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一部「最强大脑」的八季简史,是如何练就的?

2014年 , 《最强大脑》问世 , 可谓诞生在国内季播综艺发展最如火如荼的时期 。 在那时候 , 《最强大脑》无疑就已经用最独特气质 , 牢牢圈住了自己最初的那波铁杆粉丝们 。
定位为科学、脑力竞技真人秀的《最强大脑》 , 在8年间始终试图让看似「高冷」的科学走进寻常百姓家 。 这在国内综艺史上可谓头一遭 。
然而 , 它成功了 。

大脑|一部「最强大脑」的八季简史,是如何练就的?
文章图片

伴随着「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口号 , 《最强大脑》第一季最后一期中外PK赛斩获了2.709%的收视高峰 , 并且荣获2014年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文艺节目作品奖 。
如今 , 这档刚刚跨进第8个年头的综N代节目 , 正在迎来自己新一轮的辉煌 。
首期节目开播收视刷新八季新高 , 三网收视破2.5 , 分别为: CSM35城2.84%、CSM59城2.55%、CSM63城2.50% , 全网收割热搜超28次 , 节目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40亿次 , 抖音短视频播放量超23.2亿次 。
第二期节目延续双网破2势头 , CSM63城收视2.21% , CSM35城收视2.38% , 位列周五晚间所有综艺节目第一 。

大脑|一部「最强大脑」的八季简史,是如何练就的?
文章图片

有着强劲收视表现的同时 , 《最强大脑》依旧为高口碑综艺「代言」 。
在第二届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融屏传播盛典上 , 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第七季获「融屏创新综艺」称号 。 同时 , 第七季还在2020抖音娱乐年度大赏上获得了「年度最受欢迎电视综艺」的荣誉 。
这不禁让人思考:《最强大脑》作为一档已经步入第八季的综N代节目 , 到底靠什么实现持续「保鲜」?
从「破圈」到「登顶」
如果说上一季《最强大脑》的关键词是「圈层赛制」 , 那么第八季的核心关键词则是「向上攀登」 。
【大脑|一部「最强大脑」的八季简史,是如何练就的?】从第一期节目开始 , 节目组上来就进行了自我「破圈」 , 启用了全新的赛制体系——「脑力天梯榜」 。
在新的赛制下 , 每轮比赛周节目组会根据选手的挑战结果增加或扣除相应积分 , 并按照当前累积积分更新「天梯榜」 。 整季节目将不定期「锁榜」 , 每次锁榜时累积积分排名末位的若干位选手将被淘汰 。 初始的88名选手中 , 最终只有前六位选手能够脱颖而出 , 有资格角逐本季「脑王」称号 。

大脑|一部「最强大脑」的八季简史,是如何练就的?
文章图片

「脑力天梯榜」的设置 , 让本季节目犹如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 这种积分累计计算的赛制形式要求选手必须在每个环节都要力求保持高水平发挥 , 通过每一次优势的积累转化为最后的胜势 。
新的赛制 , 再次强化了节目选手之间的竞争强度 , 让这些天才之间的PK从一开始便进入到白热化状态 。
换个角度看 , 当节目组拉长了对于选手考验的时间轴 , 那么就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往季比赛里的令观众「意难平」的时刻:某位一贯表现优异的选手因为一个环节翻船便惨遭淘汰 。

大脑|一部「最强大脑」的八季简史,是如何练就的?
文章图片

赛制变化的背后 , 一个新的能力维度概念进入观众的视野:元认知 。
所谓元认知 , 即是对认知的认知 。 根据心理学家J.H.弗拉维尔的解释 , 元认知既是有关认知的知识 , 又是有关认知的调节 。 它既是一个知识实体 , 又是一个动态过程 。
反映在节目里 , 每个选手在本季《最强大脑》中不仅需要思考「挑战如何完成」 , 还需要精确评估「『我』能够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去完成挑战」 。
在首发挑战「玲珑拼图」开始前 , 「200秒内完成比赛 , 本轮积分加50% , 否则减去50%」的设定让所有选手们面临着自我抉择 。 并且 , 这个收益与风险并存的选项只有12个争夺名额 , 选手30秒内就得决定是否参与 。

大脑|一部「最强大脑」的八季简史,是如何练就的?
文章图片

是稳中求胜 , 还是放手一搏 , 是稳扎稳打 , 还是反客为主 , 全在选手们的一念之间 。
可以说 , 「脑力天梯榜」以及对元认知概念的引入 , 让选手之间的每一次竞争都充满了紧张和刺激 , 全程「无尿点」 。
科学的多维面孔
科学性 , 是《最强大脑》节目逻辑自洽不可动摇的基础 。 如果说节目的可变项是不断升级的挑战和出自民间的「大神」选手 , 那么其不变项无疑是对科学性矢志不渝的追求与捍卫 。
如何在表现科学性上做文章 , 是每季《最强大脑》必须面对的母题 。 而在第八季《最强大脑》中 , 我们看到了对科学性的「三位一体」表达 。
各种极富挑战性的项目 , 是激发科学兴趣的载体 。

大脑|一部「最强大脑」的八季简史,是如何练就的?
文章图片

历届《最强大脑》令观众印象深刻的 , 无疑是各种「脑洞大开」「眼花缭乱」的挑战项目 。 而在本季里 , 节目组致力于再次让挑战项目成为节目「极致化」的精彩演绎 。
同样属于拼图类型 , 但「玲珑拼图」比「数字华容道」暗藏了更多玄机 。 选手唯一能够参考的只有每一块拼图的边缘部分 。
而「时光刺客」项目要求选手从现场100块时间碎块中找出三块 , 经过翻转、重叠、旋转找出可形成目标时间的迷盘 , 顿时让现场选手与观众直冒星星眼 。
88位能力超群、性格各异选手 , 是展现科学魅力的窗口 。

大脑|一部「最强大脑」的八季简史,是如何练就的?
文章图片

两期节目完结 , 已经有多位选手拥有了鲜明的人设 。
蔡洋洋与关睿怡包揽初始排名前两位 , 两位女生为本季能否诞生「女脑王」注入了极大的悬念 。 成功顶住压力 , 在「玲珑拼图」中完成200秒挑战设定的潘必睿 , 让观众看到了他身上无畏的勇气 。 而不幸按错作答机器的陈诺 , 则让观众扼腕叹息 。

大脑|一部「最强大脑」的八季简史,是如何练就的?
文章图片

让观众仰望的「神仙打架」 , 依然是《最强大脑》舞台上最为靓丽的风景线 。
而位于台上的嘉宾们 , 则是融汇科学和娱乐的声道 。
科学界「实力派」薛兆丰、攸佳宁再度坐镇 , 分别从经济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每一次挑战、每一个选手进行「洞若观火」式的分析与点评 。
新晋脑力见证官李诞和王耀庆同样带来了有趣的解读 , 为紧张的赛程中增添了一丝有趣的气息 。

大脑|一部「最强大脑」的八季简史,是如何练就的?
文章图片

李诞犹如一个行走的弹幕机 , 自嘲自己是「最残大脑」 , 直呼「导演组太坏了 , 把我请来就是来衬托大家的」 。 首期节目播出后 , #李诞reaction像极了我本人#迅速成为新浪微博热议话题 , 收获了1.7亿阅读和3.7万讨论 。
节目组则表示 , 王耀庆与李诞的角色 , 更像是观众的代言人 。 他们都带着一颗平常心与好奇心 , 以脑力竞技爱好者的身份参与到节目之中 。 一两句不经意间的调侃与点睛之句 , 正是让科学与娱乐实现有效融合的催化剂 , 同时又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
「最强大脑的方法论」
八年的时光 , 不仅是《最强大脑》 , 包括《最强大脑》所处的综艺市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与《最强大脑》同时代的IP , 有许多已经进入了历史的故纸堆 , 观众的记忆永远滞留于曾经的某个时刻 。 有些则面临着节目口碑不可逆的下滑 , 失去了往日的光环 。

大脑|一部「最强大脑」的八季简史,是如何练就的?
文章图片

而当我们回顾八季以来的《最强大脑》简史 , 我们会惊叹于每季之间的差异而感到惊喜 。在这差异的背后 , 无疑是节目组持之以恒自我突破、自我颠覆的决心 , 促使着这个综N代IP始终能够迸发出年轻的活力 。
很难说一个综艺IP能够永葆青春 , 但至少在《最强大脑》八年的光阴里 , 有许多经验值得被业内认知与借鉴 。
一方面 , 节目IP保持长青 , 有赖于节目组对IP的竞争力有着清晰的元认知 , 在此基础上对节目的逻辑与内容进行变革 。
在《最强大脑》中 ,不变的是脑力竞技的主线 , 变化的是各种竞技的形式与内容 。 创新的同时保持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不流失和改变 , 才能保证节目的长效创作动力 。
在第七季节目中 , 脑王争夺演化为「脑王之王」的竞技比拼 。 而第八季《最强大脑》的「脑力天梯榜」赛制以及对元认知的强调 , 可以视为将寻找脑王的过程更加科学化、结构化 。
其次 , 节目内容背后的精神气质能否与时代精神之间产生化学反应 , 是节目能否得到观众认可的关键 。
不难发现 ,《最强大脑》的每一次创新不仅试图在科学普及与电视表达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 , 同时力图挖掘出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
譬如「脑力天梯榜」本身借鉴了游戏的形式 , 但在每一次选手分数变动的背后 , 是每一位挑战者拼尽全力的努力 , 这种不断挑战、超越自己的奋斗精神 , 不仅为年轻观众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指引 , 更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写照 。
最后 , 节目的长青 , 其决定性要素依然在于人 , 即IP的创作者 。
对综N代节目的来说 , 我们常言的节目显露的疲态 , 不仅来源于观众的观感 , 更是来自于内容创作者自身在创新面前的踟蹰不前 。 甚至很多制作人员会对节目IP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 。 然而 , 新一季的《最强大脑》很好地坚守了对节目IP的强大信心和创新 。
「其实并非节目已经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改变的创新 , 方向一定会有的 , 创作者可做的事情远远大于自己不能做的事情 , 一定有办法将节目做得更好」 。

大脑|一部「最强大脑」的八季简史,是如何练就的?
文章图片

追根溯源 , 其实所谓的「最强大脑方法论」从来不是什么既定的公式与套路 。 电视节目方法论的核心 , 终归指向自我革命、披荆斩棘式的创新 。
让观众高呼「爷青回」最好的办法 , 是让自己首先变得年轻 。
这或许是第八季《最强大脑》屡次「收视第一」背后 , 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
作者:胡言
重 点 推 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