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成都221个项目(人选)获奖

昨日 ,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举行 , 表彰为我省科技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 会上 , 四川省授予四川大学冯小明教授2020年度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 。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共计265项 。 “微纳结构化智能高分子材料的可控构建与性能强化机制”等36项成果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锂硫族电池隔膜与正极设计及电化学性能增强方法与机理研究”等80项成果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高性能有机光电材料设计及器件构建”等147项成果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此外 , 马丁·毕比、特奥尔多·乌特鲁斯·约翰内斯·冯·阿什被授予国际科技合作类奖 。
采访人员从市科技局获悉 , 成都市科技创新战线再创佳绩 , 在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266个项目(人选)中 , 成都主持及参与的共有221个项目(人选) , 比去年增加40项 , 获奖数量占四川省总获奖数量的83.08% 。
四川大学冯小明教授
获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成都|成都221个项目(人选)获奖】据了解 , 冯小明 , 1963年10月出生 , 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
冯小明教授1985年和198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 , 分别获理学学士学位和理学硕士学位 , 199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并获理学博士学位 。 现任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冯小明教授长期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针对不对称合成中发展新型优势手性催化剂、新反应、新方法和新策略等核心科学问题 , 历时20多年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 取得了国际领先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 为四川乃至中国在有机合成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以及人才培养作出了杰出贡献 。
冯小明教授以廉价易得的氨基酸为手性原料 , 设计合成了多种新型的具有原创性和特色的手性催化剂 , 其中,被称为“冯催化剂”的手性双氮氧-酰胺化合物面向全球销售 , 被诺贝尔化学奖得主Noyori教授评价为“代表一类优势手性配体” , 为优势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建立了手性双氮氧-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库 , 实现了50多类重要的不对称反应 , 包括10多类全新化学反应和前人无法实现的挑战性反应 , 创造了以中国本土研究工作者命名的有机人名反应——“Roskamp-Feng”反应(Feng即冯小明) 。 发明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对称催化新方法和新策略 , 为20多个手性天然产物、药物和候选药物分子提供了高效、绿色的合成途径 , 包括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Coerulescine、治疗抑郁症药物帕罗西汀等 。
成都科技界成果丰硕
比去年增加40项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在成都主持及参与的221个项目(人选)中 , 33项成果获一等奖 , 比去年增加2项 , 占一等奖获奖数91.66%;71项成果获二等奖 , 比去年增加17项 , 占二等奖获奖数量的88.75%;114项成果获三等奖 , 比去年增加21项 , 占三等奖获奖数量的77.55% 。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 2020年 , 成都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 。 在自然科学类和技术发明类项目中 , 在蓉高校院所发挥自身优势 , 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
其中 , 四川大学褚良银教授牵头的“微纳结构化智能高分子材料的可控构建与性能强化机制”项目 , 在智能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 , 为高性能智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 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西南交通大学“新一代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 , 突破了传统交流牵引供电系统的技术瓶颈 , 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等 。
【项目点击】
二十年磨一剑 追踪水稻“癌症”克星
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增长 , 粮食需求持续攀升 。 水稻种子是水稻安全生产的芯片 , 其种质创新是水稻产业发展的关键 。 长期以来 , “稻瘟病”称为水稻“癌症” , 这种病症会造成水稻大幅减产 , 是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 。 寻找水稻抗病基因成为科学家们多年来的努力方向 。
实践表明 , 挖掘并利用抗病资源 , 培育抗病高产新品种是解决病害威胁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 也是实现绿色生态农业的重要保障 。
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陈学伟和团队多年来一直围绕水稻重大病害广谱抗性分子遗传基础开展研究 , 在水稻广谱抗病新资源发掘与创制、广谱抗病新机制解析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 , 并获得2020年度四川省科技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
20年持续研究终获成果
要从水稻种子中筛选出抗病基因 , 选育出高抗水稻品种并不容易 。 首先 , 稻瘟病不是特定的病菌 , 而是一个“大家族” , 有着种类繁多的小种 。 其次 , 抗病性还面临持久性考验 。 稻瘟病变化多端 , 今年对稻瘟病有效的抗病基因 , 可能第二年或者过几年就不再有效 。 因此 , 要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 需要找到针对稻瘟病的持久广谱抗性基因 。
二十年磨一剑 。 从1997年初次接触“地谷”材料以来 , 陈学伟通过20年的持续研究终获成果 。
这个过程异常艰辛 。 “工作量非常大 , 要从几百万份遗传材料中 , 找到几份有用的材料 。 ”陈学伟介绍 , 项目组从全球水稻主产区收集了1万余份自然种质资源 , 通过多年自然诱发结合人工接菌鉴定 , 发掘了水稻广谱高抗资源5份 。 利用化学诱变 , 人工创制了含上百万份水稻材料的突变体库 , 通过反复接种及自然发病鉴定 , 获得新的广谱抗病资源8份 。 这些抗病资源突破了传统资源抗谱窄、抗性不持久的局限 , 为研究和利用广谱抗性提供了重要材料 。
项目成果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攻克水稻“癌症”, 陈学伟团队不仅发掘与创制了一批优良的水稻广谱抗病新资源 , 还鉴定了关键广谱抗病调控新基因 。 此外 , 团队揭示了水稻广谱抗病新机制 。 该项目5篇代表论文分别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上 。
本项目部分研究成果还入选2017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2017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领域重大科研进展” , 以及最具影响力“细胞出版社2017中国年度论文” , 并被ESI收录为高被引论文 。 项目成果提升了我国在植物免疫和作物广谱抗病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
本报采访人员 宋妍妍 吴怡霏 文/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