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春的相关知识 为什么叫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着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
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 。
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宫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到东汉时正式产生了迎春礼俗和民间的服饰饮食习俗 。在唐宋代时立春日,宰臣以下都入朝称贺 。到明清两代时,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时期,清代称立春的贺节习俗为“拜春”,其迎春的礼仪形式称为"行春" 。在这些迎春活动中“服饰”与“打牛”是很重要的习俗之一 。明清时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员,都必须将官服穿戴整齐,去“东郊”的东直门外五里的“春场”去迎春,即按规定的仪仗,制作的春牛芒神、柳鞭等举行迎春礼仪,然后进宫朝贺并接受赏赐 。
打牛仪式是由县府执行,在旧县志上有详细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东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庆丰年 。民之男女携儿女看春,俟土牛过,各以豆麻撒之,谓散痘消疹 。立春日祀芒神(指传统中统管农事的地神,亦称春天之神)圣,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个牛状物,亦称春牛)毕,民争土块归置牲圈取畜养蓄息地 。是日喜晴厌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说的是,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前,称为“立牛”,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 。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立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则春令适中 。立春日当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入牲圈,象征槽头兴旺 。据说当天如天晴,万民高兴;若天明遇雨,则表示晦气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将不佳 。
民间迎春活动亦很热闹 。立春日时,四合院与农家院里要高挂“春幡”,各家门框上都要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如“一门欢笑春风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丰年,八方献瑞”、“春风得意,六合同春”等联语,院内屋内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里一片红彤彤的景色,显得春意浓浓,也象征着吉祥 。大人孩子要换上洁净的新装,妇女们脸上抹上胭粉,头上插上写着春字福字的红绒花,或用彩色绫罗,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鸟等簪在发髻上,也有的用红纸剪刻个雄鸡形状贴在屋门上,因鸡与“吉”谐音,有吉祥如意之意 。“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 。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 。”这首古诗正写出春色满院,欢乐迎春的情景 。
另外,有些村镇立春日举办“迎春会”,常找个十多岁的少年化装成一个官老爷,身穿纸宫服,衣戴纸帽,脚蹬纸靴,骑着个牛,前往祭祀坛,带领百姓祈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沿途敲锣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来 。
旧京时还有农家找一男童,穿青衣戴青帽,站在田野中,然后众农家敲着锣鼓,从田野里将小孩拜迎回来,叫做“迎春” 。至今也有农家写些“迎春接福”或“春到家兴旺”等红条幅贴在墙上,并摆上果品或春盘,恭候春的到来 。因这些迎春礼仪,装饰及服饰及打牛等活动,故立春也称为“打春” 。
立春又叫做“报春” 。现在农村中仍有这个古老的习俗,即由一个人手敲着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 。在这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 。这送春牛图,其意在催促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农时,莫误大好春光 。这种送春牛图之俗,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 。”
在老北京时的民间居室墙上,也常贴着春牛图及24节气文图并茂的年画 。可见报春之俗在皇宫与城乡自古就很盛行 。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 。
春盘春饼是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称为春盘 。杜甫《立春》诗曰:“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周密《武林旧事》载:“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柳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
春盘晋代已有,那时称“五辛盘” 。五辛广义讲是指五种辛辣(葱、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盘,服食五辛可杀菌驱寒 。那时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于一个盘内 。到唐宋时吃春盘春饼之风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饼赐予百官近臣,宋人陈元靓撰《岁时广记》称:“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以酒赐近臣 。”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精致 。至清代时,皇帝也以春饼春盘赏赐丹臣近侍,受赐者感涕不尽 。
这种吃春盘春饼之俗,传向民间,更以食饼制菜并相互馈赠为乐 。清代的《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载: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 。这正是清末民国时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饼应景咬春之节俗,至今北京仍传承着此食俗,俗话有“打春吃春饼”之语 。
说到春饼,过去讲究的人家到锅饼铺去买 。听老人们讲,民国初时北京西单报子街有一家叫“宝元斋”的蒸锅铺,那儿烙的春饼,质料地道,手艺精湛,在京城堪称首屈一指,买回家稍加热,夹上羊角葱丝,抹上六必居的甜面酱,夹上“合子菜”,来碗小米粥一吃,那才是一顿节令美食 。
如今吃春饼随时可在家庭中自制,可用温水烫面烙制或蒸制,形状可大如团扇,小如碗碟大小,一公斤面粉约可烙出十六合,两页为一合 。烙时每张饼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吃时则很容易揭开 。菜俗称“和菜”(即古称春盘),除必备有葱丝甜面酱外,其他菜可据一家人爱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荤素齐全 。其中热菜应必有炒粉丝豆芽、摊黄菜(鸡蛋)、炒韭菜,有豆腐干则最好 。食春盘春饼,老北京最讲究一定要卷成筒状,从头吃到尾,俗语叫“有头有尾” 。立春日,阖家围桌食之其乐无穷 。
炸春卷,亦是古代装春盘内的传统节令食品 。《岁时广记》云:“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以肉或素做馅……名曰探官蚕 。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 。后来蚕字音谐转化为卷,即当今常吃的“春卷” 。古时常用椿树的嫩芽为馅,元代用羊肉为馅,现今则多以猪肉、豆芽、韭菜、韭黄等为馅,外焦内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
咬春之俗还有嚼吃萝卜 。《燕京岁时记》中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 。谓可以却春困也 。”
萝卜古代时称芦菔,苏东坡有诗云:“芦菔根尚含晓露,秋来霜雪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旧时药典认为,萝卜根叶皆可生、熟、当菜当饭而食,有很大的药用价值 。常食萝卜不但可解春困,还可有助于软化血管,降血脂稳血压,可解酒、理气等,具有营养、健身、祛病之功 。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时众人嚼吃萝卜的本来用意吧 。北方人多爱吃生萝卜,尤以心里美和小红萝卜为最佳 。旧京时以南苑大红门的萝卜最受欢迎,俗有“大红门的萝卜叫京门”之俗语 。
【关于立春的相关知识 为什么叫立春】老北京时卖萝卜的小贩和农民常挑担或推着挑子车串胡同叫卖:“水萝卜哎,又脆又甜哟!”主妇们出院门挑好萝卜后,小贩用小块刀先嘎巴一刀将“心里美”一刀去顶,再飞快几刀旋开萝卜皮,不切断再将红萝卜芯按方格样儿横竖几刀切成方形条状,整个萝卜被切成好像一朵盛开的红牡丹花,非常好看 。当拿回家全家掰开嘎巴、嘎巴咬着吃,那可真是又脆又甜又有点辣的极水灵的好春令食品 。
推荐阅读
- 食用油的分类
- 《美しき残酷な世界 _美丽而残酷的世界 (《进击的巨人》TV动画第1-13集片尾曲)》MP3歌词-
- 《定格的记忆》MP3歌词-陈柯宇
- 冰糖炒出甜苦味的焦糖色,还能用来卤肉吗?
- 手抓饭是什么地方的菜,怎么做?
- 汪小菲参加party辣妹作陪 大S:不过问他的行踪
- 《一年生2》的结局是好的么?剧情好看男主嫩帅
- 博德之门3
- 内向类型男生谈恋爱的技巧
- 从“包办婚姻”到“自由选择”,如何把喜欢的人追回家?