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里程碑,实验首次证实三胶子胶球存在

作者:乔从丰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汤亮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一线科学家权威科普最新的实验新发现 , 带您解读胶球的来龙去脉 , 严谨解读此次费米实验室与欧洲核子研究组织联合宣布的实验结果 , 奇异子(Odderon)的实验证据 , 实验探测首次间接证实了胶球的存在 。
2021年3月5日 , 费米实验室太电子伏质子加速器(Tevatron)的D0合作组与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TOTEM合作组联合宣布发现了奇异子(Odderon)的实验证据 , 相关论文已提交到了物理专业最著名的杂志《物理评论快报》[1] 。 这是实验上首次宣布探测到了奇异子 。
1
发现奇异子的实验信号
大约50年前, 理论物理学家预言了一种新型的复合粒子[2,3] , 奇异子(C宇称为-1) , 与其对应C宇称为+1的则为坡密子(Pomeron)[4] 。 理论分析 , 奇异子在正反质子散射和质子-质子散射过程中的贡献会不一样 , 这也正是实验物理家孜孜不倦努力找寻的目标 。 现在 , 通过比较D0正反质子实验(蓝色圆点)和TOTEM质子-质子实验(红色三角形)的弹性微分散射截面结果 , 研究人员发现了奇异子的显著特征(图1)首次探测到了奇异子存在的实验信号 。
由于实验测到的只是奇异子对微分散射截面的贡献 , 还不能确定它(们)的质量和其他量子数 , 甚至不能确定有几个奇异子对实验结果有贡献 , 科学家严谨地称此次实验结果只是间接证实了奇异子(胶球)的存在 。

探测|里程碑,实验首次证实三胶子胶球存在
文章图片

图1. 比较D0正反质子实验(蓝色圆点)和TOTEM质子-质子实验(红色三角形)的弹性散射微分散射截面 , |t|表示散射转移动量平方的绝对值 。 其中数据点上的竖线表示误差 , 虚线显示1倍的标注偏差范围 。 图片来源于文献[1]
2
奇异子 , 坡密子 , 胶球?
在基本粒子理论中 , 胶子是一种传递强相互作用力(也被称为强力)的媒介粒子 。 胶子将夸克紧紧地“胶合”在一起 , 从而形成质子、中子等构成这个世界基本物质的粒子—强子 。 胶子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地位和性质如图2所示 , 位于图的右上部 , 用字母g表示 。 坡密子和奇异子都是由胶子构成的 , 不含价夸克 。

探测|里程碑,实验首次证实三胶子胶球存在
文章图片

图2. 标准模型中强力的规范粒子为胶子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强力是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力之一 , 解释强力的理论被称为量子色动力学(QCD) 。 在QCD理论框架中 , 夸克和胶子携带色荷 。 正如带电粒子通过彼此交换光子而产生电磁力 , 带色的夸克之间也会交换胶子产生强力 。 但是胶子与光子不同之处 , 在于光子是电中性的 , 但胶子本身携带色荷 , 所以它们之间也有作用力(图3) 。 这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不需要夸克 , 有没有只有胶子相互粘连在一起的新型粒子?理论学家称这种只含胶子不含价夸克的强子态为胶球 , 胶球由两个、三个或更多胶子构成 。 坡密子和奇异子也可以视作胶球 。

探测|里程碑,实验首次证实三胶子胶球存在
文章图片

图3. 胶子自相互作用顶点图 。 注:线条颜色不代表粒子携带的颜色 。

探测|里程碑,实验首次证实三胶子胶球存在
文章图片

【探测|里程碑,实验首次证实三胶子胶球存在】图4. 胶球想象图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3
寻找胶球的实验征途
在实验方面 , 虽然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发现了胶球的“证据” , 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胶球存在的实锤证据 。 普通介子是由一对正反夸克组成的 , 因为胶球一般总是伴随着普通的介子一同产生 , 如泥沙俱下 , 实验上很难在粒子加速器中探测到它 。 但实验上还是发现一些关于胶球存在的“线索” 。 例如 , 1982年 , 实验家发现存在超出夸克模型预言数量的介子态[5] , 认为这可能是夸克强子与胶球构成的混合态(图5);也有研究认为用胶球解释新发现的粒子态就可以解释反应中的OZI压低破坏现象[6] 。 现有的对撞机和探测器水平 , 理论上已经达到了胶球产生和探测的水平 。 但直到2020年 , 胶球的存在依然只是有迹象 , 无法确认 。 物理学家等待“胶球”出现已经等了整整五十多年!

探测|里程碑,实验首次证实三胶子胶球存在
文章图片

图5. 两胶子胶球与普通介子间混合示意图 。 其中 , 划线代表介子 , 含箭头的实线代表夸克 , 螺旋线表示胶子 , 注:线条颜色不代表粒子携带的颜色 。
物理学家认为 , 在正反质子对撞机(Tevotran)或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中 , 当质子在衍射(弹性散射)相互作用中进行能量交换时会出现胶球 。 这便是上文提到的坡密子和奇异子 。 近期D0和TOTEM合作组探测到了奇异子 , 给出了胶球存在的确切证据 。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实验结果 , D0和TOTEM合作组的实验结果一宣布就轰动了粒子物理学界 。
4
胶球的理论研究
根据量子色动力学(QCD) , 胶球可以为两类 , 一类是常规胶球 , 具有跟普通介子同样的常规量子数 , 另一类是奇特胶球 , 携带不同于普通介子的奇特量子数 。 基于QCD的要求 , 两胶子胶球的C宇称必定为正;三胶子胶球C宇称可正可负 。 文章[1]中发现的奇异子C宇称为负 , 所以它至少应该是由3个胶子构成的 。
理论学家通过多种理论方案研究胶球问题 , 例如:格点QCD理论、口袋模型、流管模型、库仑规范理论、AdS/QCD和QCD求和规则等方法 。 理论上预言最轻的标量两胶子胶球(JPC = 0++)的质量介于1~2 GeV之间(1 GeV=1000MeV=10亿电子伏特 , 1个电子伏特是把1个电子移动1个伏特的电位差所需要的能量) , 其他量子数胶球质量会高于2 GeV 。
在三胶子胶球研究的历史中 , 人们最先选定的研究对象是三胶子胶球(0++) 。 然而 , 由于它既会与普通介子混合 , 又会与两胶子的胶球混合 , 很难在实验上剖析出它的迹象 。 幸运的是 , 由于0--三胶子胶球(既是奇特胶球又是奇异子)不会与普通介子混合 , 且总自旋为0 , 所以它们在实验探测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 , 也备受理论学家的重视 。
5
我们的理论研究
本文作者曾经首次应用QCD求和规则方法研究了奇特胶球的能谱[7] , 结果显示存在两个奇特胶球 , 质量分别为3.81 GeV和4.33 GeV , 比较重 。 随后 , 我们还研究了0+- , 1-+和2+-奇特胶球[8] , 得到了一个质量为4.57 GeV的态和一个6.06 GeV的态 。 这些研究表明 , 虽然奇特胶球不与普通介子态混合 , 但是奇特胶球理论上可以和某些特定的态发生混合 , 譬如说四夸克态和混杂态(夸克-胶子态) 。 但鉴于它们的组分数量的增加 , 耦合强度会有较大压低 , 通常可以忽略这类混合 。
表1. 我们基于QCD求和规则得到的奇特胶球质量[7,8]

质量(GeV)3.81, 4.334.576.06
近日 , D0和TOTEM合作组报告的实验结果显示在5倍的标准偏差范围内(确认发现一个粒子的统计性要求) , 首次发现电荷共轭变换宇称为负(C=-1)的三胶子胶球 。 这非常可能就是作者曾经计算并预言过的0--奇特胶球 , 或许还有一些其它量子数三胶子胶球的贡献[8,9] 。
6
小结
奇异子的成功探测为理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 特别是QCD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 会加深我们对QCD本质的理解 。 这是QCD研究中的又一重大成就 , 令人兴奋 。 但毕竟这次是间接测量的实验结果;实验上能直接探测到胶球 , 并确定其物理性质将更加令人期待 。 目前有若干理论和实验组都在开展这方面的探索 , 希望不久的将来 , 能够取得突破 , 让胶球直接现身 。
*有关本文更为详细的版本即将在《现代物理知识》发布 , 经过作者的同意 , 编辑部提前将本文发布与诸位共飨这篇粒子物理学的新热点 。
编辑:花明
参考文献
[1] V. M. Abazov et al.[D0 and TOTEM], ``Comparison of pp and differential elastic cross sections andobservation of the exchange of a colorless C-odd gluonic compound,'' [arXiv:2012.03981[hep-ex.
[2] L. Lukaszuk and B. Nicolescu,``A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of p prising total cross-sections,'' Lett. Nuovo Cim. 8, 405-413 (1973).
[3] S. Nussinov, ``Colored Quark Version of Some Hadronic Puzzles,''Phys. Rev. Lett. 34, 1286-1289(1975).
[4] I. Y. Pomeranchuk, Sov. Phys.7, 499(1958).
[5] A. Etkin, K. J. Foley, R. S. Longacre, W. A. Love, T. W. Morris,S. Ozaki, E. D. Platner, V. A. Polychronakos, A. C. Saulys and Y. Teramoto, et al. ``Evidence for Two New 0++Mesons and a Possible Scalar Decuplet,'' Phys. Rev. D 25, 2446 (1982).
[6] A. Etkin, K. J. Foley, R. S. Longacre, W. A. Love, T. W. Morris,E. D. Platner, V. A. Polychronakos, A. C. Saulys, C. D. Wheeler and S. J. Lindenbaum,et al. ``The Reaction pi- p ---> phiphi n and Evidence for Glueballs,'' Phys. Rev. Lett. 49, 1620 (1982).
[7] C. F. Qiao and L. Tang, ``Finding the 0-- Glueball,''Phys. Rev. Lett. 113, 221601 (2014).
[8] L. Tang and C. F. Qiao, ``Mass spectra of 0+-, 1-+,and 2+- exotic glueballs,'' Nucl. Phys. B 904, 282-296 (2016).
[9] H. X. Chen, W. Chen and S. L. Zhu, ``Toward the existence ofodderon as a three-gluon bound state,'' [arXiv:2103.17201 [hep-ph.
[责任编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