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是“爆款”还是“扑街”,关键在于创作理念

伴随数字阅读付费与免费加快融合、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助力海外传播、网络视听应用时长占比增加等行业新变化 , 网络文学面临新的用户习惯和市场形势 , 二十多年发展实践形成的传统模式步入调整期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 。 作为当前最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大众文艺样式 , 网络文学责任重大 。 尽管海外传播已经使网络文学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品牌 , 但与其承载的文化使命相比 , 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

过去谈论网络文学 , 用户多、文本长、经济效益大是经常被提及的特征 , 但这些评价缺失了文化意义和价值判断 。 面对社会赋予的新使命和新任务 , 推动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 , 网络文学已经开始从重数量、重数据向重质量、重内涵转折 。 在这个过程中 , 题材的拓展、优化和提升是重要的发力点 。 尽管好题材是一部好作品的必要条件 , 但同类题材的作品为何有的“扑街”有的成为“爆款” , 则在于创作者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和表现题材的能力不同 , 更在于创作者秉持的创作理念不同 。
网络文学既有的题材“红利”已经被大量消耗
相比于传统文学 , 网络文学以题材见长 。 题材在很多时候决定着作品的类型 , 分众化传播也主要依据题材来预设读者人群;读者对某一类型的喜欢 , 实际上是喜欢哪一类题材 , 例如历史、军事、科幻、言情等题材类型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题材位居网络文学链条的中心地位 , 是供给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 一部网络小说的创作过程 , 就是对题材的处理过程;某个题材的作品能否得到很好展现 , 则取决于作者的文学观念和艺术表现力 。
在传统文学中 , 由于需要对题材中所蕴含的意义进行深度挖掘和表达 , 因此需要仰赖叙事技巧进行高度艺术化的表现 。 但是网络文学借助消遣、娱乐功能传达主题价值 , 题材所反映的生活情节和现象本身具有的新颖性、传奇性、丰富性和亲切感等被直观呈现出来 , 例如《甄嬛传》中的宫斗情节 , 《黄金瞳》中的异能情节 , 《全职高手》中的竞技精神等 。 因此 , 玄幻、穿越、都市、科幻、历史、悬疑等一些题材本身就带有天然的“红利” 。 长期以来 , 玄幻类作品之所以在网络文学中一家独大 , 陌生、神秘和新奇的虚构世界对读者充满吸引力是主要原因 。 而近几年来现实题材崛起 , 则借助了贴近现实生活的鲜活书写给读者带来了亲切感和温暖感 , 例如年轻的女性读者能在《糖婚》《全职妈妈向前冲》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而男性读者则能在武侠小说中寄托自己的“侠客梦” 。
但是 , 伴随网络文学类型化程度不断增强 , 同类题材的模式化、套路化写法导致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 , 题材本身的“红利”已被大量消耗 。 尤其是玄幻、仙侠、穿越、军事等主要类型的创新非常困难 , 这对网络文学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 网络文学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 需要在题材上寻找新的支撑点和增长点 。
围绕社会风尚谋篇立意 , 在现实题材上开掘新的“增量”
当前 , 有必要围绕社会主流价值重新审视现实题材的意义 , 在继续保持现实类型既有优势的同时 , 拓展新的题材领域 。 文学作品的题材是从现实生活素材提炼出来的 , 网络文学在题材和类型上的丰富性 , 与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释放出的旺盛生机和活力形成了同构关系 。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有学者指出网络文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 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 。 伴随玄幻、仙侠、穿越等题材掀起的阅读热潮趋于平稳 , 现实题材强势崛起 , 不仅平衡了不同题材之间的比例 , 使内容结构更加合理 , 同时也确认了网络文学在社会层面上的更大价值 , 我们应当重新审视网络现实题材的意义 。
网络文学虽然带有较强的消费特征 , 但绝非只提供消遣 , 而仍然是反映现实、表达现实的重要艺术形式 。 作为信息时代的大众文学 , 网络文学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 作者对题材的选择实际上是与读者合谋的结果 , 是读者和作者所熟悉的不同的社会生活情景在作品中的投射 。 尽管对具体情节的编织、人物命运的设定和性格形象的塑造不可避免受到大众情感的影响 , 但客观现实仍然是构成小说世界的基础 。
进入新时代 ,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从脱贫攻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文化强国 , 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 , 社会发展任务蓝图明晰 。 与无限丰富的社会现实相比 , 尽管出现了《大江东去》《复兴之路》《浩荡》《朝阳警事》等一批以中国社会变迁为书写对象的精品佳作 , 但现实题材作品仍然匮乏和单调 , 在网络文学中所占比重偏低 。 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科技工业、航空航天等事关国计民生和综合国力的重要领域 , 缺乏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 同时 , 也缺乏像《创业史》那样能够满足社会对未来生活美好期待和想象的佳作 。
【意义|是“爆款”还是“扑街”,关键在于创作理念】因此 , 仅从题材而论 , 网络文学就有着宽广的提升空间 。 当然 , 我们并非要求网络文学变成社会的“照相机” , 但围绕社会风尚谋篇立意 , 在现实题材上开掘新的“增量” , 仍然是网络文学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
继续在历史和文化传统中深耕 , 不断汲取新养料
网络文学创作需要围绕新时代赋予自己的文化使命 , 在历史和传统文化题材上做文章 , 承担普及、转化和传承文化传统的时代使命 。 建设文化强国 , 重要的是增强文化原创力 , 并通过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使之继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 延续“我之为我”的中华文化基因 。
网络文学作为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原创精神的文娱形态 , 具备与全世界范围内的大众文化同台竞技的实力和水平 。 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 并具有将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传播至海外的能力 , 体现着中国文化进入网络时代的创新价值 。 从内容上看 , 网络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集中体现在三类作品中 , 即包含了中华神话和道教修真元素的玄幻作品 , 从中国历朝历代历史中取材的历史现实类作品和架空历史类作品 , 反映中华传统生活方式、文化技艺和工匠精神的作品等 。 《间客》《诛仙》《步步惊心》《家园》《回到明朝当王爷》《明朝那些事儿》《传国工匠》等作品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 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受到了读者的追捧 。 而且这类作品的影响也不仅限于中华文化圈 , 《盘龙》《天道图书馆》《长宁帝军》这些大量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也深受西方读者喜爱 。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老的中华文化在网络时代仍然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 由此可见 , 网络文学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载体 。
在转型期 , 网络文学应当继续在历史和文化传统中深耕 , 不断在传统中汲取新的养料 。 同时 , 要注重用理性精神对传统文化加以鉴别 , 用“扬弃”的原则弘扬积极的、优秀的、进步的部分 , 摒弃和批判腐朽的、落后的部分 , 防止文化糟粕沉渣泛起 。 对于于史有据的人物和故事 , 应当尽力避免过于荒诞离奇的戏说和虚构;而对于事关民族精神建构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 以及涉及党史、军史和国史的内容 , 应当严格遵循历史真实 , 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
还是要以涵养心灵、陶冶情操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网络文学需要围绕题材创新进一步提升文化效益 , 积极应对网络视听内容等对数字阅读的冲击 , 为读者提供休闲娱乐、涵养心灵和陶冶情操的文艺消费资源 。 从接受角度论 , 网络文学吸引了数以亿计的读者 , 形成了庞大的阅读市场 。 从媒介变革角度看 , 网络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率先在文学领域实现了从传统媒介向数字媒介的转移 , 这是文学划时代的进步 。 网络文学虽然在题材内容、表达和传播方式上表现出与传统文学完全不同的新媒介特性 , 尤其对网络性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 , 但作为仍然靠语言文字传递情感的审美表达 , 仍然在网络文艺中居于先导性、基础性地位 。
进入5G时代 , 网络文学的优势地位受到挑战 。 新技术使图像和影音传输速率飙升 , 包括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直播、短视频和网络大电影等在内的网络视听内容在移动终端已经出现“霸屏”趋势 , 其用户占比时长明显大于网络文学 , 而且在阅读中成长起来的读者对网络文学的阅读期待发生变化 , 已经不再满足于模式化、同质化的庸常故事 , 但当下的网络文学显然没有提供更新颖的审美感受;而且由于一些作品粗制滥造甚至格调低下 , 致使泥沙俱下的整体状况长期得不到改观 , 也拉低了网络文学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 。 在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下确保网络文学的基础和优势地位 , 需要围绕题材创新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 , 为读者提供有别于其他形式的优质文化消费资源 。
在人类情感和思维世界里 , 对影像的欣赏并不能替代对文学的阅读 , 抽象的文字比具象化的影音更能激发想象和抚慰心灵 。 因此 , 视听内容对网络文学的挑战固然是因为媒介迭代造成的 , 但网络文学自身不能满足读者需求才是主因 。 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平台方 , 都应该将为读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作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在从现实生活中开掘新的题材“增量”、从传统中盘活“存量”的同时 , 注重增强对题材的表现力 , 通过精心琢磨释放题材的内在能量 , 用读者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传递能够唤起情感认同的主题立意 , 这样才能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 , 既能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 也能成功实现IP转化的佳作来 。 这也是实现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
(作者:桫椤 , 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