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的故事是哪儿的民俗吗?孟母教子的故事介绍

孟母教子的故事是山东济宁曲阜市的民俗
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 。孟母对这个独生子毫不溺爱姑息,从小严加管教,精心培育 。历史流传下来的孟母教子的故事 。
1、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 。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 。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 。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 。孟子和村中儿童一起模仿大人扮演丧葬的过程,有时还抢人家的贡果吃,孟母发现儿子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 。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 。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市场上拍卖喧闹,而且邻居是杀猪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猪,模仿他邻居的样子用竹片杀掉,沿街叫卖 。孟母忐忑不安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 。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 。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 。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对孟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
【孟母教子的故事是哪儿的民俗吗?孟母教子的故事介绍】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
2、沽肉示信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 。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 。”“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 。”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 。所谓“言必信,行必果”,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家中十分困难,孟母还是拿钱到东边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 。
3、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长了就厌烦了,经常逃学 。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 。”可是孟子总是翻来覆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 。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苦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 。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 。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 。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
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 。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 。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