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是如何区分自我和他人的意识的?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图源网络
以下为朗读小姐姐全文音频
作者 | Sam Ereira
翻译| 徐田燃
审校 | 酷炫脑主创小注
朗读 | 鸽仔
美工 | 雪今金
编辑 | 小注
人类模仿他人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 , 因为假如这个过程出了错 , 会引发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
我们时常观察周围的人的状态 。 在幼儿时期 , 我们就开始观察父母和老师 , 学习如何说话、走路、阅读 , 甚至是使用智能手机 。 人类似乎能从模仿中学到一切特别复杂的行动 。
但是影响我们的不仅仅是周围人的行动 , 我们还会更加深刻地被思维影响 。 我们模仿这些人的思维方式 , 随着年龄增长 , 还会学习如何像身边的人一样思考 , 大脑也确实尤为擅长这件事——我们的大脑会复制他人大脑内的计算方式 。 但是 , 大脑是如何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意识的呢?一篇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文章 , 让我们更接近这个问题的答案 。
人类模仿他人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 , 因为假如这个过程出了错 , 会引发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 也许你会无法和他人共情 , 又或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太容易被他人的想法所影响 , 以至于丢掉了自我 , 精神状态也会因此变得非常不稳定 。 这种能力是人脑发展出的最复杂的功能之一 , 实验心理学家常常用一种“虚假信念任务”来测试这种能力 。
本文图片
《本杰明·巴顿奇事》
在这项任务中 , “被试”会观察另一个“伙伴”的行为 。 “伙伴”先把一个物品藏到某一处位置 , 然后离开 , 之后研究者来把物品取出来再藏到另一处 , 当“伙伴”回来时 , 他们会误以为物品还在自己原来藏的地方 , 然而“被试”却目睹了物品移动的全过程 , 知道它的真是位置 。 在这个实验里“被试”不仅仅拥有自己的想法 , 即知道物品真正藏在何处 , 还可能意识到“伙伴”的想法 , 即误以为物品还藏在自己选择的地方 。 但是我们是如何得知参与者会思考伙伴是如何思考的呢?
错误的信念
在过去时间里 , 神经科学家探索出一种读心理论 , 叫做模拟理论 。 这个理论认为 , 当一个人在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时 , 那么他的大脑会试图复制当事人大脑的运作方式 。
神经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令人信服的证据 , 证明大脑会模拟社交伙伴的计算 。 研究证明 , 假如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接受奖励的过程 , 比如食物或者金钱 , 那么他的大脑活动将和接受奖励的那个人类似 。
但是复杂的问题在于 , 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可以复制另一个人的思考、加工方式 , 那它到底是如何区分这是属于谁的思维方式的呢?
本文图片
《真实的人性》
在我们的实验里 , 我们招募了40名参与者 , 并且要求他们进行一个“概率版”的虚假信念任务 。 与此同时 , 我们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 , 通过测量血液流量的变化从而了解大脑活动 。
【|大脑是如何区分自我和他人的意识的?】在这场任务中 , 双方(“被试”和“伙伴”)都不确定物体一定在一个盒子中或是一定不在一个盒子中 , 他们只是觉得物体“有可能”在或不在一个盒子里 , 这个不确定是否含要找的物体的盒子就成为了一个“薛定谔”的盒子 。 物体一直在被移动 , 所以两个参与实验的人的信念不断在变化 , 而“被试”在这个实验中不仅需要追踪物体的下落 , 还需要追踪“伙伴”信念的变化 。
这样的实验设计使我们能够利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参与者在完成任务时脑内的活动 。 结果表明 , 每当“被试”了解到更多有关物体的下落的信息时 , 他们会改变自己的信念 。 同样的 , 当他们的“伙伴”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时 , “被试”也会改变他们对“伙伴”思维的模拟 。
本文图片
《在只有我是17岁的世界》
这个数据模型主要计算“预测概率”和“预测误差” 。 比如 , 当一个参与者预测物体有90%的可能性是在一个盒子里的 , 但是却发现其实不在盒子里 , 那么他们会非常惊讶 , 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参与者经历了非常大的“预测误差” 。 然后这个数字会被用来提升下一次预测的准确率 。
许多研究者相信 , 预测误差是大脑中的基本计算单位 。 许多预测误差与一些特定的脑内活动相关 , 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被试”经历预测误差时和“被试”认为“伙伴”会经历预测误差时的大脑活动 。
我们的结果发现 , 面对两种不同的预测误差 , 大脑的反应不同 。 这说明了大脑活动不仅仅包含了外界发生了什么的信息 , 同时还有同伴是如何思考的信息 , 这样的结合才组成了主体的自我认知 。
大脑训练
然而我们还发现 , 通过训练他人 , 可以刻意使人们的大脑活动模式与周边的人更加相似或者是更加不同 。 我们操纵了“被试”和“伙伴”获得的信息 , 假如这些信息都是独立的 , 那么“被试”将会更好的区别自己的想法和模拟他人的想法 , 如果这些信息非常相似 , 那么“被试”的思维将更混乱 , 说明了大脑中有关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边界不是固定的 , 而是灵活的 。 大脑可以后天学习如何改变这种便捷 。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两个人在一起呆久了会觉得彼此像同一个人 , 共享意志 。 在社会层面上 , 这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和有相同遭遇的人共情 。
这样的结论可能非常有用 。 如果自我-他人的边界是可变化的 , 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利用这点治疗一些心理障碍 。
本文图片
参考文献(点击滑动查看)
1.Bauminger-Zviely N. (2013) False-BeliefTask. In: Volkmar F.R. (eds) Encyclopedia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Springer.
2.Burke, C. J., Tobler, P. N., Baddeley, M., Schultz, W. (2010). Neural mechanisms of observational learning. Proceedings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32), 14431-14436.
3.Ereira, S., Hauser, T. U., Moran, R.,Story, G. W., Dolan, R. J.,Kurth-Nelson, Z. (2020). Social trainingreconfigures prediction errors to shape Self-Other boundaries. Naturecommunications, 11(1), 1-14.
酷炫脑长期征集脑科学、心理学类文章 , 欢迎投稿
投稿请发邮箱:2829023503@qq.com
点这里 , 让朋友知道你热爱脑科学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年轻人|人生缺少的不是运气,而是少了这些高质量订阅号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Samsung|新渲染揭示Galaxy S22 Ultra几乎就是Galaxy Note复刻版
- ASUS|华硕预热ROG Flow Z13:称其是“全球最强悍的游戏平板”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数字货币|2021年加密货币市场盘点:比特币仍是霸主,NFT进入大众视野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
- 王者|布局手术机器人赛道,谁是王者? | A股2022投资策略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