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量子通信走向民用:国内首款量子安全通话SIM卡面市

“5G+量子”正助力量子科技迈向民用 。
新年伊始 , 国内首款量子安全通话SIM卡——“量子密话”在安徽试点应用 , 这让量子通信走进千家万户的理想变为了现实 。
目前 , 中国电信推出的这款带有量子安全通话功能的国产手机 , 正面向安徽省内招募“量子密话”体验客户 。
第一财经采访人员从中国电信了解到 , 用户如需办理量子安全通话产品 , 可携带身份证前往当地营业厅 , 更换定制的量子安全通话SIM卡 , 下载天翼量子安全通话APP , 全程只换卡不换号 , 也不需更换手机 。 在每次通话时 , 用户可自由选择普通通话或是量子安全通话 。
所谓“量子密话” , 即是基于量子密钥离线存储的原理 , 在量子通信手机中预先将量子密钥置入SIM卡中 , 利用量子随机数及量子密钥分发机制生成认证密钥及通话密钥 , 以实现“端到端”更安全的通信加密或鉴权认证 。
“量子通信的本质就是量子密钥的传输 , 是被严格证明的‘无条件安全通信方式’ 。 ” 量子物理学家 ,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曾表示 。
值得注意的是 , “量子密话”传输的是“用后废弃”的量子密钥 , 而非信息载体本身 。 用户每次发起“量子密话”时 , 通话会随机抽取芯片内的一个量子密钥与后台建立连接、校验身份信息 , 认证通过后 , 再另外实时生成一个新密钥作为会话密钥 。 由于认证密钥与会话密钥相分离 , 通话的语音信息即使被其他人捕捉 , 也无法获得真实内容 , 安全性高 。
事实上 , 从理论突破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 , 量子通信仍需突破规模化生产的难题 。
据悉 , 此次推出的“量子密话”是基于国产密码芯片和国密算法 , 以实现量子密钥的存储以及安全通话加解密服务 , 能够满足手机的量产需求 。 近日 , 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002049.SZ)已开始批量供货“量子密话”产品需要使用的定制SIM卡 。
一名从事量子通信技术研发的科研人员告诉第一财经 , 目前 , 量子保密通信主要为政务、金融、国防等机构服务 。 推动量子通信走向民用 , 除了要在研发端、供给端发力 , 仍需考虑到普通消费者对于量子安全通话功能的需求并不迫切 , 接受度也有待提高的现实 。
第一财经采访人员发现 , “量子密话”在实际终端上并未采用量子技术 , 仅需利用安全存储空间来存储的量子密钥数据 。 同时 , 在没有信号的情况下 , 拥有定制的“量子SIM卡”的手机仍无法进行通话 , 并不具备量子通信“实时性”的特征 。
国际电信联盟FG-QIT4N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工作组主席马彰超曾表示 , 现阶段所研制的“量子手机”属于QKD(量子密钥分发)移动化应用的一种过渡方案 。 在技术原理上 , 更多的是在密码学领域取得了安全性的优势 , 而通过无线链路来真正实现“实时移动化QKD” , 仍待进一步的科技突破 。
目前 , 量子通信技术的产业化和量子器件的小型化、芯片化正成为各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发力点 。
【第一财经|量子通信走向民用:国内首款量子安全通话SIM卡面市】2020年5月 , 三星推出世界首款量子智能手机——Galaxy AQuanyum5G量子通信手机 , 该手机上集成了韩国电信运营商SKT与瑞士量子通信设备商ID Quantique联合研制的量子随机数发生器(QRNG)芯片 。
据悉 , 此次国内推出的首款支持“量子SIM卡”安全通话的手机 , 是由中国电信控股的专业公司——中电信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所研制 。
天眼查显示 , 中电信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于2020年11月成立 , 聚焦量子通信网络建设和运营服务 。 其中 , 量子通信技术的龙头企业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盾量子” , 688027.SH)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 持有该公司36%的股份 。 早在2017年 , 国盾量子已经与中兴通讯合作推出过全球首款商用“量子加密手机” 。
2020年年底 ,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桂清曾表示 , 在未来五年里 , 中国电信将聚焦“量子铸盾行动” , 为10个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量子安全云 , 为100个城市提供量子安全组网方案 , 为10000个政企客户提供量子安全加密解决方案 , 为1000万移动终端用户提供量子安全通话服务 。 此次推出的“量子SIM卡”正是其计划落地的关键一步 。
伴随国内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不断织密 , 并下沉到普通消费者 , 量子通信在基础科研上也不断取得突破 。
1月7日凌晨 , 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彭承志等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跨越4600公里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的论文 , 证明了广域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条件已初步成熟 。 根据《自然》杂志审稿人介绍 , 这是地球上最大、最先进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 , 是量子通信“巨大的工程性成就” 。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 ,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 , 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 。 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 , 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 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
文章作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