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欢女喜是哪儿的民俗吗?男欢女喜介绍

男欢女喜是江苏无锡宜兴市的民俗
宜兴传统的民间舞蹈“男欢女喜”,是带面具的双人舞 。“男欢”与“女喜”原称“男禓”、“女莽”,传说为“疫神” 。它是以民间的传说创编的,在庙会上演出,称“踩莽”或“调莽”,以表达人们消灾降福的愿望 。该舞蹈的历史可远溯至元末明初,迄今已600余年 。
“男欢女喜”舞蹈始于明初,盛于清代乾隆年间,至20世纪30年代,臻于完美,自成流派,长盛不衰 。其故事富有想象力和浪漫色彩,耐人寻味,情节大致为:春光烂漫,绿野千里 。“男欢”、“女喜”新婚,喜气洋洋,乘船返归故里,途经小镇,停舟泊岸 。只见一抹斜阳,河山似画,心为醉之 。又见道旁桑树,绿叶满枝,桑椹累累,两人载歌载舞步入桑树林,采食桑椹,品尝鲜甜 。旋入市肆,在店中购买胭脂香粉 。暮霭升起,觅店投宿,用过晚膳,已是家家灯火,烛影摇红 。一天劳累,睡意袭来,不觉伏案而眠 。子夜醒来,退窗远眺,银色月光,一泻无遗,树影婆娑,夜凉如水 。双双祝故里百姓,人口太平,五谷丰登 。“男欢”、“女喜”二人,终于1为神,在人们的怀念和祝福中,化成一对彩蝶,翩翩起舞 。从此比翼双飞,长相守,永不离 。
“男欢女喜”舞蹈中最基本的节目,就是根据上述故事情节而来 。除“钥匙头”是开场的亮相外,计有“荡湖船”、“采桑”、“买胭脂”“打店”、“点灯”、“送茶”、“男睡”、“女睡”、“开窗望月”、“打神”和“花蝴蝶”等十余个 。每次演出均无固定次序,而是由“男扇”临时随机应变,翩翩起舞 。唯有张渚的“男欢女喜”根据任杏生老先生的口述传艺,节目次序固定,故事情节完整,并通过想象,使“欢、喜”虽死犹生,舞姿动人,反映了群众的怀念和祝愿 。
【男欢女喜是哪儿的民俗吗?男欢女喜介绍】“男欢女喜”舞蹈,起初仅在庙会上演出,跳跃以降魔,挥扇以驱灾,是属于祭祀性质的,舞蹈随着历史的推进而改变了原始“跳神”式的动作,逐步改编、充实成为古朴、典雅的民间舞蹈,群众自演自乐 。平时演出时,每至一村外,先敲“送信锣”,然后进村即挽一个“钥匙头”(一种舞姿,甚优美) 。这时各家各户大门口,均在事前置一生箩,内放有稻谷和一把柴灰 。男禓、女莽挨门逐户略作舞蹈后,随带杂工就将各家的谷与灰倒入挑箩内,表示已将“晦气”收去 。然后在晒谷场上表演几段即去他村 。如经事先约定,可以多表演若干节目 。它吸引许多群众围观,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只见笑容可掬的假面,脉脉含情,相互嬉戏,随着男扇的挥动,不断变换节目,俨然是一对新婚夫妇踏青游春的欢乐状态 。一地演毕易地再演出时,观众相随,百看不厌,还吸引了许多外乡人,不远数里而来,可见其艺术魅力之大 。
“男欢女喜”演练者都是农民、渔民,他们自推领头,挨户捐赠,自筹经费;无专业团体,无专业演员,无演出舞台,演时则聚,演后即散 。民间艺人代代相传,根据各自对舞蹈的想象和审美观点的不同,不断地在动作、舞姿力度等方面,有所变化发展,最终形成了“上盘”、“中盘”、“下盘”三种不同流派 。上盘:下蹲动作较少,蹲则微蹲,讲究雍容端庄,胸部以上变化较多;中盘:下蹲度较上盘略低,但又似蹲非蹲,状多古雅,隐异神秘;下盘:下蹲动作较多,跨度大,跳跃力度大,有弹性,有龙腾虎跃之势,气度不凡 。
“男欢女喜”的音乐伴奏仅仅大锣一面,伴奏时也只是三击四拍的不断循环,根据舞蹈动作的动慢而变化其节奏速度 。这种伴奏貌似单调,如果伴奏者配合严谨,快慢协调,有时深沉、凝重,有时高亢、激昂,却能使舞蹈增添活力,让观众精神振奋 。甚至将伴奏的音响“洞!洞!咣!”作为“男欢女喜”的代名词,舞蹈进村,老少皆呼“看洞!洞!咣!”1981年,为参加镇江地区“金山之秋”音乐会,宜兴市曾试编了“男欢女喜”片段“洞房花烛夜”的民乐伴奏曲,演出效果甚佳,舞蹈风格和音乐伴奏均获好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