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航天科技一院斯达公司氨纶智能车间研制交付记

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 , “黑灯工厂”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 所谓“黑灯工厂”是人们对智能化无人工厂(车间)的一种形象比喻 , 这种以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的生产方式 , 既可以解放大量人力物力 , 还能节约企业成本 , 提高企业效益 。

斯达公司“黑灯工厂”生产线模拟图局部截图 。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702所北京航天斯达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斯达公司)瞄准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 承接研制的“黑灯工厂”——氨纶智能车间 , 实现了全自动完成氨纶的取丝、分拣与打包 , 年产氨纶丝饼高达6万吨 , 创下了两项世界第一 。
前不久 , 该公司在成功交付客户三期智能车间的基础上 , 又接续签订了第四期项目 , 为后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
【智能化|航天科技一院斯达公司氨纶智能车间研制交付记】氨纶行业上筒取丝速度世界第一
我国是最大的氨纶生产国 , 行业内也有许多企业尝试开发自动化的产品 , 配合人工生产线使用 , 但生产效率较低 , 无法满足大规模自动化生产 。 此前 , 全球在氨纶丝饼包装自动化领域也还没有成熟的相关产品技术 。 因此 , 研制此类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车间 , 对于提升我国化纤行业的整体制造水平 , 提高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
斯达公司准确把握市场脉搏 , 利用“机电+数据”一体化技术优势 , 设计完成了集“机电+信息管理+智能化”于一体的系统方案 , 一举中标 。
该公司首创的高速上筒取丝机器人是一款应用于氨纶制丝行业的取丝机器人 , 其上筒取丝速度达国内外氨纶行业之最 。
斯达公司工业自动化事业部副主任苏武会介绍 , 市场上的高速运行机器人一般行走速度不超过每秒1米 , 而高速上筒取丝机器人的行走速度可达到每秒3米 。 它采用了目前顶尖的控制技术 , 能够在66米的特定轨道上 , 在厂房各处稳健行驶 , 快速取走丝饼 , 并替换上新纸筒 。 同时 , 高速上筒取丝机器人控制精度高 , 可在行走中实现闭环控制 , 每次到达取丝点的位置精度能控制在0.3毫米以内 。
在年产6万吨的车间里 , 几十台机器同时生产丝饼 , 如果依靠人工搬运 , 效率较低 。 而且人工转运可能产生挤压、误触碰丝饼等情况 , 一直是影响氨纶丝饼产出效率和质量的一道瓶颈 。
现在 , 通过高速上筒取丝机器人 , 该公司实现了“机器换人” , 降低了劳动强度 , 还能避免因人工转运操作失误和对丝饼外观造成的破坏 , 保证氨纶丝饼成型质量的一致性 。
生产包装的丝饼数量世界第一
化纤行业以往的自动生产线仅能实现2~4种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丝饼同时包装 。 而氨纶智能车间可实现90多种不同品种丝饼、不同大小纸箱的在线柔性生产 , 生产包装的丝饼数量世界第一 , 且生产过程中无需人工操作 , 生产的每一个丝饼都有专属编码 , 包含丝饼生产的重量、质量、品种、日期等 , 还可根据编码提取相应的产品 , 实现全方位的产品质量追溯 。
在斯达公司 , 一个车间里共有39台机器人、20台激光导引穿梭车以及上百台非标专用设备 , 包含取丝上筒系统、检测与自动包装系统、产品汇流与入库系统、AGV台车输送系统、智能管理平台MES系统5个部分 , 实现了从丝饼生产到入库 , 所有工序全部自动化 。 以前车间里人挨着人、密集的工作场面消失不见 , 取而代之的是整齐有序的自动化生产流程 。
苏武会介绍 , 项目建设前期的工期因疫情影响推迟了近3个月 。 由于系统庞大 , 工艺复杂 , 关联融合众多技术 , 斯达公司项目团队在克服困难到达现场后 , 集中优势设计力量 , 在各个模块刻苦攻关 , 抢出了宝贵的时间 , 团队还在安装、调试设备及后续的运行保障中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 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
“氨纶智能车间的顺利交付 , 实现了公司由自动化向智能制造的成功转型 , 为公司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 ”苏武会说 。 (王海露 许诺) 来源:航天科技网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