物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
当前5G定义的三大场景很难支撑多样性的物联场景需求 。 比如工业物联的应用 , 既要海量连接 , 又要上行大带宽 , 必须在eMBB和mMTC之间增加一个场景 , 命名为UCBC(上行超宽带);有一类应用 , 既要超宽带 , 也要低时延和高可靠 , 必须在eMBB和URLLC之间增加一个场景 , 命名为RTBC(实时宽带交互);在车联网中的车路协同 , 既需要通信能力 , 又需要感知能力 , 必须新增HCS场景(通信感知融合) 。
因此 , 必须从5G场景“三角形”变成5.5G场景“六边形” , 从支撑万物互联到使能万物智联 。
挑战2:在纳米尺度上驾驭光、实现光纤容量指数级增长
5G联接的挑战在数量 , 光纤联接的挑战在容量 。
今天一根光纤承载100万人观看4K视频 , 2030年要承载100万人欣赏MR(混合现实) , 单纤容量要提升10倍 , 超越100T 。
首先是光收发激光器 , 采用高调制器件实现2~3倍的波特率提升;同时采用新的调制编码和算法 , 实现容量的倍增 。 薄膜型高带宽调制器是发展方向 。
其次要研发宽带、低噪声、人工可控的新型光放大器 , 以实现超长距的可靠传输;关键技术是接近量子极限的光放 。
第三是光网络的动态控制能力 , 把波分网络改造为“同步”系统 , 提升抗干扰能力并通过计算实现光资源的高效利用 。 微腔光频梳是关键 。
在更远的未来 , 还需要研究SDM(空间分割多路复用)等新型光纤和光系统 , 实现单纤容量百倍增长 。
挑战3:走向产业互联 , 网络协议必须优化
今天 , 网络支撑的主体是百亿级的消费互联 。 2030年 , 网络支撑的主体是万亿级的产业互联 , 网络协议面临三个考验 。
第一是确定性 。 需要确定性时延保障能力 , 通过“网络演算新理论和协议” , 将当前尽力而为的网络时延 , 变为可提前计算的确定时延 。
第二是安全性 。 万物互联的场景下 , 安全防御体系提出严峻挑战 。 无人机、摄像机、边缘计算、传感器等大量外挂设备 , 引入了新的不安全因素 , 必须构建端到端的内生安全框架和协议 。
第三是灵活性 。 千行百业的需求是多样的 , 有的需要IP地址长一点 , 有的需要短一点 , 必须将固定长度的IP地址 , 扩展为可灵活定义语义、语法的新IP协议 。
挑战4:通用算力远远跟不上智能世界的需求 , 必须打造超级算力
智能世界 , 联接决定了广度 , 那么计算决定了强度 。
面向2030 , 算力需求将增长100倍 。 但当前 , 单核CPU性能每年提升率已从50%下降到10% , 并且 , 通用计算在特定领域效率低下 , 如何打造超级算力 ,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第一 , 数字计算从通用走向专用 , 走向多种计算架构共存的异构计算 , 各种CPU、GPU、XPU同时存在 。
第二 , 模拟计算将在特定领域展现优势 。 光子计算将应用于信号处理、组合优化、机器学习等领域 , 尤其是针对无线Massive MIMO和光通信领域将有极大应用场景 。
挑战5:从海量多模态的数据中高效地进行知识提取 , 实现行业AI的关键突破
智能世界离不开AI ,AI应用碎片性与AI的可信问题不可回避 。
AI模型的通用性是解决应用碎片性的关键 。 通过大量无标注的数据和更大的模型 , 从全监督到自监督 , 构建通用的AI系统 , 这是当前需要突破的方向 。
其次 , 把AI与科学计算交汇 , 这也为AI应用走出碎片提供了大用场 。 AI为科学计算带来了新思路、新方法、新工具 , 而科学计算的严谨体系也有助于提升AI的可解释性 。
可信AI , 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 。 特别是人命关天的关键领域 , 如无人驾驶 , 必须解决从相关性到因果性的难题 。
挑战6:突破冯诺依曼限制 , 构建百倍密度增长的新型存储
存储面临两大问题是存得下、用得好
第一 , 要存得下 。 单位空间和能耗下的存储密度要提升100倍 , 而当前介质技术受限工艺、功耗限制 , 无法支撑 。 未来存储系统要突破新型大容量低时延内存技术 , 突破DNA存储、高维新型光存储等超大容量介质技术 , 突破超大存储空间模型和编码技术 , 打破容量墙 。
第二 , 要用得好 。 未来存储系统的数据访问带宽将从TB级到PB级、访问时延将从ms级降到us级 , 性能密度须百倍提升 。 冯诺依曼架构下 , 数据要在CPU、内存、介质之间移动 , 而当前PCIE、DDR带宽速度远跟不上外部网络的性能增长 。 未来存储系统要突破冯诺依曼架构的限制 , 从以CPU为中心 , 转向以内存为中心、以数据为中心 , 从搬移数据转向搬移计算 , 打破性能墙 。
挑战7:将计算与感知结合 , 实现多模交互的超现实体验
智能世界的要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 。 我认为 , 2030年 , 超现实体验将成为现实 。
超现实体验 , 这就需要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无缝融合 。 并能够准确的感知和还原世界 , 在虚实结合的世界中理解用户的意图 。 必须打通听觉、视觉、触觉、嗅觉 , 实现人与数百种边缘设备之间的多模交互 。 为实现这个目标 , 需要将用户所处的环境整体作为一个超级计算机对待 , 依托语言、触觉、光感、脑机等多模传感器进行信息采集和传输 , 识别用户意图 , 并通过裸眼3D、全息投影、AR隐形眼镜、数字嗅觉和数字触觉等技术呈现给用户 。
挑战8:通过连续性的健康监测实现主动健康管理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更多慢性病 。 据统计 , 85%的死亡是由于慢性病 , 而慢性病必须进行实时检测 。 必须攻克需要医疗级水平的可穿戴设备 , 如无创血糖 , 连续血压 , 连续心电等车辆 。 以血压检测为例 , 光学传感器 , 能够比PPG提供更准确的脉搏波 , 为血压建模和算法提供更高质量的数据输入 。 结合云服务和人工智能技术 , 为个人打造一个完整个人健康大数据平台 , 实现主动健康管理 。 通过脑机接口、肌电接口、可穿戴机器人等 , 从被照顾到自主管理 , 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
挑战9:构建智慧能源互联网 , 实现绿色发电、绿色储电和绿色用电
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加速向新能源转型 , 同时也带来了发电、储能以及用电的新挑战 。
从发电来看 , 从集中式向分布式演进 , 意味着发电系统更靠近用户 , 过去是纯用电场景 , 今后也具备自发电能力 , 这样就产生了更多的双向能源节点 , 电网更具备了网络特征;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多能互补特征 , 间断式供电特征 , 使新能源成为主力电能 , 存在巨大挑战 。
从储能来看 , 过去只有发电和用电 , 能源是用多少发多少 , 未来新能源为主体的发电 , 必须有储能的缓冲池 , 这使得网络更复杂了 。 必须实现低成本、零碳排放的大规模储能 , 并通过智能调度 , 最大限度利用绿电 。
从用电来看 , 必须推进综合智慧能源 , 实现住宅/建筑/工厂能源管理系统、零碳社区、零碳园区、零碳城市 。
因此 , 必须构建一张智慧的能源互联网 , 实现绿色发电、绿色储能和绿色用电 , 这涉及几个关键技术:
第一 , 管理技术 。 大数据、AI、云等ICT技术与能源互联网融合 , 通过能源云+能源网 , 实现比特管理瓦特 。
第二 , 控制技术 。 通过电力电子能源路由器 , 实现能量双向流动和功率智能分配 , 构建能源网络的智能控制器 。
第三 , 储能技术 。 发展新型储能技术 , 如新型电化学、氢能等 , 满足不同场景的能量存储需求 。
第四 , 电力电子基础技术 。 新型化合物功率半导体 , 包括面向中高压的SiC/金刚石和面向中低压的GaN技术 , 实现能源部件进一步高效和小型化 。
以上就是我们从ICT产业视角 , 提出的九大技术挑战与研究方向 , 也是我们对智能世界2030的期待 , 我们希望实现联接更强、计算更快、能源更绿 。
以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机制 , 跨越挑战
为了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以及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 我们需要汇集全人类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 必须以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机制 , 跨越挑战 。 工业界必须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 , 用工业界的挑战和世界级难题牵引科学研究方向 。
【新浪科技|华为徐文伟:迈向智能世界面临九大技术挑战 需开放包容协同创新】想象未来靠科幻 , 创见未来靠科技 。 必须把工业界的问题、学术界的思想、风险资本的信念 , 整合起来 , 协同创新 , 共同打造智能世界2030 。 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MateBook|深度解析: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的七大独家创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