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
麻黄去节,二两(6克),连翘根二两(6克),赤小豆一升(24克),生梓白皮切,一升(24克),杏仁去皮尖,四十个(7克),甘草炙,二两(6克),生姜切,二两(6克),大枣擘,十二枚[服用方法]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
[治则方解]
病机:寒邪外束,湿热内蕴 。
治则:解表散邪,清热利湿 。
方义:本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味而成 。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恐桂枝助热,而去之,加连翘清热透表,赤小豆化瘀利湿,生梓白皮达皮而清湿热,姜、枣调营卫而补正 。本方为表里双解之剂,适用于湿热发黄而又兼表证者 。生梓白皮一般药房不备,可以桑白皮代之,或再加茵陈清热利湿以退黄 。若表证除,则去麻黄、生姜等辛温之品,本方不宜久服 。
[辨证要点]
本方是表里双解剂,外解表邪郁闭,内清湿热蕴结 。临床上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外,可广泛用于消化、泌尿、神经、循环、呼吸等各系统疾病传染病 。
[仲景方论]
《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轻赤小豆汤主之 。
[注家方论]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内经》曰: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止,此之谓也 。又煎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薄,则不助湿气 。
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麻黄、甘草、杏仁,利气以散寒,麻黄汤中之选要也;连貂、小豆、梓皮,行湿以退热,去瘀散黄之领袖也;姜、枣益土,为克制;潦水,无力不助湿 。
又曰:轺,《本草》作翘,翘本乌尾,以草子析开,其间片片相比如翘得名 。轺本使者小车乘马者,无义,疑误 。
3.钱天来《伤寒溯源集》: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也,皆开鬼门而泄汗,汗泄则肌肉腠理之郁热湿邪皆去 。减桂枝而不用者,恐助瘀热也.…赤小豆,除湿散热,下水肿而利小便….梓白皮,性苦寒,能散湿热之邪,其治黄无所考据 。连翘根,陶弘景云:方药不用,人无识者 。王好古云:下热气,故仲景治伤寒瘀热用之 。
4.吴谦《医宗金鉴》:湿热发黄无表里证,热盛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表实者汗之,皆无非为病求去路也 。用麻黄汤以开其表,使黄从外而散 。去桂枝者,避其热也;佐姜枣者,和其营卫也;加连翘、梓皮以泄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共成治表实发黄之效也 。连翘即连翘根 。无梓皮以茵陈代之 。
5.许宏《金镜内台方议》: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盖其人素有湿热,就因伤寒汗不尽,阳明之经为瘀热所凝,则遍身必发黄,经云“湿热相交,民多病痹”是也 。此汤盖为发汗不尽,脉浮、身发黄者所设也 。麻黄能散表邪,用之为君;杏仁、生姜能散气解表,用之为臣;连翘味苦性寒,生梓白皮性寒,能除湿热,赤小豆味甘平,能去脾胃之湿,用之为佐;甘草、大枣性甘,能入脾,益胃气,用之为使 。以此八味之剂,专治表邪不尽,瘀热在里,遍身发黄者之用也 。
问曰:发黄之证有数方,各有所主乎?答曰:麻黄连翘赤小豆方乃治余汗不尽,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其脉浮者所设,取微汗之;茵陈蒿汤乃治瘀热在里,身发必黄,其脉沉实,为表邪已散者所设,取微利之;栀子柏皮汤乃治表里皆热者之所设,不可汗下,只此解之;茵陈五苓散治发汗后发渴,小便不通,身目皆黄者所设,以取其利小便也 。6.柯韵伯《伤寒附翼》:此汤为麻黄汤之变剂也 。伤寒不用麻黄发汗,而反下之,热不得越,因瘀于里,热邪上炎,故头有汗;无汗之处,湿热熏蒸,身必发黄;水气上滥皮肤,故小便不利 。此心肺为瘀热所伤,营卫不和故耳 。夫皮肤之湿热不散,仍当发汗,而在里之瘀热不清,非桂枝所宜,必择味之酸苦,气之寒凉,而能调和营卫者,以凉中发表,此方所由制也 。小豆赤色,心家谷也,酸以收心气,甘以泻心火,专走血分,通经络,行津液,而利膀胱;梓白皮色白,肺家药也,寒能清肺热,苦以泻肺气,专走气分,清皮肤,理胸中,而散烦热,故以为君 。佐连翘、杏仁以泻心,麻黄、生姜以开表,甘草、大枣以和胃 。潦水味薄,流而不止,故能降火而除湿 。取而煮之,半日服尽者,急方通剂,不必缓也 。
夫麻黄一方,与桂枝合半,则小发汗;加石膏、姜、枣,即于发表中清火而除烦躁;去桂枝之辛热,加石膏之辛寒,则于发表中清火而定喘;君以文蛤,即于发表中祛内外之湿热;加连翘等之苦寒,即于发表中清火而治黄 。
7.尤在泾《伤寒贯珠集》:瘀热在里者,汗不得出而热瘀于里也,故与麻黄、杏仁、生姜之辛温以发越其表,赤小豆、连翘、梓白皮之苦寒甘以清热于里,大枣、甘草甘温悦脾,以为散湿驱邪之用 。用潦水者,取其味薄,不助水气也 。合而言之,茵陈蒿汤是下热之剂,栀子柏皮汤是清热之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散热之剂也 。
8.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表里分解法 。或太阳之热,或阳明之热,内合太阴之湿,乃成瘀热发黄,病虽从外之内,而黏著之邪,当从阴以出阳也 。杏仁、赤小豆泄肉理湿热,生姜、梓白皮泄肌表湿热,仍以甘草、大枣奠安太阴之气,麻黄使湿热从汗而出太阳,连翘根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太阳,潦水助药力从阴出阳 。经云“湿上甚为热”,若湿下行则热解,热解则黄退也 。
9.陈修园《长沙方歌括》:栀子柏皮汤治湿热已发于外,止有身黄发热而无内瘀之证 。此治瘀热在里,迫其湿气外蒸而为黄也 。麻黄能通泄阳气于至阴之下以发之,加连翘、梓皮之苦寒以清火,赤豆利水以导湿,杏仁利肺气而达诸药之气于皮毛,姜、枣调营卫以行诸药之气于肌腠,甘草奠安太阴,俾病气合于太阴而为黄者,仍助太阴之气,使其外出下出而悉去也 。潦水者,雨后水行地,取其同气相求,地气升而为雨,亦取其从下而上之义也 。
[名医验案]
1.王旭高医案
治一人 。伏暑湿热为黄,腹微满,小便不利,身无汗,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麻黄、连翘、豆豉、茵陈、赤茯苓、川朴、枳壳、杏仁、神曲、赤小豆(煎汤代水熬药)、通草 。
2.赵守真医案
农人张友敬,家贫齿繁,操作辛勤,不避风雨,自恃体健,从不惮劳 。不期,春候反常,时晴时雨 。田中插秧锄草,日受湿热熏蒸,夜间又贪凉取冷,感受风邪 。日前突然恶寒发热,头身重痛 。自服表散丹方,汗出热解,暂得轻松,仍力于田 。夜又发热,头重目昏不能起立 。医处以解表渗湿方,寒热稍减,反增口渴心烦,胸中嘈杂,头常汗出,身黄如橘子色,尿短黄 。因疑病之加剧,延余治之 。切脉滑数,舌苔黄白而腻,发热不恶寒 。详参上证,是为热邪蕴郁,湿气熏蒸而成黄疸 。前医之解表渗湿为不谬 。其证增者,非药误也,乃病正乱张,一时难解而已 。再稽之《金匮翼》:“黄疸此为脾胃积热,而复受风湿,瘀结不散,湿热郁蒸;或伤寒无汗,瘀热在里所致 。”指明湿热郁久,蕴而成黄,或因汗出不彻,瘀积而成 。治以清热渗湿为宜,但外邪尚未尽解,亦应兼予疏散 。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茵陈、苡米,嘱服3剂 。
复诊脉不浮而滑数,外热虽除,内热尚盛,疸黄如故,苔仍黄腻,不思食,尿短黄,腹胀,3日未便 。再予清热渗湿,微通腑气,改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苍术、花粉 。两日服完3剂,大便通,身黄略褪,可食稀粥半碗,能起立行动 。乃于前方去大黄,每次服用明矾末1.5克 。经服5日,黄褪三分之二,精神饮食均佳 。易茵陈五苓散加苡仁,仍照常吞服矾末 。1周黄褪尽,略事清补,遂告痊愈 。
3.刘渡舟医案
高某,男,20岁,学生 。周身泛起皮疹,色红成片,奇痒难忍,用手搔之,则画缕成痕而高出皮面 。举凡疏风清热之药尝之殆遍而不效 。微恶风寒,小便短赤不利,舌苔白而略腻,切其脉浮弦 。辨为风湿客表,阳气佛郁,而有郁热成疸之机 。疏方:麻黄9克,连翘9克,杏仁9克,桑白皮9克,赤小豆30克,生姜12克,炙甘草3克,大枣7枚 。仅服两剂,微见汗出而y 。
4.黄祟一医案
沈姓,女,8岁 。素无风疹发作,10天前腹痛(蛔虫所致),经治而病除(用药不详) 。近来感寒而咳喘,并起疹块,始如点状,色红,继而满布全身,瘙痒甚剧,抓之更甚,呈云状,身感灼热,通宵不能寐 。脉细,舌苔白 。体温37℃,其他无特殊症状 。处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僵蚕、荆芥炭 。服一剂后,病减大半,当夜即能熟睡 。服药2剂荨麻疹消失,至今未见复发 。
[长沙方歌]
黄病姜翘二两麻,一升赤豆梓皮夸,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经典医案、方论】枣须十二能通窍,四十杏仁二草嘉 。
推荐阅读
- 赤峰胃康医院评价怎么样?专业医院守护您的健康
- 苍耳子麻黄方的作用与功效主治_配方组成与临床效果
- 王氏保赤丸是哪儿的特产吗?王氏保赤丸介绍
-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怎样“含笑九泉”的?
- 连翘怎么播种
- 连翘的繁殖方法
- 赤小豆是凉性还是热性可以打豆浆吗
- 努尔哈赤是哪里人 为大家介绍一下
- 赤家垅花果山在哪?赤家垅花果山景点介绍
- 连池赤鲤是哪儿的特产吗?连池赤鲤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