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缅怀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2年前的今天
2019年1月16日
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
与世长辞
他是没留过洋的核物理学家
他是中国“氢弹之父”
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他是于敏院士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我们深切缅怀他
物理天才 , 走上科学研究路
1926年8月16日 , 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现为天津市宁河区) 。
1941年 , 成绩优异的他转学至著名的耀华中学 。 正是在这里 , 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纾困兴国之路 。
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 , 就以各科第一闻名全校 , 后以学校历年之冠的成绩从天津耀华中学毕业 , 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 。
1937年在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与小学同学(右1于敏)
1945年 , 转入北大物理系后 , 他的学号1234013总在各科成绩榜单中位列第一 , 成为众所周知的明星学号 , 许多人的脑海里 , 依然留存着关于这个学号和这位“学神”的传奇记忆 , 当其他同学大都只能拿60分的时候 , 于敏可以轻松拿到满分 。
也是在这里 , 他认识了20年后 , 一起为中国氢弹研制立下汗马功劳的邓稼先 。
1951年 , 于敏在新中国组建的近代物理所里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 这位“北大历史上少见的好学生” , 被慧眼识珠的彭桓武和钱三强看中 , 调入1950年才刚刚成立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 从事当时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的原子核理论研究 。
他的才华很快显露出来 , 到1960年时 , 于敏已与合作者一起发表了关于费米系统和原子核相干效应等一系列居于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 , 与后来国际上颇具盛名的相互作用波色子模型十分相似 。
就在于敏带着他的原子核理论研究小组 , 眼看要在基本粒子研究中做出重大成果的关键时刻 , 一次谈话让他的人生从此转向 。
隐姓埋名28年
填补中国原子核理论空白
1961年的一天 , 钱三强找到于敏 , 告诉他 , 组织上希望他“转行”到“轻核理论组” , 参加氢弹理论的预研工作 。 同时 , 也告诉他 , 搞氢弹是很难的事情 , 它牵扯科学、技术、工程各个方面多个学科 , 并且不太符合他的兴趣 , 问他愿不愿意?
面对这次任命 , 于敏没有做太多思想斗争 。 在抗战沦陷区度过童年的经历使他立志让中国不再受人欺负 。 从事科研期间 , 美国绝不允许中国搞氢弹的霸权行为 , 让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 , 我一定要全力以赴 。 ”
文章图片
图5/3
20世纪90年代初 , 于敏与夫人孙玉芹
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于敏的人生轨迹 , 自此之后的28年 , 他的名字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 成就著述不能发表 , 甚至他的工作性质和行踪 , 连亲人都知之甚少 。 直到1988年他的身份才得以解密 , 他的妻子孙玉芹感叹“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
许诺践诺 , 设计出于敏构型
许诺易 , 践诺难 。 相比于原子弹研究 , 于敏等人进行的氢弹研究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 这个没有留学背景的年轻人 , 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 , 一点点探索着氢弹理论 。 他和黄祖洽、何祚庥一起 , 领导轻核理论组 , 在4年的氢弹预研中做了大量工作 , 探讨了氢弹中的多种物理过程和可能结构 。
1964年 , 罗布泊上空升腾起了一朵蘑菇云 , 原子弹试爆成功 。 在完成原子弹试爆后 , 毛主席指示说:“原子弹要有 , 氢弹也要快 。 ”
1965年9月 , 于敏调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与我国核武器研究主战场汇合 。 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等部主任 , 带领各科研队伍睡铁床 , 铺稻草 , 群策群力 , 开始了一场“百日会战” 。
1965年年底 , 邓稼先和于敏共同拿出一个后来轰动世界的“邓-于理论方案” 。
于敏和邓稼先
这个关键突破以后 , 整个氢弹的研制一下子驶入了快车道 。 1967年6月17日 , 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试爆成功 。
从原子弹到氢弹 , 美国用了7年4个月 , 苏联用了4年 , 英国用4年7个月 , 法国用了8年 , 而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 。 氢弹试验的成功 , 使中国先于法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文章图片
图9/3
之后 , 于敏又和他的老搭档邓稼先投入了我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 , 并一同写下了《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
此后 , 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基本按照于敏和邓稼先的建议方向进行 ,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 , 更让中国赶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 , 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
淡泊名利 , 坚守一世宁静
数十年秘密奉献的隐士生涯 , 让于敏面对外人时 , 养成了谨慎少言的习惯 , 他不喜欢接受采访 , 直到今天 , 他的事迹也鲜见于报端 , 公开露面也只有两次 , 一次是1999年9月18日 , 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 , 他作为代表发言;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 , 国家科技奖颁奖 , 他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
1999年9月18日 , 在人民大会堂作代表发言
2015年1月9日 , 89岁的于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于敏爱读岳飞的《满江红》 , 他视功名尘与土 。 于敏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 , 他用行动诠释“鞠躬尽瘁” 。
回忆起自己的人生 , 于敏曾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 , 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 。 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 ,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 一个人的名字 , 早晚是要没有的 。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 , 便足以自慰了 。 ”
文章图片
图12/3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
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 , 寝不安席
当年吴钩 , 申城淬火
十月出塞 , 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 , 许下了一生
一声巨响 , 惊诧了世界
【新浪科技综合|缅怀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一个名字 , 荡涤了人心
来源|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编辑 | 王璐瑶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