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在全球工业革命4.0和生命科学革命3.0的背景下 , 医疗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 医学科学的目标从单纯的疾病诊治转向维护与促进健康 , 人民群众期盼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 这些变革势必催生医学教育的实质性转变 , “新医科”由此应运而生 。
新医科的“新”是创新 。 当下 , 医学教育如何基于医学发展规律 ,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健康需求 , 是所有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难题 。
润物无声 合力育人 全方位塑造医德之魂
医学是直面生命的学科 。 自古以来 , 厚德而后为医是医学永远不变的规律 , 塑造医德之魂是医学教育的第一要义 。
【整合|探索“新医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新生代青年学生成长于多元文化背景下 , 要做好他们的德育工作 , 医学教育工作者要研究青年、了解青年 , 并在此基础上求真求实、顺势而为、积极引导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始终倡导成就智慧、完善人格的教育 , 培养学生成为“眼中有光、胸中有志、腹中有才、心中有爱”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 。
人不率则不从 , 身不先则不信 。 言传身教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最好途径 。 自2010年起 , 交大医学院倡导实行本科生班导师工作制 , 截至目前 , 共有200余位名师名家名医担任班导师 。 班导师了解青年学生所思所想所惑 , 在思想政治、专业导航、科研启发、创新激励等方面全程参与医学生培养 , 引导学生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中成就自我 。 班导师与辅导员“双师联动”、合力育人 , 构建“读、说、演、学、行”医学文化育人模式 。 临床工作中 , 班导师换药前为病人关上的一扇窗 , 天冷时将听诊器捂热的贴心举动 , 都能让学生们明白“医者仁心”无处不在 。
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 , 要充分发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 , 推动名医大家上讲台、下临床、带实验、授技能 , 将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 。 要强化实践育人、医教协同 , 引导医学青年广泛参与社会实践 , 将社会作为了解国情、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增强研究能力、培养责任感及使命感的重要阵地 , 让学生在德才统一、专博结合、知行合一中成长为高层次国际化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
更新理念 探索路径 夯实医学生能力之基
医学教育 , 能力为重 。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我国医学教育的一些问题 , 比如缺乏系统性安排、教育质量有待提升、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培养乏力等 。 重“技”而轻“道”、重“治”而轻“防”、重“专”而轻“全”的医学教育格局必须改革 。
总体而言 , 无论医学怎么发展 , 生命医学知识教育永远是医学教育之基 。 “三基” , 即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学习和训练依然是新时代医学教育的核心 。
在过去十多年中 , 交大医学院始终贯彻让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教师相互激励、共同成长的教育教学理念 , 不断夯实医教协同机制 , 大力整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体系 , 建立了10余门器官系统整合课程 。 课程以学生为中心 , 积极开展基于问题、基于临床案例、基于科技创新与思维创新的教学方法改革 , 力求实现从死记硬背式学习到整合信息用于决策、获取核心能力的转化和从不加批判地接受知识到以创新为目的的“转化式学习”的转变 。 为此 , 学院大力改革传统的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三段式”医学教育模式 , 推动基础教师、临床医生与科研人员师资队伍整合 , 实施以“团队牵引、首席负责、全程激励、制度保障”为核心的教师教学激励计划 , 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学 , 全程参与学生培养工作 。 大力推动学校、附属医院和社会实践基地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 , 通过课程化并基于探究导向的学习模拟实训 , 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 ,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技能 。 落实接触临床前移、医学问题前移、科研训练前移的“三前移”措施 , 坚持人文通识教育与医学教育结合、临床与基础医学教育结合、科研训练与医学实践结合的“三结合”原则 , 保证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职业态度与人文教育、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不断线 。
传统医学教育在录取方式、学业年限、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限制 , 造成医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单一 , 缺乏创新能力 。 为培养能够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高层次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 , 交大医学院依托学科和附属医院优势 , 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 , 在临床医学专业的部分学生中开设和规划了大数据分析、医用机器人技术等医工、医理交叉课程20余门 , 使学生的专业背景得到延续、专业技能得到应用、专业知识和医学知识学习得到融合 。
立足国情 拓展视野 致力于服务全球健康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 医疗服务领域的开放程度扩大 , 医务人员跨国界、跨地区流动也成为大势所趋 。 医学教育同样要面对“全球化”这个主题 。
2020年6月 , 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以“无条件通过”成绩正式获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医学教育认证机构认定 , 这标志着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 , 医学教育认证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 交大医学院有幸接受WFME国际专家观摩 , 并得到高度评价 。
交大医学院不断深化国际化办学内涵 , 为拓展医学教育国际视野作出有益探索 。 2014年起 , 学院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合作建设中加联合医学院 , 开设临床医学英语班 , 打造医教研一体化的国际合作平台;2019年成立中法联合医学院 , 学生完成规定学业并考核合格 , 即可赴法国医院 , 作为实习住院医师培训一年 , 由法国医学院校授予“专业培训证书”;同时 , 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70所高水平大学及科研机构广泛合作 , 建立47个海外游学(短期)项目 , 其中包括26个临床见习/实习项目、15个课程项目、6个实验室见习项目 , 每年本科生游学比例高达51%以上 。 在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同时 , 2019年6月 , 学院和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携手成立全球健康学院 , 并开设全球健康课程 , 在全球热带病防控、生命全周期健康、全球卫生政策与治理等方面 , 促进中国方案、中国产品更好地为全球人类健康服务 , 为我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
创新模式 交叉融合 全面培养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
早在2002年 , 交大医学院就开始探索临床医学专业“4+4”培养模式 , 即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具有推免资格的非医学相关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中 , 择优选拔学生攻读临床医学博士 。 这些学生在开学前完成指定的医学预科课程的线上学习后 , 再经过4年临床医学教育 , 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 “4+4”模式旨在培养具备扎实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和临床医学知识 , 具备医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卓越医学创新人才 。 医学院结合学校在生物材料、人工智能及转化医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 , 开设“生物材料学”“大数据分析”“医学成像技术及应用”和“医用机器人技术”等医工交叉课程 , 由医学院和校本部理工科学院教师合作开展教学 。 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 , 医学院进一步推进以学科、专业协同融合为重点的创新训练活动 , 在“4+4”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中设立“医+X交叉学科项目” , 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原则 , 培养厚基础、强实践 , 具有完善知识结构、广阔交叉学科视野、“整体健康”观念与“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高层次、复合型卓越医学创新人才 。
实践表明 , 这批学生不仅优秀 , 更对医学充满兴趣 。 当下 , 这些“4+4”学生的临床医学岗位胜任力并不强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 但如果能健全制度 , 改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 , 加强毕业后继续教育 , 这些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有望成为未来医学创新的生力军 。
科研创新能力是推动医学科学持续发展、促进人类生命质量提高的强有力支撑 , 也是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医学科研机构在新时代发展的强劲动力 。 因此 , 在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医学院试点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很有必要 。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叉学科思维 , 使学生具有多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 , 是值得医学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 为此 , 我们必须创新招生方式 , 完善师资共享机制 ,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 建立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 为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22日第5版
作者:陈国强
[责任编辑: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 ASUS|华硕预热ROG Flow Z13:称其是“全球最强悍的游戏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