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医学特色诊疗
诊断[br]土家医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积累了一些独特的诊疗方法 。主要通过看诊、问诊、听诊、脉诊、摸诊等五个方面来观察和了解疾病的变化,分析判断疾病的症结 。[br](一)看诊[br]看诊,就是通过医者目视,去观察病人的神色、舌苔和形体变化的一种诊疗方法 。[br]看神色 即看神态,分为有神和丧神,对神清色润,精神焕发者,称为有神,多属无病或病轻 。对神呆无华,精神萎靡,或狂言胡语者,称为丧神,主病重 。[br]看水色 面部红润光泽,称之为水色好,主无病或病轻 。反之,面部枯槁无华,为无水色,多属病色 。如面色黄或假自者属气血亏损,多见于黄肿病、小儿走胎;面白如纸,主气血精不足,多见于肺痨或其他痨病;面色赤红,属热,包括内热和外症;面青色者,主风,多见于各种风症、惊症、痛症或中毒 。[br]看眼 眼是人体的窗口,通过看眼睛,可以洞察体内疾病 。眼角色红,主火;色黄,主肝病;眼珠上有蓝斑,主螬虫病;起血丝,主火气上攻,为火眼;有波浪状白芒,多属肺火,见于咯痨;目肿,多为水肿病始期 。小儿眼睛斜视或上翻,多见于惊症、风症;睡时露珠,属走胎;眼珠滞呆不动,多为危候 。[br]看舌 舌诊是看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看舌质、舌苔为主 。舌质红,见于火气入内、火毒或三元内火之病 。舌质淡,多属气血精不足,舌质紫暗,为内有瘀血,舌两边有斑点,带深红色,为螬虫病 。[br]舌苔白,主风、寒、湿气,常见于着凉、风湿等病症 。苔黄,多见于火热滞肚,主隔食、走胎等疾病 。舌上有白沫,主内有寒气 。[br]看耳筋 主要是看小儿和妇女耳后的筋脉 。如妇女耳后筋脉呈红色,主火气重;青色,为风气重等 。[br]看鼻 流清涕为着风寒;流浓涕,为着风热或上元火症;鼻翼煽动、气促,为上元肺热,疫火交炽;鼻孔干燥,色黑如木炭,主病情危重 。[br]看嘴 嘴唇青紫,多见于内有瘀血、中毒、惊风 。嘴唇苍白,主气血亏损 。小儿满口白斑,如雪片,为鹅口疮 。喉咙肿胀,红或糜烂,为鹅子证 。牙根黄,不肿胀,红而糜烂,为痛风;牙根肿痛色红,为火牙;牙齿有洞而痛,为虫牙 。[br]看发 发黑而光泽,为气血精充足的表现 。发脱或发枯,属气血精亏;小儿头发稀疏焦黄,甚则寸发不生,为走胎 。[br]看皮肤 皮肤上出现红色斑点状丘块状疹子,多见于风疹 。斑疹突起,全身满布,细如麻粒或融合成块,伴发热咳嗽,目赤,眼泪汪汪,唇颊内有白点者,属肤子 。肌肤斑疹隐隐,舌底及肘窝,腘窝青筋暴露,面唇青白,为痧症 。[br]局部出现红肿热痛,为疔、疮、疱、癀、流痰的表现 。其中,高出于皮肤,红肿热痛,小者为疮,大者为疱;剧痛、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者为疔;发于胸背四肢肌肉深处,皮肤板硬,外观不变者为癀;发于躯干四肢,流窜他处,溃后脓液稀薄如痰,久治不愈者为流痰 。[br]看指壳 (男左女右)主要看指壳的颜色和中指的青筋 。[br]土家医认为拇指主一年之疾病,第一指节主春夏之疾,第二指节主秋冬之疾;食指主春天之疾;中指主夏天之疾;无名指主秋天之疾;小指主冬天之疾 。每一指的三个指节分别主一个月的病症 。[br]看颜色,一般青、白、黄主寒,黑主风,赤主火 。小儿指壳乌黑色,为走胎;色黄,为黄肿病;色红,主痨伤病;色白,为亏血,妇女指壳紫黑,为白带多 。[br]看中指青筋,中指青筋见于第一指节间,为病轻;见于第二指节间,为病重;见于第三指节间,为病危 。[br]看背腹 背上起红点,舌起乌筋,肚脐处汗毛竖起,肚子痛者,为羊毛症;胸背起红点伴口鼻出血,肚子痛,眼角布满血丝,为红痧症 。[br]看二便 尿浊,有白点者,为腰子病;尿频而清长,为气血亏损:尿红涩痛,为尿积病 。[br]大便腐臭而稀或夹有不消化之物,纳呆腹胀,打馊嗝,为隔食症;大便稀薄,食油腻加重,纳呆乏力,为中元亏虚之症;腹痛,上吐下泻或欲吐不吐,欲屙不屙,大便屙脓血,里急后重,为痢症 。[br]看妇女病 一是看色,体健无病妇女的面部颜色,称为喜色,凡喜色不好,为病色 。二是看眼,白睛色浊,为月经不调,停经或经流不止 。三是看手,指壳青紫,为白带多 。四是看体形,体瘦耳枯无华,为月家病;耳黄面瘦,尿黄,为子花痨(指未婚女子) 。五是看小便,尿红有浊物为摆红病;尿白有物为摆血病 。[br](二)问诊[br]问病是土家医诊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询问病人的年龄、婚姻、职业、家属、籍贯、既往得病情况及爱好习惯,主要病症发病的经过及治疗效果等外,还包括:[br]问饮食:可以了解病人胃肠情况 。一是口味 。口苦,多是体内风热症;口淡,多是胃肠虚弱症;口臭,多是飞蛾症及虫牙症;口酸,多是胃肠不合 。二是吃饭情况 。不想吃饭,便秘结者,多是胃肠滞留物不畅;吃饭不香,但不积食者,多为胃虚的表现;病中饮食渐佳者,多是病情趋向好转的表现;小儿偏食者,多是虫积在身 。三是饮水或呕吐情况 。口渴多饮者,多为热疾缠身;呕吐酸水,轻者为肚疾,重者多为妇女停经呕恶;呕吐清水,多为肚内积寒停饮 。[br]问便:大便秘结,数日不屙,伴有腹内胀痛、口渴、发热者,为热疾;病后,老年或产后妇女便秘,多属体质虚弱;大便有脓血,坠胀感,是为痢疾;稀薄便,伴肚子隐痛,多为虚寒之症;水样便,多为急性泻泄;便呈黑色者,是内有积血;便血鲜红者,多为肛门痔疮 。尿血鲜红,伴尿痛,多为热疾;遗尿多见于小儿,一是先天不足,二是脬泄或有不良习惯所致;尿失禁多为老年人的气虚所致;尿短少,伴赤黄者,多见于伤血或汗淋,吐泄耗血所致;多尿伴清淡者,多为小肚着凉,或体内虚寒;小便不利者,多为水蛊胀,黄肿病 。[br]问筋脉骨节:因筋脉遍布者,一旦身躯疼痛等疾症,多系溺脉的病变 。肢节痛伴有红肿灼热者,多由风湿伤肢节筋脉引起的热症 。全身肢节疼痛,呈游走性,是由风、寒、湿侵害筋脉引起的风气病 。寒气重者,名冷骨风;腰腿绵绵作痛,疲软无力,发惊,兼有尿清长,大便稀薄者,多为腰子筋脉亏虚;腰腿痛随天气变化或久坐后加重者,是由风湿侵蚀腰腿筋脉所致的腰腿痛 。[br]问七窍:眼、鼻、口、耳七窍,是人体的主要门窗,可反映疾病 。眼窍胀痛,羞明、泪流,夜间眼屎封眼,是由热气所致,土家医称红眼病;黄昏后视物不清,称鸡目眼 。鼻孔红烂,有脓涕伴鼻痒者,称为蚁虫症;鼻窍常出血,反复发作,称为疮症或痧鼻子 。耳窍有如蝉或流水声,或左或右,或时发时止者,称耳鸣症;耳内不慎灌水,引起耳窍受阻,常流脓汁,称为灌蚕耳;湿热充斥于耳,蒙蔽清窍,引起耳聋,口窍有疾,常出现疼痛,流涎水,口臭等症 。喉咙红肿,舌咽痛,口臭,是飞蛾症 。满口白斑如雪片,流涎水,称为鹅口疮 。牙为口窍之内门,牙疾多由积湿成热引起,牙龈腐烂、齿脱、口臭唇蚀,称之风火牙 。[br]问妇女病:一问经,主要问经期,经量,色质 。经期提前,色红量多,为养儿肠内热之症 。经期延迟,量少色淡,多为养儿肠气血亏损;色紫暗有块,小肚胀痛,属养儿肠内有乌血之症 。二问带,带稀而多,色白味腥,为养儿肠内有寒气之症;带下黄稠,味臭秽,外阴瘙痒,为养儿肠湿热所致 。三问胎产,妇女停经呕吐,是为喜病 。喜病引起腰酸坠胀感,要注意保胎,以免滑胎 。产后血量过多,汗多,多属气血双损 。[br](三)听诊[br]土家医的听诊在诊断中虽然不是主要的诊病方法,但也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参考 。如听咳声,常咳半声者为虚劳;咳声重者,多因着凉而致 。听肚子响声,肚子内鸣响如垮岩坎,是由着凉、饮食不洁、风气入肠所致,为泄泻或厨痢的表现 。外伤骨断时,药匠用一根特制的短竹筒,一般是一节墨竹,将两头的节子除掉,并磨光,将竹筒贴于病人伤处下端,用手敲击患处上端,听是否有骨断的“擦、擦”响声 。[br](四)脉诊[br]药匠们在诊断疾病时,把号脉(拿脉)视为重要诊病方法 。流传在土家民间的脉有30余种,常用的有:[br]骨脉 骨脉位于桡骨茎突处,相当于中医的寸口脉 。轻拿有脉者,为外热;重拿而脉有力者,为体内有热 。[br]命脉(也称劳脉)命脉位于手掌背部的食指与中指之间,相当于中医的外劳宫穴位处 。体健或病轻时,号不出命脉脉象;若能号出脉象,多主病重;命脉向腕部扩散,为病危或死亡之前兆 。[br]芳脉 位于中指与食指相连处 。体健时,一般号不出脉象,病重或病危时,方可得脉 。[br]天脉 位于耳垂下2寸处 。轻号得脉者,为外感疾病;中拿得脉,脉快而有力者为内热,快而滑动为头眩晕病;重拿得脉,脉无力而动,乃为心虚气喘 。[br]虎脉 位于虎口后1寸,紧靠合谷穴位处 。药匠称虎脉是生死之脉 。有脉者,即使重病可治;无脉者即使病情暂时较轻,也为不治之症 。[br]肘关脉 位于倒拐窝内侧,相当于中医的尺泽穴前处 。药匠称肘关脉为断生死脉 。重危疾病时,此脉号不得或脉细弱无力 。[br]踏地脉 位于踝关节解溪穴位下3寸,冲阳和陷谷穴位之间,拇趾与第二趾中间 。脉有力者,为能治之症;脉无力者,为病重;脉细微者,为不治之症 。[br]鞋带脉 位于踝关节解溪穴位处 。因此部位正在系鞋带处,故称之为鞋带脉 。小儿有病,多号此脉 。小儿外感风寒,发烧,脉洪大而快;小儿走胎、黄肿病,脉细弱 。[br]指缝脉 即在手指的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处 。五根手指中食指、中指主上元脑心肺之疾,拇指主中元肚肠肝之疾,无名指、小指主下元腰子养儿肠或精脬、尿脬之疾 。各指第一节有脉,表示病情较轻;第二节有脉,表示病情较重;体健时第一节和第二节均无脉 。[br]太阳脉(又称五阴六阳脉) 位于头部眼角与耳门线中间,相当于中医的太阳穴位处 。体健时,脉平和;脉粗大,快而有力者,为外感风寒引起的热或寒疾之症;脉细小,慢而无力者,多为慢性病,主头晕目眩等疾症 。[br]地支脉 土家医在拿脉时还遵循一定的时间号脉,其中十二地支脉,就是较常用的脉象 。拿此脉按十二地支次序进行 。[br]子时脉(舌根脉) 以号舌根脉为主,结合太阳脉、肘关脉、反经脉、咽脉 。拿脉时,嘱病人将口张开,舌向上升,医者将中指伸进病者口中,在舌根下号脉,有脉象,为幢康之人;无脉者,多是病危或不治之症 。在号舌根脉的同时,还可号太阳脉、肘关脉、反经脉(相当于手足踝部的昆仑穴位处)、咽脉(位于鼻翼外侧的迎香穴位处) 。五脉均有脉象者,多为健康之人,脉象细弱,是重病的表征 。[br]丑时脉(背花脉) 位于足部解溪穴位稍下处 。用中指号脉 。此脉专主疱疮之疾 。背花脉不动时,示有黄疱;脉动时有硬头疱等 。[br]寅时脉(太阳脉) 以号太阳脉为主,并与膻中脉合诊 。膻中脉相当膻中穴位处 。体健时,二脉均匀;二脉细弱、缓慢,主脱影,体弱不思饮食等疾症;二脉急快,出现章跳(间断脉),多主心血气虚,即心气痛病 。[br]卯时脉 号卯时脉以天脉和肘关脉合诊 。脉急快,不均匀,洪大有力,多主急性热病,如痧症、乌鸦症、红眼症等 。[br]辰时脉 号肺脉(位于乳头上方鹰窗穴位处) 。该脉象均匀,示体健无病 。肺脉不均匀,无规律乱跳,多主心病,见于心气和血气耗亏和心气虚弱 。[br]巳时脉 号反脉(位于肩胛与后腋窝交界处,相当于肩贞穴位处) 。反脉主头脑之疾 。体健无病时,号不到反脉;若能号出反脉,示脑壳内有充血或炸血筋等原因引起的头痛、中风等疾病 。[br]午时脉 号午脉时,以太阳脉、肘关脉和反经脉三脉合诊 。有脉者,示体健无病;三脉均号不出脉象时,是危急之症或不治之症 。[br]未时脉 号胯脉(腹股沟中间) 。脉象缓慢、细弱者,多为心气虚和气血亏损等疾病 。[br]申时脉 号弯筋脉(位于克膝骨后弯处) 。此脉平时号不着,能号到弯筋脉,多为胃肠寒湿、虚寒、痢症、红阔症等疾症 。[br]酉时脉 号总脉(位于寸口处,也称骨脉) 。所谓总脉,即全身上下左右的情况都能通过该脉反映出来 。号脉时轻按即得,脉洪大,快而有力者,多为外感风寒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重按始得,脉有力为内热;总脉快而细弱者多主心气血虚,心慌,胃肠气虚等症 。[br]戊时脉 号咽喉脉(位于喉头两侧处) 。号脉时,用拇指和食指同时紧贴脉位上 。有脉者,示疾病轻;无脉者主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哑巴症等疾病 。[br]亥时脉 号后筋脉(位于脚后跟,近似昆仑穴位附近处) 。平时拿不到脉,只是在长蛾子症、白蚁症、义蚁症时,才能号出后筋脉象 。[br]另外,土家医诊脉时,还善于多脉合诊,以决定病情 。如三联脉,即将骨脉 。耳脉(天脉)、座脉(背花脉)三脉合诊 。若三脉相应,脉象均匀,多为体健之人;骨脉和天脉相应,脉象均匀,而座脉快的,多主肝病;座脉慢的,多主心病 。其他还有二联脉、五联脉、十二地支脉等,都是几种脉象合诊的诊脉方法 。[br](五)摸诊[br]摸诊主要通过药匠之手触摸病处,如额头、疼痛部位、骨头等,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br]摸骨断 土家族药匠对诊断外伤性骨折经验丰富 。方法是用双手触摸伤处 。若肢端骨断,药匠用双手拿起伤肢,将伤肢轻摇动,当听到有“奇咕、奇咕”之声响,系骨头齐断,若听到“嗟嗟”之声,多为粉碎性骨断 。[br]摸冷热 药匠用手掌摸病人的额头,触摸时感到“烫”手时,即是高热,多主风寒外感急病或其他重症;一般热(系指较常人热些),多主病初期轻证,或病的恢复期;界于高热和一般热之间称中热,轻证或治疗期间,可出现中热 。[br]摸疱疮 病人在长疱、疮、疔、疖、癀、流痰初期或中期,可以通过摸诊来协助诊断 。如病始形如米粒,摸时根深坚硬,初起即小白疮,根盘红肿,自述先痒后痛,怕冷发热,头晕恶心,多为疔 。疮疡红色,皮亮而薄,肿起根盘收束,摸则痛增,是为疮疡中期 。摸之则痛,肿块已软,指摸后即复,即脓形成 。按之不甚疼痛,肿块硬,指摸后不复,是脓未形成期 。[br]摸肚子 若小儿肚子中间摸到有一坨或一块,多为小儿螬虫症 。肚子胀膨,是滞食不消,多为小儿走胎、食积 。[br]治疗[br]土家医的临床治疗方法繁多,归纳起来不外两大类:一是药物治疗,二是非药物疗法;或分为内治法或外治法 。土家医非药物治疗方法独特,简便廉易,临床上有较好的效果 。现将常用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br](一)药物疗法[br]药物治疗,是土家医长期应用药物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其用药总的原则是: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亏则补之,余则泻之;阻则通之,肿则消之;惊则镇之,湿则祛之 。在临床具体应用上可视其情况,而采用相应的治法 。[br]汗法 汗法是开通汗窍,驱逐瘟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主要作用是驱逐入侵在肌肤的病气,如寒、湿 。适用外感疾病、水蛊胀或疮疡、流痰疾症的早期,以及出水痘未透的阶段 。汗法又分三类:热发,用热性药物治疗表寒证;寒发,用冷凉药物治疗表热证;补发,对体质虚弱,又感病气者,即在应用温、寒药物发汗时,适当用一些补气血的药物,使之既无损元气,又达到驱除病气的作用 。[br]泻法 该法是驱逐体内结滞,通泄二便的一种治法 。具有排除滞积和恢复机体功能的作用 。泻法主要用于病气在肚肠,大便秘结,以及三元脏器的水结、食滞或瘀血、虫积等症 。[br]赶法 是祛除体内湿气、风气、气滞、血瘀的一种治疗方法 。临床用于祛除风寒湿气,疏通筋脉骨节气血,调畅胃肠气机 。[br]止法 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制止出血、遗尿、遗精、崩带、汗出不止的一种治疗方法 。[br]补法 是通过药物来滋补人体气血精,或补益三元脏器虚损的一种治法 。它主要用于一切虚证 。补法,又分补气、补血、补精三大类,以及根据病情选用平补、缓补、急补等不同方法 。补气法,适用于神倦无力,少气懒言,虚汗,脉虚等气症 。补血法,适用于头晕目眩,心慌,健忘失眠,面色苍白,唇爪无华,舌淡,脉细等血虚证 。补精法,适用于头晕目眩,腰痛,膝软,遗精,阳痿,脉弱等精虚症 。[br]温法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温暖三元脏器的一种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形寒肢冷,胸腹冷痛,吐泻清冷的内寒症 。[br]清法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除三元脏器火毒的一种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高热烦渴,目赤舌红,口苦溺黄,脉快等内火证及疮疱癀等火毒证 。[br](二)外治法[br]1.拔罐疗法[br]拔罐又叫打火罐或扯火罐,是民间最常用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外治法 。拔罐是借助于热力或烧去罐中的空气,造成罐内负压而吸附于皮肤,达到赶气、散血、消肿、赶风、散寒作用 。[br]本法一般用于急性扭伤、挺伤、瘀肿、腰痛、骨节疼痛、寒咳,或因寒湿而致的肚子痛、头痛、毒蛇咬伤、奶痛等 。有些疾病不宜采用本法,如皮肤破溃发炎;小儿抽筋、水肿痛、气血亏损之体;怀孕及有内脏病患等 。[br]2.麝针疗法[br]麝针是用香獐(香子)的挡门牙,捕时叩掉牙(牙长约1.5至2.5寸,呈半圆形,根部稍大,前端尖锐,齿内有骨髓填满),挑出骨髓,从根部放入0.2至0.6克麝香,然后将根部用红纸扎紧,再用银制盖封闭,把前端磨锐些即成麝针 。[br]使用范围:土家医以此针代替刀针,用以穿脓疱、疖肿、刺穴位、局部放血等,不用消毒,不发炎 。疱疖痛肿、流痰在成脓后要切开排脓,这时可用麝针刺破,使脓血排出,可稍加挤压,脓出病愈、关节扭伤或撞伤,有肿胀瘀血疼痛的用麝针在肿胀处快速刺几下,使之出少量血,肿胀疼痛可慢慢消除,有的在刺处加用拔罐治疗可愈;用麝针治疗疱疖疔疮初起,在患处中间部位扎刺几下,使初起之痈肿疮疖自行消散 。还可用麝针治疗急症暴症,如突然晕死过去,即刺人中、涌泉、劳宫等穴;伤寒头痛刺百合、太阳、风池、印堂等穴 。麝针佩带在身上可避瘟气,不生疱疮 。[br]麝针是土家民间流传甚久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其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良好 。其作用原理可能是麝针有芳香化浊,通筋脉,行气滞,散瘀血而达到消肿止痛败毒的目的 。麝针有堕胎的作用,孕妇慎用 。火气旺盛,易出血的患者慎用 。[br]3.火功疗法[br]火功疗法也是土家族民间医生用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作用快,疗效满意,独具一格,深受患者欢迎 。[br]使用方法:令病人显露患部,将浸泡好的药酒倒入碗中,药量根据病情而定,少则50毫升,多则200毫升,用火烧燃碗中之药酒,这时医生用右手伸入药碗中取出酒火,速将手中之火焰在患部及周围烫、摸、揉、拍、打,并以左手助之 。反复取火烫、摸、揉、拍、打约15分钟左右,每日1次,患者治疗1次后就感患部舒适轻快,疼痛减轻 。一般用1~2次可见到明显效果 。若不间断用3~7次,轻者可痊愈,重者1~3年不复发 。[br]本疗法以治疗风气病为主 。适用于风湿麻木、骨风、骨节风、寒气内停、半边风等 。[br]本疗法的作用机理可能是给皮肤直接加温,使汗窍舒张松开,使药物经皮肤毛孔透达病处,再加上揉、烫、拍、打能使局部风寒湿气走散,达到行血气,舒筋止痛之功 。[br]4.扑灰碗[br]扑灰碗是民间流传甚久的一种烫熨疗效 。常用于伤寒而致的肚子痛、肚子胀、解稀大便、妇女小肚子痛、肢体冷痛等病症 。[br]用瓷碗1个,盛1平碗约70度左右的灶中或火坑中的柴灰末,再用一条比碗宽的湿毛巾,盖在灰碗上面,将碗口倒扑过来,包好碗口,把毛巾角打上结即为灰碗 。令患者平卧或仰卧,将碗置于患者腹部,医生持碗将患者从上肚子至小肚子从左到右来回推动,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灰冷了或毛巾干了可再换1次,继续用,1天1~2次 。[br]此法要特别注意温度,温度太高,烫伤皮肤,温度过低,达不到治疗效果 。注意毛巾要捆紧,不要让柴灰末漏到肚皮上 。发烧、皮肤发炎、火气重、肿胀的患者不适宜本疗法 。小儿出疹子不能用 。[br]本疗法的作用机理,一是借助于热灰在体表烫熨,使人体表或肚子里的寒气,在热度的影响下从表面而散;二是热灰本身有祛寒之功,加上毛巾的热气从毛孔面入人体内达到赶气、消气、散气、止痛之功 。[br]5.放痧(附拍痧、提痧)[br]放痧又叫刮痧,是本地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般常用于伤寒受凉、落枕、昏倒、肚子痛、呕吐、屙肚子、头痛、出鼻血、发烧等病症 。[br]放痧是一种物理刺激疗法 。医生用物刮患者病位,疏通筋脉气血、祛除病气 。如伤寒受凉首先从人体背部或头部而入肌体,这时在背部刮“介”字达到疏通全身筋脉,使风寒无安身之地,从肌表而解 。[br]刮痧选用的物品必须边缘光滑,否则易局部刮伤 。放痧要注意轻重,轻了达不到治疗效果,重了肌肤刮伤,易致发炎 。在刮痧时要根据病症而选用不同的药,寒症蘸热桐油或姜汁刮;热症用酒或盐刮 。刮后忌风寒,忌房事 。[br]附:拍痧,用于夏天酷热暴晒所致的鼻血 。方法是医者用井水或泉水(有凉感)打湿手后,拍打病人后颈窝、前额、足弯、倒拐子处,每处拍打数次,可当即止血 。亦有用于小儿吃饭或喝水不慎而呛着,用于拍胸部可使异物咯
推荐阅读
- 每个地方都有特色美食,你最喜欢吃什么?
- 预防老年肺炎有窍门
- 宝塔糖的医学作用 儿童宝塔糖的副作用
- 手指上的健康知识 指甲与健康
- 老人心跳过慢七成为病理状态
- 如何评价浙江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科的工作
- 丽江现在冷吗?有哪些当地特色的美食店可以推荐?
- 维生素E可防老人伤风
- 老人防冬夜抽筋
- 2月底3月初广东多地举办桃花节,各地的桃花节都有什么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