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才高八斗,七步成诗,为何文学作品没有广为流传?
文章插图
曹子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世所公认 。
他也是目前为止被后世评价最高的中国三位文坛领袖之一,其他两位是李白和苏轼——
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堪称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
这是清人王世祯对他们的评价,并得到了后人基本一致的认同,也代表了中国文坛对于这三个人的一种共识,相当准确 。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他的七步诗,甚至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怎么能说没有广泛流传呢?
甚至可以说,我们熟悉曹子建,正是从他的这首《七步诗》开始的 。
曹植上承其父的建安风骨,为诗为文词彩华茂,荣曜春松,骨气尤高,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最高水平,也是世所公认的 。东晋大诗人谢灵运甚至说天下才气共有十斗,曹子建独据其八,他自己则占一斗,其余一斗由天下学人士子共分 。
文章插图
【曹植才高八斗,七步成诗,为何文学作品没有广为流传?】曹子建才高八斗就是这么来的 。
但曹植的诗文相较于李白、杜甫、苏轼这些人更隐晦,更深奥,潜藏于内的一直有一股隐约的不平之气,托意之言,比兴之语,不容易理解,亦很难把握,并不是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都能准确领悟,自然觉得陈留王的诗文佶屈聱牙,故而经常回避之,这就造成其诗文影响力不如李白、苏子的直接原因 。
而我们接触到的大学以上课本,曹子建则被当然入选其中,且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说明曹植的文学作品在较高一级的文化教学中得到重视和承认,也符合曹子建较为高深的文本预期 。
只是,平素的普通人,不了解不掌握这种情况,误以为曹植没得到应有的重视,故而才有这种比较片面的认知 。
由此也可看出,我们的文学、文化普及之路,任重而道远,不可不弘毅 。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观点知道《白马篇》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洛神赋》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就足够了!
其他网友观点一个人的作品能流传千年,已经是神了 。像李杜,流传两千多年,至今不废 。可还往两千年往上走,流传至今不废的,是陶渊明 。再往上走,估计读的人就不会太多了 。比如屈原,谁都知道《诗经》与《楚辞》是中国诗歌的源头,所谓“风骚”,便是诗体的祖坛 。但你会读《楚辞》么?并不是楚辞写的不好,是现代人已无法体会当时的语境 。又如诸子百家,我想一般只停留在“鹅鹅鹅”那种小学水平的人,去读文言文估计,读不出啥好来的 。
而曹植,作为一个比李杜陶还久远的作家,其作品不广为人知,不也正常么?
你要对三国作家了解,起码要读个《文选》,可《文选》作为文言文的典范,对于那些只看头条,网文的人而言,能否读通是个大问题 。连东坡,易安都被现代人鄙视没水平,义山都是冷门诗人 。这样的时代谈文学艺术,曹植不被人欣赏,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
举几个例子:“凌波微步”这个词出自曹植《洛神赋》,“视死如归”出自曹植《白马篇》:“捐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王勃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原本出自曹植《赠白马王彪》:“海内存知己,万国犹比邻 。”
好了,一个两三千的人,能至今还留几个他发明的成语,足以说明他千古不朽,才高八斗了 。我在想,当今作家能流传两百多年,就怕不多吧 。
推荐阅读
- 曹操一直中意曹植为何最终却选曹丕做继承人?
- 曹植几岁写的七步诗 曹植七步诗的故事
- 曹植为什么被曹丕父子监视11年 曹植的结局是什么
-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 才高八斗的主人公是谁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