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乐的最大的特点

摇滚是属于视觉系的一种音乐传达,它充斥着太多的偏激,暴力、大麻与性总是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是一种溃烂到骨子里的“激进”但也是一种将灵魂作火,躯体为炉的一场燃烧 。
【摇滚乐的最大的特点】◆ROCK
如果说摇滚与乐队给我的人生带来过什么弥足珍贵的东西,我并不认为是一场关于青春所被激起的热情,而是一直以来独立思考的个性,对真理与自由的不倦追寻!它完全可以是另一种表现方式,可以是一篇不那么厚重却十分犀利的书籍,也可以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 。只能说“摇滚乐”恰巧在我最昂扬的时期以一种最直接与最能唤起共鸣的姿态闯进我的青春 。
摇滚乐起源于五十年代中期的美利坚,那时候的青年群体逐渐成为了美国的主流发声人群,传统老派的美国人生活方式及所流传的文化遭到青年人的排斥,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追求与爱好,而简单有力、直白并节奏感强烈的摇滚乐成为了他们心中对于规则、对于束缚最有态度的呐喊与反抗 。
这种由名为“布鲁斯”的爵士乐演变而来的新曲风迅速在全国蔓延,随着这种对社会传统文化直白的反抗方式肆意的盛行,而一些充斥着大量暴力、毒品与性也伴随着摇滚乐的盛起迅速在其中滋长,但这些负面的产物也使摇滚在其中不断沉沦,声嘶力竭的曲调像极了要将其一生都融化在这一种彻底的疯狂 。或许说:性与大麻成了摇滚的宣泄口,而摇滚乐也在其中燃烧,并灼热了每一位听众的灵魂 。
◆摇滚乐的“27岁俱乐部”
自由与疯狂凋零在27岁
“对某些人来说,吉姆是一位诗人,他的灵魂被困与天堂与地狱之间,对其他人来说,他只是一个崩溃燃尽的摇滚明星,但这多少是真的,如果你不点燃,你永远不会燃尽”
——大门乐队纪录片《当你是个陌生人》
当一位醉醺醺的吉姆走上了舞台,乐迷是开始兴奋,乐队的其他成员开始感到惧怕,谁也不知道失去控制的吉姆会将他们带去怎样的一个疯狂的世界 。或许于乐迷看来,这样颓废、迷醉的吉姆才是他们心中自由浪漫的神,但由毒品与酒精所铺装而来的浪漫之路就是那般易碎 。
国内对“摇滚乐”多少有些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无论怎么看,在摇滚乐手身上的标签中“涉毒、暴力与性”总是与之相随,与此相较,国内的摇滚乐看起来至少显的乖巧 。
吉姆·莫里森这位狂野的诗人,他即是在《AnAmericanPrayer》中伴随着吉他音深情款款的公子,但也能在毒品与酒精的催动下在舞台上暴露自己的私处 。长期的吸毒与酗酒造就了另一位吉姆,一位极度魔鬼与邪恶的化身——jimbo 。
1971年的吉姆永久沉睡在了巴黎公寓的浴缸中,享年27岁 。与波兰钢琴家肖邦、英国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等人一同沉睡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之中 。最后的墓碑上也只留下了一句希腊语——“忠于自己的内心”
“来吧,宝贝,点亮我的火焰,让整个夜晚燃烧,犹豫不决的时刻结束了,再没有时间沉溺于泥潭...”世界于是也随着燃烧、沸腾 。但下一刻的他又换上了一幅翩翩公子的模样,深情款款的唱着“我将永远爱你,直到天空不再下雨...”——吉姆·莫里森
詹尼斯·乔普林,一位摇滚女战士,用她率真、性感、嘶哑的嗓音以一位白人的方式演绎着布鲁斯这种黑人音乐,这种演绎方式只属于她自己,甚至无人能够模仿 。她在音乐中用她最疯狂的嘶吼表达着快乐、痛苦、悲伤与激情,用身体完成了女性主义的觉醒,她颠覆着一切正常人的观念 。她无疑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最终将她拉向了毒品的深渊,多次的戒毒也未能让她在这世界上多停留一些,1970年,因海洛因过量吸食的她死于好莱坞的一间酒店中,时年27岁 。
“我记得你在切尔西的旅馆
你声名显赫,而你的内心却又那么神奇
你一再告诉我,只喜欢帅气的男人
但你却愿意为我而破例
而你还愿意为我们打抱不平
因为我们被那些美丽的人物所压制
你整理好自己,然后说:没关系
我们虽然丑陋,但我们有音乐”(翻译版)
——取自于莱昂纳德·科恩的一首不断修改的歌,最后一次更改是科恩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斯玛拉逗留期间重回他记忆深处,最后将其命名为《ChelseaHotelNo.2》,述说着詹尼斯在科恩还声名不显时期与其在切尔西旅馆的一夜欢愉 。
(曾聚集了全球最出名的文艺青年—纽约切尔西旅馆)
而这段歌词设法重现了詹尼斯内心中的冰与火之歌——一面的傲娇自夸与另一面的脆弱不堪,也成为了全球寂寞者的第一首战歌 。
当年迈的科恩唱起这首歌,只要想起那位名为詹尼斯·乔普林的女人,就永远不会老,只因逝者永远27岁 。
◆摇滚者的自由与灵魂
“被垮掉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是战后美国文化的叛逆者,也是摇滚乐与此后一切另类文化的精神源头,他们被称作文学上的不法之徒,在主题、写作风格,乃至个人生活无不在挑战主流价值的陈腐,从而追求自由、即兴、诚实与解放 。
垮掉的一代与摇滚乐都是在50年代的美国成为了反叛之声,他们将黑人文化与爵士乐加入到他们的诗歌小说中去,而形成对白人主流社会的挑战 。而猫王等一众摇滚乐手也将黑人的蓝调、节奏布鲁斯改造成摇滚乐 。
其后对摇滚明星影响深远的也不止“猫王”等摇滚先辈,“垮掉的一代”也备受推崇,著有《裸体午餐》的威廉·巴洛斯甚至被许多人称为“精神教父” 。
(威廉·巴洛斯)
摇滚乐本身就是不规则: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牵动多少文青的心弦,最终的得主却是鲍勃·迪伦这么一位算是文学界的圈外人,一位摇滚、民谣乐手摘得头筹,在感叹村上春树又一年的陪跑之后最大亮点应该算是诺贝尔得主缺席了颁奖典礼 。
值得深思的是,鲍勃·迪伦最具争议的点并非就2016年的诺贝尔,而是他具非议的摇滚与伪摇滚 。在不少人看来,这种融合了民谣情感的演唱方式还能否继续被称作摇滚,而他本人也直言摇滚乐对他来说是不够的 。直至古老的民谣曲调由他口中所演绎出来,原本事故、黑暗、或说是颓废的摇滚乐在他嗓音中变的愈加深情 。
现如今鲍勃·迪伦歌手的身份也被区分为摇滚与民谣两种 。但其本身所想要传达的那种关于抗争,对于自由,对于真理的向往情感却没有发声改变 。
(年轻的鲍勃·迪伦)
或许在未来的某个年代,人们不再纠结两种曲调中的区别,越来越多的人同鲍勃迪伦一样将两者做出了很好的结合,一种崭新的曲风在更多人口中传唱,正如当年的摇滚脱胎于“布鲁斯”并成为了一种新曲种,但其中所蕴涵的那一种关于自由,敢于改变,向传统发起新的挑战精神依旧会以一种新的姿态流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