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wei|[评论]两则官宣背后:2021年华为的挑战、机遇和变数
感谢孙永杰的投递
近日,华为几乎同时的两则官宣,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并引发了业内和诸多媒体的猜测及解读 。
【Huawei|[评论]两则官宣背后:2021年华为的挑战、机遇和变数】访问:
华为商城“华为完全没有出售手机业务的计划 。华为将坚持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智能手机品牌,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卓越的产品体验和服务”;
“余承东,现任消费者BG CEO,本次拟增任命Cloud &AI BG总裁(兼)、Cloud & AI BG行政管理团队主任、增任命Cloud BU总裁(兼)、Cloud BU行政管理团队主任 。侯金龙,现任云与计算BG总裁,本次拟任命数字能源董事长” 。
近日,上述华为几乎同时的两则官宣,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并引发了业内和诸多媒体的猜测及解读 。
从字面看,这两则官宣透露出的信息很简单,就是华为不会放弃(坚持)手机业务,与此同时,余承东将揽下华为的手机、汽车、云计算三大业务 。原因何在?
文章图片
手机业务:知微见著,事关华为1+8+N全场景生态战略
我们先来看看华为官宣的不弃手机业务,换个说法就是手机业务对于其隶属的华为消费者业务,乃至整个华为的重要性 。
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公布了华为在5G时代的“1+8+N”战略,此战略旨在基于5G通信网络打造生活智慧场景 。
2020年2月24日华为在巴塞罗那召开2020年的第一次终端产品与战略线上发布会,发布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华为高级副总裁余承东多次强调“1+8+N”全场景生态战略 。
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下华为消费者业务的“1+8+N”全场景生态战略 。
其中“1”指的是智能手机;“8”指的是平板,PC(个人电脑),穿戴,智慧屏,AI音箱,耳机,VR,车机;“N”则是基于“8”的基础上,进一步连接更多的设备,主要包括五个模块:1、移动办公:连接投影仪,打印机之类的,2、智能家居:连接摄像头,扫地机之类的,3、运动健康:智能称,血压计之类的;4、影音娱乐:连接视频,游戏之类的;5、智能出行:连接车辆信息,地图之类 。
需要说明的是,“1”和“8”都是华为自有的产品,而这个“N”确实要打造一个强大的生活场景的生态链,是基于华为1+8的自有产品的连接万物 。
接下来的是,我们如何理解华为消费者业务的这一战路中构成要素的轻重 。
华为自身的比喻相当形象,且通俗易懂,即华为全场景的智慧“太阳系” 。即一个太阳、8大行星、N个卫星 。稍具天文学和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里,太阳才是最最核心的存在,不要说没有太阳,就算是它表现稍有异常,都会影响整个行星及卫星的正常运转 。这个太阳就是华为的手机业务 。
那么目前华为手机业务表现如何?随着全球知名机构相关统计数据的出炉,我们可以一窥究竟 。
据IDC的统计,2020年,华为全球手机出货量1.89亿部,同比下滑21.5%;counterpoint统计为1.877亿部,同比下滑21%;Canalys统计为1.885亿部,同比下滑22% 。
太阳还在,但显然它正在失去质量和光环 。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种质量和光环的失去不断持续(包括出售),未来会对围绕它的行星(8)和卫星(N)有何影响?
在我们简单分析影响前,不妨回顾下华为目前自己“8”系列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卖点)在哪里?如果我们没有记错,像诸如PC、智慧屏(包括新近发布的后装车载智慧屏)、耳机、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等在相关市场中表现抢眼的品类,都与华为自家的手机具有或多或少的耦合度,简单地说,就是无缝连接之下的无缝体验 。
我们在此举个极端的例子,此前华为发布了后装的车载智慧屏,经媒体评测,在诸如导航、娱乐、行车记录等方面的应用均表现不错,惟一需要的就是一部华为手机 。这意味着,如果你不是华为手机的用户,这个所谓的车载智慧屏几乎形同于“板砖” 。
当然,我们这里并非否定华为“8”各自独立产品的竞争力,只是作为独立的品类,华为都有强劲的对手,例如PC领域的惠普、戴尔、联想;智能音箱中的亚马逊、谷歌、苹果、阿里、百度、小米;智慧屏(暂且归到智能电视)中的三星、小米等;耳机中的苹果、三星、小米等全球和中国的一众竞争对手 。
即便是在同行中(手机厂商),OV、一加等也都已经或者正在加入上述品类的竞争 。在品类硬件本身趋同的情况下,差异化的体验才是脱颖而出的关键 。
但就像我们前述,华为“8”品类中所谓的差异化优势均或多或少与“1”的手机具有耦合度,甚至某些品类的基本功能都完全依赖于手机,所以不要说出售手机业务,只是出现波动,其对于“8”的竞争力都会产生影响,并波及到“N” 。当然,我们这里还没有将华为手机的品牌效应计算在内 。
如果说上述是华为手机对于华为消费者业务1+8+N全场景生态战略的影响,那么从财务和品牌角度看,这种影响就更加明显和深远,不仅体现在华为消费者业务本身,更涉及到整个华为 。
熟悉华为的业内知道,通信起家的华为,运营商业务一直是华为的核心 。但随着以手机为核心的消费者业务的高速增长,这种核心正在发生转变,最典型的标志就是2018年,华为消费者业务营收首次超越运营商业务,在华为总收入中的占比达到48.4% 。随之而来的2019年,华为消费者业务营收4637亿元,同比增长34%,在总营收中占比54%,这也是华为消费者业务年度营收首次占比过半,截至到2020年上半年,华为消费者业务收入占比已达56.34% 。
除营收外,在代表未来发展空间的增长上,华为消费者业务也远远超过运营商业务 。例如同样是在2018年,华为消费者业务营收同比增长高达45.1% 。相比之下,华为的运营商业务则是同比下滑1.3% 。如果我们再往前看,彼时的华为消费者业务已经是连续三年保持同比30%以上的增长,而运营商业务几乎陷入了增长的瓶颈 。
至此,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华为业务此前的2B属性,已经开始向2C属性转变,并成为不可或缺,甚至是华为增长的关键 。
正是在消费者业务的强力推动下,华为的品牌价值也大幅提升 。例如在BrandFinance (英国品牌金融咨询公司) 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排行榜》(Brand Finance Global 500 2020)中,华为首次进入前10 。
如果说,首次进入前10证明华为消费者业务对于华为品牌正面的助推作用,那么今年同样的排名,华为退出前10,且品牌价值缩水14.9%,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华为消费者业务(受非市场因素影响增速放缓)对于华为品牌的影响 。
知微见著 。通过我们简单的分析不难发现,手机业务对于华为消费者业务,乃至整个华为,已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存在,坚守,还是放弃,都会对华为的现在和未来产生重大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
文章图片
云计算:有基础,有增速,成为底座尚需时日
除了坚守消费者业务,业内对于余承东兼任Cloud &AI BG总裁背后的华为云计算寄予了厚望,希望其可以复刻在消费者业务(智能手机)的成功 。
那么如何确定或者说衡量华为云业务的成功,标准是什么?
这里我们先看看余承东接手华为云计算的当下,华为云计算的底子如何?
需要声明的是,在我们看来,尽管云计算从大类可以分为IaaS、PaaS和SaaS,但就提到细分和应用,则是五花八门,可谓是云里雾里 。而因为营销的需要,许多企业都会将有利于自己云计算业务的统计数据拿出来,所以很难据此体现出企业真正的竞争力 。所以为了简单和易于理解,我们仅拿出有代表性的一些数据予以说明 。
据IDC新近发布的全球公有云IT基础架构市场统计显示,按照营收计算,去年第三季度,华为以9.1亿美元,位列第五位,占比为5%,同比增长44%,增速列排名前6之首 。
我们之所以选择IDC的这个统计,是因为在该统计中涵盖了用于云环境(包括公、私有云)的IT基础架构产品(服务器,企业储存和以太网交换机),非常具备代表性(不用在云的类别和基础硬件细分),同时,这也代表了企业自身提供云计算和为云服务厂商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的能力 。
接下来,我们再看下权威机构Gartner去年8月发布的2020年全球云产品评估报告 。可惜的是,该报告中并未出现华为的身影 。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引用该报告,是因为该报告是业内最权威的云计算评估报告之一,其是在针对全球顶级云厂商包括亚马逊、微软、阿里云、谷歌等在内进行多达9个类目270个子项的严苛评估基础商之上,最终给出云产品的综合能力评分 。
其实不止是Gartner,在IDC给出的全球云计算能力统计中,也呈现出与Gartner类似的排名,华为依然未能出现在榜单中 。
从上述权威统计,我们认为,作为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华为在云计算方面处在第二梯队,且增势很猛,但作为云服务提供商本身,其产品竞争力仍有不小的差距,且亟待提升 。
尽管如此,华为在云服务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还是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 。
据IDC去年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0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按营收计算,华为已经进入三甲之列 。
虽然中国云计算市场高速增长,且市场份额提升很快,但在全球市场,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
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统计,去年第三季度,在全球云计算市场,按营收计算,与云产品竞争力对应,华为也未能出现在统计的榜单中 。
综上,不难看出,虽然华为在云计算有基础,有增长,但从做大做强的角度依然存有不小的差距 。
值得提醒华为的是,与其消费者业务核心的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对手单一不同,通过前述的各种统计我们发现,华为在云计算市场的竞争对手不仅众多,而且涉及不同的领域,各具优势 。
例如传统IT领域中的戴尔、HPE、浪潮、联想等;互联网领域的亚马逊、谷歌、阿里和腾讯等;软件领域的微软、甲骨文、IBM等;电信领域的NTT、思科、中国电信等全球和国内的对手 。这无疑预示着华为在云计算市场遭遇的竞争强度要远远大于智能手机产业 。除了中国云计算市场,未来必须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
除了产品竞争力外,华为云计算所处产业的盘子也决定着其未来业务的规模,并间接影响着华为在该领域的竞争强度 。
据中国信通院对于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的统计显示,2021—2023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分别为2308亿元、2952亿元和3754亿元 。至于全球市场,根据Gartner的统计,2021—2023年分别为2658亿美元、3106亿美元和3597亿美元 。
作为对比,华为以智能手机为主的消费者业务,在2019年就创造了4637亿元的营收,即使是在极度困难的2020年,上半年的营收也达到了2558亿元 。这一营收水平已经超越了2023年中国云计算市场的营收 。
同样身处智能手机产业,仅苹果2020财年的iPhone营收就达到了1378亿美元,已经是2023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的1/3 。
上述对比,说明智能手机产业的大盘要远远大于云计算产业,虽然这今年增速减缓,但随着5G的助推,未来重新看涨是必然 。
对于华为来说,进入大盘远小于消费者业务所在的智能手机产业的云计算市场,无疑又会放大竞争难度,且未必会得到在智能手机产业相应的价值 。
据华为财报显示,2019年,华为企业业务(合并Cloud &AI)营收为897亿元,仅同比增长8.6%;去年(2020年)上半年,该业务营收为363亿元(不及2019年半年的水平),而众所周知的事实,去年华为明显加大了在云计算市场的投入和发力,在国内云计算市场份额大幅提升(此前已有说明),这种情况下,实现如此的营收水平,并不能说是理想 。
由此我们认为,余承东兼任Cloud &AI BG总裁,在短期内很难创造其在消费者业务中的成绩,而消费者业务未来未能很好解决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视影响大小),云计算不要说成为华为营收的新基座,在补缺方面(哪怕是华为消费者业务因非市场因素造成1/10的营收损失)都会压力山大 。
此外,据《中国企业家》除了激烈的外部竞争,华为云内部也曾面临一定的整合困难 。
该报道称,2018年末,一篇名为《#华为云#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的文章发表在了华为内部的心声社区,帖子最后还被总裁办邮件转发 。帖子暴露了华为云存在的不少问题:华为一直存在着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路线之争,公有云和私有云在内部资源和外部客户上都存在着一定竞争 。事实上,即使在华为云成立之后,公、私云两业务仍没整合到一起 。内部员工认为,华为云走了太多弯路,私有云和公有云朝着不同方向发力,越走越远 。
而近日在华为心声社区曝光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华为企业业务及云业务汇报会上的发言中,任正非也坦诚,十年来我们的混合云技术架构经过了几次反复,导致时间上的浪费 。
总之,除了外部竞争外,余承东面临的内部亟待协调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小的挑战 。
华为云与计算BG战略与产业发展部负责人张顺茂,曾在谈及鲲鹏计算时的总结:“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3到5年,有可能是10年、20年 。想要拿下这个市场,挑战才刚刚开始 。”
也许这才是余承东兼任Cloud &AI BG总裁之时,华为云的真实写照 。
运营商业务:增长放缓,同样受制于外部非市场因素
在两则官宣之后,作为华为“基本盘”的运营商业务也进入到了业内和媒体的视野中 。
从华为历年年报数据来看,从2016年起,华为运营商业务收入就在2900亿元左右徘徊,甚至2018年还出现了少有的下滑 。直到2019年,在5G商用推动下,才重回增长,但也仅是同比3.8%微增 。
当然,华为运营商业务增速的放缓,并非因为竞争力不够,而是其所处电信行业周期性的特点决定的 。
本以为到了5G时代,在5G领域辛勤耕耘10年之久,5G技术和专利位列前茅的华为运营商业务可以在新的周期初始阶段中迎来高速增长,但由于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华为运营商业务也遭遇了类似消费者业务的挫折,市场份额不增,反而有下降的趋势 。
据英国调查公司Omdia的统计显示,在2019年手机基站营收方面,华为以34.4%的份额,居于首位 。第2位是爱立信,占24.1%,第3位是诺基亚,占19.2% 。
但到了去年的第二季度,同样是Omdia的统计,除去中国市场后的全球5G基站市场份额,华为占28%,瑞典的爱立信占24%,芬兰的诺基亚占23% 。很明显,华为此前领先的于爱立信和诺基亚的优势缩小了 。
另据韩国媒体报道,由于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华为在5G通信设备的市场份额,从去年第一季度的35.7%,降低到去年第三季度的32.8%,相应地,与排名第二的爱立信相比,领先优势从去年第一季度的11.1%,缩小到了去年第三季度的2.1% 。
上述趋势,从三方公布的5G合同数也得到了部分佐证 。
据爱立信官网显示,截至去年底,爱立信已经获得118份5G商用合同,至于诺基亚,截至去年第三季度,其5G商用合同数为101份 。
相较于爱立信和诺基亚,截至去年3月份华为的5G合同数为96份,由于此后华为没有再对外更新5G合同数,具体拿到了多少5G合同不得而知 。
其实这里,我们在意的并非是华为到底拿到了多少5G合同?是超越爱立信和诺基亚,还是落后二者,而是爱立信和诺基亚获得的5G合同中,有多少是本应属于华为,却因为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失去的,因为这才是华为运营商业务最大的损失 。毕竟5G研发长达10年,技术和专利均位居全球之首,华为本该是5G初期红利最先和最大的受益者 。
除了进军5G网络和设备市场遇阻外,运营商业务与消费者同样面临因非市场因素导致供应链方面桎梏 。
以5G移动基站为例,据日本专业调查公司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对于华为最新5G基站的拆解显示,华为的基站十分依赖美国零部件,使用比例达到27.2% 。相比之下,华为Mate30手机已经将美国零部件(按金额计算)的比例减少到了1% 。
由此可见,作为“基本盘”的华为运营商从某个角度的看,其现在和未来似乎更依赖于外部非市场因素的变化 。这点显然被业内和多数的媒体忽略了 。
根据GSA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7月,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已有92个商用5G网络;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392家运营商已经宣布正在投资5G;115家运营商宣布已经在其现网中部署了符合3GPP标准的5G技术 。其中,38个国家和地区的92家运营商已经推出了一项或多项符合3GPP标准的5G服务 。
全球5G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由于通信产业的周期性(通常为10年左右),如果华为运营商业务错过这一周期,或者在这一周期内未能获得理想的市场份额和地位,将会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
总结:“2020年力争活下来,明年还能发年报”,去年华为发布2019年财报时,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的话无疑是兑现了 。但不利于华为的非市场因素在今年虽有部分改善,但依然存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基于此,2021年伊始,华为的两则官宣绝非偶然 。
俗话说:尽人事,听天命 。华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其结果反而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效果 。因为尽了人事,反而会改变命运 。
推荐阅读
- Huawei|传华为将携手中芯南方在深圳建晶圆厂 已与台积电供应链接洽
- 国家|光明日报评论员:向扎根基层的青年学子致敬
- 华为|广发Huawei Card正式上线,Huawei Pay支付笔笔有返现
- http|抖音原来还能刷自定义评论!我知道网红怎么来的啦
- Huawei|华为首款鸿蒙汽车成了 华为销售:AITO问界M5 大定订单5天超6000个
- Huawei|缺失“麒麟芯”的华为 用4G折叠屏搅局5G市场
- Huawei|华为6亿元成立精密制造公司 内部人士独家回应:不生产芯片
- Huawei|长续航的音频智慧助手 华为发布首款鸿蒙智能眼镜
- Huawei|华为nova9系列人像慢门记录年度表情:将故事都写入照片中
- 视点·观察|三只松鼠模特妆容惹争议 澎湃评论:别只盯着“小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