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home手机频道评测】手机游戏在手机的功能上 , 或许永远无法成为最基础的一环 , 但在手游市场不断壮大与手游越来越普及化的当下 , 其使用需求似乎也永远能够排得上号 。 对于这种几乎人人重视的手机功能 , 手机厂商也是花了大力去提升游戏的体验 。
在过去 , 我们已经不断见证了手机游戏的进化 , 手机厂商们为了手游体验的提升 , 更是使出浑身解数 , 让游戏的性能表现愈发流畅稳定 。 各种优化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 , 更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
文章图片
荣耀V40这部手机 , 无疑就是这种技术实力体现的最佳机型 。 论及绝对的性能表现的话 , 荣耀V40绝非是当下手机的顶级 , 天玑1000+并非是荣耀V40的最佳选择 , 却无奈的是荣耀当时的唯一选择 。 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 , 荣耀则是积极通过技术手段 , 发挥出天玑1000+芯片的最大潜力 , 使之能够为荣耀V40提供足够优秀的游戏体验 。
荣耀V40在游戏性能上 , 通过GPU Turbo X技术 , 采用软硬协同的方式来提升图形运算能力 , 在处理时的计算资源将优先供给CPU\GPU之间的资源互换 , 并运用AI技术 , 对游戏进行模型化的感知学习 , 对需要高性能的游戏场景做出预判 , 将硬件性能完全调用在游戏上 。
这种硬件的调用方式 , 不单能够提升游戏稳定性 , 还能够对游戏场景自动感知 , 控制硬件负载和资源供给 , 以达到稳定与省电的目的 。
文章图片
【马达|双扬声器双马达 荣耀V40创造全能手游体验】在2月初《王者荣耀》的最新版本中 , 增加了对于90帧极限高帧率模式的支持 , 其中首批适配该模式的机型中 , 就有荣耀V40 , 而且是采用天玑1000+芯片中的唯一一款适配机型 。 这从侧面也表示了《王者荣耀》官方对于该机性能的肯定 。 从我们的测试来看 , 荣耀V40在实际游戏中 , 表现稳定 , 一局游戏下来的平均帧数在85帧以上 。
当然 , 手机游戏在当下的这个时代中 , 已经不仅局限在流畅性体验表现了 , 而是对于视觉、听觉、触觉上有着全面性的要求 , 或许一些手机可以通过强大的硬件规格来直接提供超强的流畅性 , 但对于其它方面的支持缺失 , 会导致游戏体验并不那么完善 。
荣耀V40在GPU Turbo X技术的优化下 , 让游戏性能十分 , 120Hz刷新率+10 bit屏幕无论是流畅性还是色彩上均无可挑剔 , 完美解决了游戏视觉的体验 。 除此之外 , 还有在听觉和触觉反馈上积极部署 , 使该机有了全方位的游戏体验感受 。
文章图片
荣耀V40在机身下部与上部配备了两颗马达 , 分别为Z轴与X轴双线性马达 , 两种不同的马达可以提供丰富的震动效果 。 而最重要的是 , 荣耀V40是可以通过震动 , 让我们感受到方向性的 。 比如在支持4D震感的游戏中 , 就可以通过震动反馈来获得其它手机没有的体验;当我们遭到敌人攻击时 , 4D震感功能就会进行震动反馈 , 假如遭到的是来自左边方向的攻击 , 那么橫置屏幕下靠左侧的马达震感就会更强烈 , 这让我们甚至无需听声辨位 , 直接根据震感就能判断敌方位置 , 从而迅速进行回避或是反击操作 。 这种操作是没有双马达手机根本无法实现的 。
文章图片
开启4D震感功能其实也相当简单 , 在进入到某款游戏后 , 通过在手机顶角向内滑动 , 即可呼出游戏助手功能 , 如果该游戏支持4D震感功能 , 就可以看到一个“4D”按钮 , 只要将其点亮 , 即可在游戏内畅爽体验顶级的反馈感了 。 比如我们在王者荣耀中 , 出现多杀、连杀等秀翻全场的操作时 , 就会收到系统的震动反馈 , 让人颇有成就感 。
玩家群体对于游戏体验的要求是在不断攀升的 , 游戏性能的支持完善过后 , 必然需要更全面的游戏支持 。 荣耀V40在这方面无疑是走在了手机厂商的前列 , 将游戏体验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预先支持 , 或许单纯的论及性能 , 荣耀V40无法作为最顶尖 , 但以真实的游戏体验的话 , 荣耀V40凭借足够的全面性表现 , 在大众机型中名列前茅 。
推荐阅读
- 集聚|向全球应用创新策源地持续迈进 上海“双千兆”应用体验中心正式揭牌
- 最新消息|兑现承诺 格力9万名员工全部实行双休工作制
- 材料|真我 GT2 Pro 预热:50MP 舰双主摄、realme 首个显微镜镜头
- 孩子|“双减”后 科学实践课如何做好“加法”
- RNA|高等植物第四种RNA聚合酶 可与“伙伴”高效合成双链RNA
- 双高|荣耀 Magic V 折叠屏曝光:搭载骁龙 8 Gen1,90Hz+120Hz双高刷屏
- 尺寸|小米 12 / Pro 手机 3699 元起,雷军谈“双尺寸双旗舰”如何选择
- IT|世卫组织: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对全球疫情造成“双重威胁”
- 能源|新思科技葛群:以科技重塑能源格局,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 车路|首份聚焦AI助力“双碳”目标报告发布:到2030年将推动交通减碳70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