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图1/5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李厚辰
来源:看理想(ID:ikanlixiang)
互联网企业对内用高工资、期权、996拷问着员工;对外 , 用红包、便利性拷问全社会 。
最后他们想证明一个问题 , 别搞什么阳春白雪的权利和尊严 , 就像拼多多的回应 , ‘这不是资本的问题 , 这是社会的问题’ 。
996已经闹了4年有余 。
该术语首先出自“58同城”于2016年9月流出的其内部加班通告 。 当然在那之前 , 互联网企业的加班已经是成文或不成文的一种文化 。
其后 , 随着996的概念被不同的企业提及和批判 , 它像一种传染病一样从互联网企业弥漫到其他领域 , 成为我们久久抵制而愈发严重的问题 。
刚摆脱所谓最难的2020不到几日 , 便传出年仅23岁的拼多多员工在下班路上腹痛倒地 , 不治身亡的新闻 , 其后的风波不必再复述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一个自媒体人可以做什么?可以把拼多多痛斥一番 , 或者把这个情况下依然认为996有其存在基础的人痛斥一番 。 反正找个值得恨的人或公司或群体来痛骂一阵 , 就像过去4年我们做的那样 。
这说明绝大多数人已然彻底悲观 , 认为除了言辞的惩罚和审判以换取一些公正的感觉 , 我们可能都什么都不剩了 。
不过 , 我还想再努努力 。
01.
道理和事实穷尽的无望感
关于996 , 我们已经产生了一些基本的信念 , 正是基于这些信念我们认为其不可改变 , 甚至会愈演愈烈 。
首先 , 确实有不少人支持 , 或变相支持这样的工作制度 , 这是由以下的几个理由构成的 。
高强度的工作确实会带来健康风险 , 但猝死的案例只是极其罕见的个例 , 绝大多数人会遭遇亚健康等状况 。 剔除那些罕见的个例 , 绝大多数人面临的是一个高强度竞争社会无法避免的代价 , 这并不特别 。
互联网的工作确实高薪 , 因此即便996 , 如果计算时薪 , 依然极有可能高于一般工作 , 因此只要接受 , 你就可以将加班时长考虑在内 , 你可以认为高月薪已经预支了一部分的加班工资 。 所以整体上 , 互联网的工作符合多劳多得的原则 。
不管如何反对996 , 如何设想公平的原则 , 在一个一切向钱的社会 , 高薪似乎是一个在一定时间内高于“健康”、“公平”的硬条件 , 这也符合功利主义的原则 。
也就是说 , 如果大多数人面临一个年薪百万 , 但极端劳累的工作 , 恐怕很多人都能接受 。
因此如果我们的发问在于 , 为何有人发明年薪百万 , 且极端劳累的工作 , 为何不是年薪百万 , 且劳累度适中的工作 , 这就进入第二个问题 。
在第二个问题中 , 我们认为有一个应然世界 , 即工资报酬是企业间竞争的结果 , 而工作强度 , 尤其工作强度的上限是一个法律问题 , 应该由《劳动法》给予约束 , 而现在企业可以无度压榨员工恰恰是法律缺位的表现 。
当然 , 在深圳探索“特殊工时管理制度”的新闻确实为这个问题蒙上一层暧昧的色彩 , 进一步削减着我们对法律体系支持用工者权益的信任 。
再加上工会的缺位 , 让个体通过法律手段对抗996制度 , 总被理解为一种个体对抗体制 , 从而显得既悲壮又无可能 。
另一方面 , 996也不是互联网大厂的“特权” 。
不管是建筑、广告等乙方行业 , 项目周期中 , 似乎有一种行业性质自带的长时间工作基因 。 而其他制造业 , 医生教师等 , 虽然在他们的领域没有术语“996” , 但无偿加班 , 甚至非高薪的无偿加班都非常普遍 。
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如此普遍的问题 , 我们心里也总会认为 , 问题似乎来源于一些比劳动法和互联网行业更高的问题 , 例如竞争的根本性 , 例如经济的下行 , 例如房价的高企 。
千头万绪 , 似乎只有求诸于“内卷”一词方可解决 。 所以 , “过劳”就成了只能抱怨攻击 , 而无望解决的问题了 。
02.
996 , 非对称制度
换个角度吧 , 不如从冰激凌开始 。
便利店销售的绝大多数冰激凌 , 背后都有“清真”的标识 , 指这款产品穆斯林也可放心食用 , 因为里面没有猪油 。
这是一个典型的非对称的例子 , 清真饮食习惯的人在总人口中是少数 , 但是他们的偏好却影响了几乎所有冰激凌 。
原因是他们在乎 。 冰激凌里放什么东西对百无禁忌的我们是无所谓的 , 而他们有所谓 , 因而少数有所谓的人 , 可以决定大多数人的生活形式 。 这就是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他的名著《反脆弱》中呈现的一个重要观点 。
文章图片
图2/5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996也产生于非对称 。
如果我们要在一个小的组织内抵制996 , 几乎需要所有人一致的意见 , 而要在一个地方推行996 , 只需要少数支持者就可以了 。
为什么呢?我们这里要明白的是 , 996工时制度不是一个单一体系 , 它脱胎于另一个制度 , 而另一个制度 , 才是这套非对称性的罪魁祸首 。
那就是落实到个人的KPI绩效考核 。
在互联网公司的读者们应该了解 , 只要有基于个人的KPI绩效考核 , 即使企业绝口不提996 , 长时间加班都是必然 。 996不过是将“搭便车者”彻底赶尽杀绝的手段罢了 。
而KPI绩效考核的初衷听上去很公平 , 即“能者多劳 , 多劳多得” 。 对于基本薪资水平已然较高的行业 , 即便野心不大的人 , 也很难提出这种制度有什么问题——你们去争那些钱 , 我老老实实拿我的薪资就行 。 毕竟你们付出更多 , 得到更多 。
单人和部门KPI就是这个非对称制度 , 大多数人不反对 , 少数人很在意 。 不过就是从这里开始 , 整个企业不得不向这个企业中最努力的人趋同 。
这里的原因比较庞杂 , 但还是很容易为我们所理解 , 就是一种“多劳多得 , 一般劳动一般获得”的均衡状态 , 如何变成“多劳多得 , 一般劳动可耻”的状态?
因为企业的KPI并非评价员工为“进取型”、“稳健型”、“踏实型” , 而是从A+到D-的明确价值评判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评价为D-的人当然会被当作公司表现不佳或部门表现不佳的替罪羊 。
也就是“一般劳动”成为阻碍他人“多劳多得”的祸端 , 而“多劳多得者” , 成为福泽“一般劳动者”的英雄 。
这样的文化在企业中可以有无数种“企业文化”的面孔 , 让“多劳多得”不成为一个个体的自由选择 , 而成为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判断的 , 被少数“最多劳者”塑造的文化 。 而“最多劳者”不仅“多得” , 还包括更多的荣誉、权力、晋升、尊严 。
因此 , 越是执行高绩效工资 , 且绩效考核落实到个人的公司 , 越来越长的劳动时间 , 所有人效法“最多劳者”就成为一种必然 。
文章图片
图3/5
【|拼多多事件:除了抱怨996,你真的在乎吗?】那么在这个情况下 , 为何还要颁布996呢?那是因为“搭便车效应” 。
即这个效法“过劳者”的文化和高考一样 , 总是一个少数人上行的独木桥 , 毕竟企业的高级职称是有限的 , 那种少数的“自愿多劳者”也不是时时刻刻都鸡血满满 。
尤其在一个分工极其细碎的组织 , 人们总是忍不住想 , 我稍微松懈一点 , 整个组织也不会因为我垮掉 , 当然这也是事实 , 这样的人就可以“搭便车”了 。
而搭便车会带来一种极强的不公平感 , 即有人可以坐享其他人的劳动成果 , 因而具有传染性 , 一旦有人明显开始搭便车 , 就会引得其他人效仿 。
这是另一种不对称 , 而996制度 , 就是为了遏制“搭便车”者的方法 。
所以我们发现 , 企业内部的文化和风气 , 是由少数人塑造的 , 少数“多劳者”会逼得所有人提高工作时间 , 而少数“搭便车”的人 , 也会有机会让所有人懒懒散散 。
前者逼得大家过劳工作 , 而后者逼得企业祭出“996工作制” , 来保住前者的成果 。
03.
你没那么在意996
所以 , 之前的一个论断是错误的 , 即维持“996只需要少数人 , 而停止996需要所有人的共识 。 ”
其实停止996 , 同样只需要极少数真正在意的人 。 我们总觉得我们是在意996的 , 因为我们私人时间被侵占 , 身体也在慢慢消耗 , 留给家庭和孩子的时间减少 , 苦不堪言 , 怎么会不在意?
不过想想在和上司讨论升职加薪时付出的心思 , 争论 , 甚至以离职要挟 , 那才是真正的在意 。
而你可以想想你所在公司对前景最在乎 , 最“多劳多得”的人 , 他们为自己的生涯 , 和公司又有什么样的谈判和拉扯 , 这个才是真正的在意 。
恰恰是这样的在意 , 即便是很少数人 , 也能够塑造企业制度和文化 。
企业当然明白该如何平息员工对996的在意 , 有时候只需要一些小恩小惠 , 例如加班报销晚餐和打车费用 。
很多人会因此说服自己接受 , 毕竟晚高峰挤地铁回家也很难受 , 毕竟现在物价上涨 , 自己吃一顿晚餐也要不少钱 。 四舍五入这就像变相发了加班费 , 996也就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
在意的东西 , 你会非常勉力地争取 , 如果争取不到 , 你就会报复或激烈地反对 。
就像很多时候公司如果不给加薪 , 你就会愤然离职 。 而996 , 不过像你点了一盘难吃的饭菜 , 你很不高兴 , 骂骂咧咧 , 但你依然会选择吃完它 。
文章图片
图4/5
说到底 , 996是个均匀分配的负担 , 在公正算计上 , 这起码在一个企业内部是公平的 。
如果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996 , 公平的负担就更少了 。 你开始相信这是竞争中的不得以 , 企业为了生存 , 或是适应行业的要求 , 那听上去更像某种坏运气 , 而坏运气降临 , 我们都不会特别在意 。
看上去 , 996是不可避免了 , 在不对称下 , 我们似乎必然面临要么走入大锅饭效率低下 , 要么走入996过劳工作的环境 。
但真的是么?
在一种情况下是的 , 如果我们假设人工作与否 , 全靠收入刺激 , 自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 有无望之人必然放弃努力 。
只要人必然地“算计” , 我们将在一切领域和行业遭遇要么“大锅饭” , 要么996的困境 。
04.
算计 , 一场人性较量
所以人是必然算计的吗?这是互联网经济拷问全社会的一个问题 。 互联网企业对内用高工资、期权、996拷问着员工;对外 , 用红包、便利性拷问全社会 。
最后他们想证明一个问题 , 别搞什么阳春白雪的权利和尊严 , 就像拼多多的回应 , “这不是资本的问题 , 这是社会的问题” 。
因此 , 这是社会的问题吗?某种程度上是 。
在拼多多不幸殒命的这位员工 , 其就职的部门 , 正是下一场巨大的社会实验——“社区团购” 。
很快 , 便利的送菜上门 , 巨大的折扣和红包 , 花样百出的减价方式 , 就会席卷全国 。 互联网企业都认为他们将彻底改变所有人买菜的习惯 。
菜市场、中间商、小业主也都被摧枯拉朽地消灭 , 而众巨头们 , 在价格战、补贴战后 , 会留下两三家 , 垄断人们最后分散的购物习惯 。
其代价是你平时认识的那个小店主 , 那个菜贩的失业 , 以及上游无数中间商的失业和生活的毁灭 。 我们会为了算计 , 而摧毁他们的生活吗?
我想答案会有点悲观 , 因为我们一输再输 , 面对瑞幸咖啡的超低折扣 , 面对网购外卖的便利 , 面对共享单车的便利 , 我们从来都输 。 现在连抖音在网上的广告 , 也对抖音的内容绝口不提 , 而说“刷抖音能赚钱” 。
互联网企业一直在向我们发问:是不是为了便宜和便利 , 你们什么代价都不管?
而我们的回答确实一直是:是啊 , 再便宜一点!再方便一点!为了便宜方便和快感 , 我们什么都不在乎!
这位殒命的女孩 , 工作量有多么巨大 , 就代表拼多多对这个业务的期待有多大;拼多多对这个业务的期待有多大 , 就代表拼多多对我们算计的预期有多大 , 对我们对更便宜和更便利的生活的欲望之不可抵挡有多大 。
在这里 , 我还不想说这是类似“没有买卖 , 没有伤害”的逻辑 , 也不会简单地说互联网企业的过劳猝死者是我们杀死的 , 这太夸张了 , 也不是事实 。
但意识到我们行为的外部性却非常重要 。
假设我在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 , 我不能将我的“个人努力”看作一个纯粹是我与企业“多劳多得”的承诺 , 所以我每天拼命工作12个小时 , 伤害的仅仅是我的身体 , 和别人无关 。
因为我的个人努力 , 因为之前所谈到的外部性 , 将会成为对他人努力的压迫 , 虽然我的身体可能耗个两三年没有问题 , 但是我的这种行为 , 将会对同组一个也许身体孱弱的同事带来巨大的压力和伤害 。
读到这里 , 不少人一定觉得我的要求太苛刻 , 过于理想化吧?一个人自己的努力还要为他人负责?
不妨仔细想想 , 为什么很多企业不喜欢从阿里和华为跳槽来的员工 , 不喜欢他们带来一种自顾自的疯狂“奋斗”?这样的外部性是存在的 。
在这里 , 我们自身的虚伪就显现出来了 。 如果发生在他人身上 , 问题就非常显著 , 同样的问题在我们自己身上 , 立马就合理起来 。
那么 , 如果这种外部性是真的 , 我们与互联网企业的每一笔订单 , 也不单单是一次商业的交付 , 也是对互联网企业“算计逻辑”的一次承认 。
我们多么疯狂地拥抱他们的算计商品 , 就如同一位从阿里跳槽去一家正常企业 , 并玩命加班的人一样 , 输出着算计 。
互联网同样被少数人塑造 。
打开淘宝看看 , 最显著的地方写着“红包卡券”、“成就奖励”、“淘金币”、“省钱消消消” , 你对这些东西有多陌生 , 使用这些人的就有多少 , 那一部分价格最敏感 , 最需要以各种方式获得折扣的人 , 他们塑造着淘宝 。
原因很简单 , 没有这个 , 他们就不会使用淘宝 , 而你不在意 , 就像996一样 , 有没有这个功能 , 你都会继续用淘宝的 。
我们的网络购物软件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变得越来越复杂的 。 这对我们也是一种训练 。
少数人的习惯最终用于塑造我们 , 就是通过拼多多帮忙砍价的方法 , 一种条件反射的训练 。 我们得以熟练一种新的算计 , 以便可以接受更加复杂的游戏 。
这就是社会算计与企业内部算计的同构 。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社会 , 极端的便宜、高效、不断完成着发展的奇迹 , 但每个企业内部又是从容而闲适的 。
你可能认为我又在讲一些大而无当的理想主义内容 , 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 但实际情况和你想的不一样 。
苹果在去年更新了iOS14系统 , 这个系统会逐渐关闭IDFA(Apple’s identifier for advertisers) , 这是苹果帮助广告商实现精准投放的大数据系统 。 除此之外 , 还会监控和显示什么APP在调用用户的剪切版数据 , 以及如果有软件在调用麦克风和摄像头 , 屏幕上会有图标提示 。
想一想 , 即便在国外 , 这么深度的个人隐私敏感也并非大众的刚需 。 那么苹果为何要做这种反效率的系统更新呢?
逻辑和极端折扣一样 , 这是满足少部分隐私极端敏感者的要求 。
因为手机毕竟是消费者埋单的工具 , 极端敏感隐私的人只要到达一个不大的份额 , 苹果就必须为他们更改隐私设置 。 其他用户呢?他们不在意 , 手机是什么隐私状况他们都会买的 。
因此请记住 , 很多东西都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 , 要达到一个多么大的份额才会发生改变 。 社会被少数人的偏好塑造 , 你的公司也一样 。
05.
在意需要代价
我们对法律的想法也要改变 。 我们总认为996的遏制需要《劳动法》 , 但其实《劳动法》对于遏制996的一切条件都几乎已经准备好了 。
除了法律不是一个全自动机器人 , 我们在用互联网企业的方式想象司法系统 , 只要听到网民的呼吁 , 它就会自动过来 , 约谈企业 , 命令他们停止996 。
可惜司法系统不是一个积极的互联网服务业 , 它非常被动 , 只响应真正在意的人 。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 , 劳动法的司法一般不会主动介入管理 , 不管社会上已经闹得多厉害 。
但基于企业加班制度的劳动仲裁 , 在员工熟悉这套流程 , 采集充分证据的情况下 , 赢得仲裁并不是不可能 , 甚至还比较简单 。 因为至少在深圳外 , 现行的996制度 , 连同那种变相逼迫员工“自愿加班”的 , 都可以通过仲裁获得加班工资 。
不过代价也是有的 , 和企业进行劳动仲裁需要准备不少的材料 , 这需要长时间潜心的准备 , 但这大概不会比996更辛苦 。 另外和企业进行劳动仲裁 , 基本意味着离开这个企业 , 而HR也会向你威胁 , 甚至导致你被行业封杀 。
这倒不是全无依据 , 去年末杭州数家企业确实在高新区成立“HR智库联盟” , 虽然没有细节消息 , 不过互相有竞争的企业建立HR联盟 , 还是让人生疑 。
竞争性互联网企业HR为了限制员工的联盟在美国(苹果 , Google , Intel , Adobe等)和韩国(三星和LG)都存在 。 不过因为少数人发起的集体诉讼 , 这样的联盟也都赔偿巨额资金因而瓦解 。 在今年“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的背景下 , 这样的诉讼未必在中国就不会发生 。
当然 , 如果你“智慧地”洞悉我们的国情 , 因而作出终极的宣判 , 认为这一切在我们这里都不会有用 , 那么至少你就不会是那个塑造环境的少数人了 。
如果所有人都这样想 , 那996就会永世长存了吧 。
尾声.
在意的和不在意的
文章图片
图5/5
MeToo运动在中国大陆于2018年初才开始 , 较996事件晚了近两年 , 在教育学术圈、公益圈、媒体圈、文学圈、体育圈都引发了很大的反响 。
与加班争议相比 , 前者面临更不确定和缺乏追责机制的司法环境 , 更严苛的个人境遇 , 面临的很多时候是更可怕的对手 。
不过这两场“运动”明显让我们看出在意与不在意的区别 。 MeToo直到今天 , 对于很多领域的男性 , 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震慑 , 悄悄塑造着新的男女沟通的文化和纪律 。
那些站出来女性们取得全体女性的共识了吗?没有 。 而这也恰恰证明 , 文化与制度是少数人塑造的 。
这不是英雄史观 , 我们也不必把任何人英雄化 , 大家不过是在法律框架下 , 追求正当的权利 。
所以 , 四年来996毫无改观 , 看来比起尊严和权利 , 大家还是更习惯算计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Foxconn|富士康印度工厂因食物中毒事件暂停运营
- 通信运营商|T-Mobile证实:最新数据泄露事件源自SIM卡交换攻击
- Foxconn|鸿海正式就印度清奈厂员工食物中毒事件致歉
- Foxconn|食物中毒事件后 富士康宣布重组印度工厂管理层
- 多多|小米 12 系列开售,拼多多百亿补贴领券最高直降 300 元
- 双手柄|拼手速时间到 国行PS5将在明年1月1日新一轮补货
- Foxconn|富士康印度工厂因中毒事件再关三天 已试产iPhone 13
- 技术|首个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将在成都发起成立 亮点多多
- 包装盒|雷军晒图!为了防止小米12 Pro泄密,员工真拼:给手机包装盒上了8把锁
- 学术|知网事件的本质问题与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